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公司股东与债权人是公司最重要的两类利益主体。股东有限责任为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利益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股份回购,往往导致公司资本的减少,动摇了公司的资本基础,削弱了对债权人的财产保障。为在股份回购中寻求债权人保护机制,矫正股份回购对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实现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有必要从限制股份回购的资金来源、数量等方面设计股份回购中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分析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两种目标的理论基础,提出应把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目标。在将利益相关者限定为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经济模型,并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而分别从债权人的角度和股东与经营者作为利益共同体的角度对公司治理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和谐社会的观念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和理等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风险的承担者,企业的所有权理应谐社会对企业最为重要的启示是:企业必须竭尽全力为各利为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益相关者服务,而不只是为某个特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财基于以上认识,以契约理论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务会计作为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为,企业是一个由股东、债权人、经理、雇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一种工具,也不应该只为某个特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所签订的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结合体,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向企一、企业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的集合业投入了一定的专用性的资源,都是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各自根据“股东利益至上”理论,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存在的是的利益都与企业的利益休戚相关。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实际上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失去其中的任何一方,其他各方的利益就而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者对股东负有一种信托责任,其一切行得不到有效保障,企业这个契约组织就会被破坏,整个企业的为都必须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为实现股东利益最经济目标也就难以实现,最终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可能受大化而努力。然而,随着企业理论的不断...  相似文献   

4.
股东利益至上理论是长期以来统治美国公司法立法与实践的理论。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公司不仅仅要为股东服务,还要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服务。基于此,利益相关者理论也逐步兴起,并对美国公司法产生了影响。判例法上表现为确立了一些更加有利于公司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的新规则,制定法上则表现为大多数州的公司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利益相关者条款。这表明在美国股东利益至上原则受到了动摇,立法和实践正倾向于公司决策可以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股份公司是一个由股东、经营者和职工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关系网络。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对资本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体系,具体包括对职工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的责任和慈善行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异质性"理念建构于传统"股东所有权理论"与"资本信用理论"基础之上,并且这种"异质性"理念主导了公司控制权配置,但这种配置模式忽略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同质性",在强调股东利益保护的同时导致了债权人权利保护的相对缺失。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同质性"现实已经得到了公司理论与公司实践的有力佐证,并不断地催生着公司控制权配置的结构性修正。  相似文献   

7.
金融控股公司公司治理与管理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带来的经营风险,不仅会危及股东的利益,而且可能危及到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非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金融控股公司的社会责任.实践中,通过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加重法律责任制度和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等制度,以实现社会责任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修正,平衡在金融控股公司制度框架下的股东与非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公司的发展,突破了建立在股东主权基础上的单边治理,职工,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在与,形成了公司的共同治理模式,而机构投资者所持股份的增加,迫使其关注所投资公司的治理,纠正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带来的对股东权益的漠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平衡,表现为公司机关中立性的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治理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认为,“股东至上论”只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个层次;企业是契约的联合体,利益相关者模式是必然选择;最大化股东财富绝不等价于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两种:一是以董事会为中心,二是以财权配置为中心。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除了是一种共同治理、相机治理外,更是一种动态治理。  相似文献   

10.
有限责任制度将投资风险从股东转移到债权人,造成二者利益失衡,诱发了过多的风险性投资。为此,必须加强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尤其是因公司故意或重大过失而产生的侵权之债,必须要求股东按投资比例承担补充责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突破传统股东利益最大化财务战略目标的局限性,辨析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从而揭示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的内在根源和主要表现形式,寻求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衡的有效路径。本研究既为补充和完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做出了有益探索,同时也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我国企业治理和管理实践提供了一种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一人公司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人公司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愈发严重,股东的唯一性,治理结构的欠缺以及公司的人格混同都给一人公司的债权人利益保护带来了诸多潜在风险。借鉴国外关于一人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相关规定,从完善注册资本金制度、严格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健全一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三个方面来强化我国对一人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债权人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债权人参与企业治理能够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但由于债权人的“外部人”地位和公司“有限责任”的特性,使其利益往往受到侵害。从法律视角思考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修改《公司法》,赋予债权人进入董事会或监事会的权利,让债权人参与企业的事前、事中、事后跟踪监督,能够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股东本位论是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核心,本文从股东作为公司主体的治理结构出发,阐述了股东本位论的不足,从而提出了建立以各利益相关者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及利益的异质化将会计准则制定的相关利益者扩大到整个社会公众,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不同内容和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由此导致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愿意参与到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来,并积极为自身的利益去“会计寻租”。从政府、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员工、社会公众六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偏好进行分析,认为会计准则的形成过程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依据某项规则相互协商而确定的特殊契约的交易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是公共契约与私人契约的磨合过程。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制定是会计准则高质量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运用产权理论,分析了公司治理从股东主权至上转向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这一制度变迁的合理性。从所有制变迁来看,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及其贡献的上升,引发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趋势。从产权分析可知,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拥有部分事实上的所有权并承担了一定风险。公司治理从效率和公平意义上均应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是一种静态治理理论,关注的是股东等所有者的利益。相机治理理论是一种动态治理理论,强调的是股东、债权人、职工、各级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文章在前人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相机治理模型,并对模型作了基本诠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公司法》中确定的有限责任制度的利弊加以分析,提出我国《公司法》应在坚持有限责任制度的基础上,确立有限责任例外制度,以便充分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实现公司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李庆文 《大众商务》2010,(12):256-256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契约共同体。本文结合零售企业的特点,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觉,分析了零售企业对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雇员、政府部门、当地社区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并指出了如何履行其社会责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利益相关者诉求:公司治理中不容忽视的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利益相关者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贡献了专用性的风险资产,并分担了公司的剩余风险。所以公司治理中不仅应该关注股东的利益,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诉求。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无不跟在治理中忽视利益相关者的相关权益诉求有关。本文认为需要完善公司外部治理,强化对利益相关者诉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