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新中国交通运输60年发展与巨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交通运输体系快速发展,网络布局逐步展开.经过60年的建设,中国已逐步建设较为完善的铁路、公路、航空、河运和管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交通骨架网已基本形成,部分交通方式已经进入了普适化时期和优化升级发展阶段.交通技术等级不断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和运输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运输组织优化将成为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和交通地理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呈现五大基本特征:食品消费占主导地位;住房仍是消费的重点;家庭设备和衣着消费支出略有下降;医疗和保健需求旺盛;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消费支出空间较大。与此同时,消费结构也逐渐趋向不合理,城乡消费失衡形势严峻。造成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结构的根源是:消费结构本身处于较低水平,延缓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思想文化传统上的西化和消费者的消费步伐加快;消费差距扩大,加剧消费断层;发展中国家过分的人情及迷信等愚昧消费根深蒂固;消费结构分量扭曲,形成消费市场的无效供给。文章指出,对于我国消费结构的这种现状,建构可持续消费模式是我国消费结构合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5.
基于金融企业布局的中国城市网络格局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中国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基于各种"流"的联系正在促使一个新的中国城市网络格局的形成。在回顾国内外研究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的相关文献和借鉴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全国主要金融服务业企业布局对中国城市网络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网络连接度与城市的重要性有关,城市在网络中的连接率随城市的重要性下降而递减;中国城市网络具有区域特性,基本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两小"五个城市区域;北京、上海、深圳是网络中最重要的节点,共同构成了基于金融业的中国城市网络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群体的经济利益格局在不断演进,依次呈现为利益格局均衡、均衡利益格局初步分化、利益格局加速失衡、利益失衡格局初步遏制等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以农民、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普通劳动群体明显受益,并惠及全社会成员。在第二阶段,掌控经济资源的权力资本拥有者开始明显受益,而农民由明显受益转为相对受益。在第三阶段,权力资本、经济资本、文化技术资本的所有者明显受益,多数企业职工、农民由相对受益转为相对受损或者绝对受损,下岗失业群体急剧扩大。在第四阶段,经济资本与权力资本所有者结合成受益明显的利益集团,失业群体和农民利益略有好转。 相似文献
7.
朱百毅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3):21-22
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20年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将经济发展分为5个周期,并且就每个周期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同时深入分析了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最后指出,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社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存在着自我膨胀的特点,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控制,中国经济波动是投资和消费需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政策也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在30年的发展中,大体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考察我国的科技政策。文章主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的发展脉络,指出这一过程中阻碍政策正确发挥作用的不足之处,并初步给出了今后科技政策制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供需格局演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由于存在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明显局限性,能源供应范围的不断扩张成为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趋势.文章通过中国能源生产、消费和平均运距刻画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供需格局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的生产、消费量和供应空间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了巨大的增长和扩展;第二,能源供应空间的扩展过程不仅是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结果,更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产物,其中煤炭绝对主导地位的下降和石油及天然气作用的提升在全国和区域均得到很好的印证;第三,在资源泉赋和经济发展二者共同作用下,国家能源供需格局变得更加清晰.为了满足东部地区能源输人需求的持续增长,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输出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尤以西部地区能源输出地位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11.
12.
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学术思想,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布局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形式与方法大多来源于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前苏联模式。苏联解体后,传统的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俄罗斯的经济地理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了生产力布局理论。文章论述了苏联及俄罗斯生产力布局规律及原则等理论的演变特点,并提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布局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20世纪尤其是建国以来经历了学科初创、学科体系形成、稳定发展三个时期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已经形成了一门相对完善的学科,在学科理论探索、交通设施规划与布局、交通网络与交通流分析、交通方式评价与规划、交通运输的特殊地理问题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丰富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认知我国交通运输的地理概貌和发展机理、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人文与环境效应,提供了应有的科学知识.我国交通地理学家总结的运输生成的"四个基本规律"、运输组织的"轴-辐"模式、交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从属功能与引导功能"以及城市交通的"双交通模型"与"交通导向型(TOD)空间开发模式"、区域交通优势度的评价方法、港口空间发展模式等,已经在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简要回顾新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后,着重阐述高科技园区建设取得的六大成就,指出高科技园区成为我旧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国家高新区成为自主创新密集区,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后分析各地高新区不同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现已稳步迈人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理、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阵地,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涌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和美好前景.未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将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健康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航空运输业自身的经济发展特征和规律对航空运输经济区域划分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为制定合理的航空运输规划布局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助于认清我国民航运输业区域发展格局.为未来航空运输业投资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文章以机场所在城市的经济特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地理位置等为背景,尝试运用断裂点模型,和中心城市辐射的引力范围,以旅客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机场所在城市为中心进行民航运输经济区域划分,经过分析研究,划分出八大区域格局. 相似文献
17.
18.
将建国以来的60年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时期,在全国层面上选取一定数量的城市样本,通过测度城市中心性和城市职能及其强度的方法,并参考总部经济的研究成果,在对比分析中论述不同阶段与时期广州在全国的地位、作用以及它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广州在全国的地位由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升为准国家级中心城市;广州的城市职能演变经历了由商业服务业-制造业-商贸流通与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过程,目前已经形成高度综合职能的外向型城市;发展与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功能与水准,加强科研服务能力,提升总部经济实力,培育城市创新能力是广州今后城市发展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布局及其愿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简要回顾了我国钢产量从新中国成立时居世界第26位、经过半个世纪的迅猛发展跃居世界第一位的历程。分析我国钢铁工业在新世纪取得的新进展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钢铁工业的布局特点及调整思路,最后指出其愿景是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实现由世界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