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天宇  朱光 《金融研究》2020,485(11):21-39
资金流量表数据表明,劳动报酬上涨对2008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据此提出了解释国民储蓄率演变趋势的劳动报酬假说,认为2008年以来的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是居民劳动报酬上涨推动的。具体来说,居民劳动报酬上涨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增强了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造成居民储蓄率下降;居民劳动报酬上涨导致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占比上升,企业储蓄率下降;而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占比上升又导致政府增加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支出,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和政府储蓄倾向下降,进而使得政府储蓄率下降。基于2008—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上述假说。基于本文的理论假说和经验证据,我国国民储蓄率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为了对冲储蓄率下降带来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当前稳增长政策的着力点需要由投资数量转变为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2.
杨天宇  朱光 《金融研究》2015,485(11):21-39
资金流量表数据表明,劳动报酬上涨对2008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据此提出了解释国民储蓄率演变趋势的劳动报酬假说,认为2008年以来的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是居民劳动报酬上涨推动的。具体来说,居民劳动报酬上涨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增强了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造成居民储蓄率下降;居民劳动报酬上涨导致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占比上升,企业储蓄率下降;而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占比上升又导致政府增加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支出,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和政府储蓄倾向下降,进而使得政府储蓄率下降。基于2008—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上述假说。基于本文的理论假说和经验证据,我国国民储蓄率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为了对冲储蓄率下降带来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当前稳增长政策的着力点需要由投资数量转变为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特征事实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资金流量表数据探讨了中国国民储蓄的部门特征以及居民储蓄在其中的地位及其变化、研究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储蓄率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在上世纪90年代的增速最快.而在2000年以后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同期水平;从国民储蓄的部门特征来看:居民储蓄始终是国民储蓄中最重要且稳定的组成部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近年来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居民储蓄倾向却增长明显,从而导致居民部门储蓄率的基本稳定。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鹏 《中国金融》2012,(2):67-68
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只有1.1%~2.5%,远低于其潜在增长率,对世界经济增速的贡献也将缩减美国整体经济持续低迷,个人消费支出增长缓慢第一,2011年美国经济增速缓慢,通胀率上升,失业率居高不下。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只有1.9%、1.3%和2%,低于预期水平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消费信贷在刺激消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居民的消费支出却未呈现出相应的高增长率。本文以上海地区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促进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是一国宏观经济永恒的主题。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高的经济增长率,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高储蓄率,高储蓄率是保证一国高增长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本文主要从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与高储蓄率。  相似文献   

7.
闫实强 《中国外汇》2019,(12):30-31
北欧特指北欧理事会的五个主权国家,包括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和冰岛,亦称为“北欧五国”。近年来,中国与北欧五国高层互动频繁,政治互信稳步提升。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北欧国家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8.
两国经济都是出口型经济,国际贸易的低迷直接导致两国进出口贸易的萎缩,国内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影响。芬兰、瑞典两国是典型的北欧福利国家,在应对上世纪90年代北欧金融危机和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对我国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财经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芬兰、瑞典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1985—1989年,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出现了房价和股市价格呈倍数增长的现象。北欧国家为了解决经济过热问题,于1987—1992  相似文献   

9.
王博 《金融研究》2012,(6):68-82
众多研究表明收入分配格局会影响国民储蓄率,由于部门边际储蓄倾向的不同,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对于居民部门在总体分配格局中占比的上升会提高国民储蓄率,造成事实上的"国富民穷"。本文利用1978~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由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所引发的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收入分配格局受制于巨大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制度约束下,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能够很好的解释国民储蓄率的变化,而政府储蓄行为的变化对近期国民储蓄率上升具有重要的解释力。本文的估计结果对替代性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变量的选取、估计方法的选择及样本区间的选择都是稳健的,由市场化改革引致的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储蓄效应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青松 《财会学习》2016,(22):198-199
目前,乡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增长,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渐渐奔向小康生活,这也使得乡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发生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影响了市场的发展.本文对乡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乡镇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发现居民收入与支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问题总结出了几点建议,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一直是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结论也各不相同。本文根据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采用1999-2013年的数据,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研究我国社保支出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社保制度的改革与支出的增长,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据此结论,文章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社保费征缴管理、扩大制度覆盖、优化支出结构、确保社保支出稳步增长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居民储蓄率是居民储蓄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中国居民储蓄率高、美国居民储蓄率低,中美居民储蓄率差异成为世界经济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到2007年,中美两国居民储蓄率分别为37.94%和1.72%,差距高达36.22%。中美居民储蓄率的巨大差异,有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民  相似文献   

13.
居民储蓄除了个人生命周期储蓄,还可能存在预防性储蓄和遗产动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与一国居民的储蓄动机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储蓄效应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养老保障水平对个人储蓄率的影响则十分微弱并不显著,同时,少儿抚养比、医疗住房支出占比、失业率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则十分显著。这一方面反映了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的扩大已逐渐显现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居民仍有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深层原因正在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都供给不足,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使中国城镇居民要依赖个人储蓄进行自我保障。因此,要逐步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中国1979~2015年的数据,研究了失业率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中国GDP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GDP增长率每上升1%,失业率平均下降0.1036%。(2)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中国GDP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有显著影响。在第三产业比重不变的情况下,GDP增长率每上升1%,失业率平均下降0.0991%。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中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现象—居民持高不下的储蓄率。图1是我国GDP增长率与储蓄增长率的比较情况,图中清晰的显示出居民的储蓄增长率几乎年年都大大高于GDP的增长率,大多数年份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率。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从1980年的399·5亿元增长到1984年的1214·7亿元,到1992年突破一万亿大关,之后便一路飙升,94年又突破2万亿元,到2000年达到64332·4亿元,截至2001年已经达到了73762·4亿元,短短的二十年间增长量将近350倍,速资度料来惊源人。:是《中什国么统原计因年促鉴使-我2国00…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我国储蓄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世界高位,但另一方面,“储蓄不足”问题也较为明显。随着贷款购房者增多,居民用于归还自身债务的被动储蓄增多,资金流入房地产部门,使得其他企业部门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基于此,本文利用2018年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开展的江西省居民家庭专项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住房套数和房价预期对居民主动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住房套数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负相关,房贷支出加大压低了主动储蓄率;房价预期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正相关,并且房价预期的影响是异质性的。“一正一负”的作用力不仅吸收了居民当期消费,也透支了未来的居民消费。资金过多流入房地产市场,挤占了实体经济发展资源,造成居民“储蓄率高”与“储蓄不足”现象并存。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我国储蓄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世界高位,但另一方面,“储蓄不足”问题也较为明显。随着贷款购房者增多,居民用于归还自身债务的被动储蓄增多,资金流入房地产部门,使得其他企业部门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基于此,本文利用2018年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开展的江西省居民家庭专项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住房套数和房价预期对居民主动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住房套数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负相关,房贷支出加大压低了主动储蓄率;房价预期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正相关,并且房价预期的影响是异质性的。“一正一负”的作用力不仅吸收了居民当期消费,也透支了未来的居民消费。资金过多流入房地产市场,挤占了实体经济发展资源,造成居民“储蓄率高”与“储蓄不足”现象并存。  相似文献   

18.
《金融纵横》2009,(12):I0031-I0034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居民储蓄率与其它国家或其历史情况相比都处于十分低的水平。个人储蓄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由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的10%逐渐下滑至2005—2007年间的不足2%。但随着危机的不断演变,居民储蓄率也有所回升。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期间,居民储蓄率平均达到4%。通常在经济萧条时期居民储蓄率上升是比较正常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势头和延续时间都可能超出危机带来的影响本身,并有可能扭转1985—2005年以来的长期下滑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推动储蓄率走低的因素目前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生作用,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财富效应由正效应转变为负效应。其它因素还包括个人信贷环境的紧缩以及实施财政约束政策造成的政府转移支出的减少等。假若美国财政赤字仍然居高不下,实际利率的上升预计仍将推动居民储蓄率不断走高。  相似文献   

19.
舒平 《国际金融》2011,(11):20-23
10月,美国三季度数据陆续公布。结果显示,美国经济正呈现回暖迹象,其中个人消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是构成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然而,通胀压力上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仍对美国经济增长构成威胁。从美联储11月议息会议的最新结果来看,其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测有所下调,QE3仍是其政策选择之一。一、美国三季度数据显示,其经济正呈现复苏迹象尽管受到债务上限问题以及高失业率等问题的困扰,但美国商务部、美联储等部门10月陆续公布的一系列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的回暖迹象。三季度,美国实际GDP增长率(环比折年率)达到2.5%,较上半年有大幅回升(一、二季度分别为0.4%和1.3%,见图1);工业生产、消费与贸易情况均出现改善,特别是个人消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GDP反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的储蓄率究竟有多高?储蓄率是反映一国储蓄水平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论,储蓄依存于收入并与之同向变动,收入愈多,储蓄愈多,储蓄率也可能愈高。我国1978年以前的储蓄率很低,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储蓄率也很快上升。但究竟升到什么程度?有人说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世界高储蓄水平的国家之列,赶上甚至超过了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日本。依据是,世界银行出版的《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说,1983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为31%,而同期日本的国民储蓄率为30%,并且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储蓄率因人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