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九年制义务教学中的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专业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生活、学习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潘若昀 《魅力中国》2010,(12):104-104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通过审美启蒙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开拓视野,丰富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促进他们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手工制作是美术教育的一部分,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直接使用双手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具体艺术形象。幼儿在不断尝试成功的过程中对手工制作产生了初步的学习兴趣,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审美启蒙教育中我们充分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尝试操作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修正、完善,逐步积累了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质。手工探索实践活动有剪纸、泥工、折纸等形式,而这些活动对于激发幼儿表现欲、拓展幼儿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邢秘 《魅力中国》2014,(12):134-134
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4.
张娟 《魅力中国》2011,(2):273-273
美术培训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也提醒了在教学中要加强美术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侯士洁 《魅力中国》2014,(3):257-257
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为纽带,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视觉信息的便捷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品位,人们不再会仅仅满足于人工技艺产生的精湛,而更加注重作品产生的个人审美体验,这样艺术作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生活化就是必然趋势,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也显得更为迫切。作为中专技校的学生,更应该拥有对美的欣赏,因为他们是未来新时代的工人阶级,是社会的明日之栋梁,未来社会的科技、经济、文化等许多行业都要靠他们来实施。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美术欣赏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产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使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辩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恶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喻 《老区建设》2009,(2):53-54
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文主要阐述了美术教育对农村中学生的有利影响,可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观察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农村中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张素芳 《魅力中国》2010,(30):89-89
语文教学时,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点。以开拓学生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领悟写作技巧的同时,充分地感受审美、认识美,进而在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8.
张永锋 《西部大开发》2011,(1):172-172,174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兴趣,才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学生审美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之一。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从关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兴趣,才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学生审美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芳 《魅力中国》2010,(36):117-117
托班幼儿的年龄处于2-3岁之间,该年龄段正是绘画阶段的涂鸦期,他们开始对涂鸦、画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这段时期里,教师应该根据托班幼儿喜欢涂鸦的特点,尊重幼儿的意愿,鼓励他们按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表现自我,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绘画活动中逐步形成和提高审美力。  相似文献   

11.
段文茜 《西部大开发》2011,(1):168-168,171
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羡术创作与欣赏,与其他人文学科有密切联系。在高中美术教学工作中,尤其是新课标下《美术鉴赏》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创造适合学生理解的人文、历史环境,帮助他们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判断,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得到审美体验.以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2.
熊延柳 《黑河学刊》2005,4(1):49-52
丁玲和萧红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不同的悲剧性。从悲剧的本质在审美客体中的呈现及悲剧本质引起审美主体的心理体验来比较丁玲和萧红笔下人物形象的悲剧审美价值,可以看出莎菲们缺乏在绝望中抗争的悲剧精神,她们悲剧审美特质更多的是悲渺而不是悲壮,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的则是敢于反抗、富有斗争精神的人物。他们超越了悲剧,呈现出人物悲壮与崇高的悲剧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3.
唐一楠 《魅力中国》2010,(10):170-171
从展示数学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论述如何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联系实际创造美和教师得审美修养,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旅游者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通过旅游活动不断提高审美情趣,这就对导游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章从提高导游人员审美修养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导游人员在审美修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对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审美修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与民间画家、院体画家相比,文人画家许多并不具备专业的绘画基础,但是其深厚的学术修养使他们具有独到的的审美见解和审美取向,为中国绘画审美的发展不断提供着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与此同时,文人画家所处的特殊历史文化地位使得他们的绘画理论和审美实践带有一定的偏见性和偏激性,对中国绘画审美的发展既有促进,又有束缚。  相似文献   

16.
音乐的审美是美感在音乐方面的特殊体现,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提供音乐信息的一种反馈,人们的审美活动有其独特的发展进程。作曲家们的敏捷才思、表演家对作品的演绎、鉴赏家对音乐内涵的品味,充分说明他们具有高超的审美体验及其品味。  相似文献   

17.
刘斌 《魅力中国》2010,(17):268-268
中学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课堂,能使学生在少年青年时期就形成正确、必要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点,进而培养他们从小就受美的熏陶,懂得美丑之分。上好中学美术课,提高和创新美术教育课堂艺术,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艺术,按教学大纲要求,尽善尽美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音乐欣赏课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发展的手段。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多聆听、多提问、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健康多参与;还要少讲解,少束缚,真正达到音乐欣赏教  相似文献   

19.
刘岚 《魅力中国》2010,(6):259-259
鲁迅、郁达夫都曾留学日本并受外国文化的熏染,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精神营养。他们都在小说中探讨人性的自由发展、扣问生存的价值和意义;都深刻揭示了旧中国下层民众和觉醒知识分子的悲惨处境、宣扬个性解放、谋求民族独立;他们都在小说叙事结构和审美取向上作了具有明显的现代色彩的探索。鉴于他们在现代小说史上这种双峰并峙而又殊途同归的路径,本文将对他们的小说创作所呈现的审荑取向与艺术风格作一比照研究,以管窥中国民族小说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文脉基因。  相似文献   

20.
刘开军 《黑河学刊》2008,(3):108-109
数学美的内涵十分丰富,早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已论及数学与关学的关系。古代的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获得对数学关的审美能力,让理性上升为感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