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具有十分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加快该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从而辐射周边、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经济、金融、信息、进出口、制造业、高科技、旅游和航运中心,必将牵引、辐射和带动华东地区、沿江地带乃至全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前景最好的地区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的合作与发展”的战略决策,对于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共同繁荣,不断增强我省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为此,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网络化、开放式的基础设施体系,是营造良好一体化发展环境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增强区域整体吸引力,更好地吸引人才和资源:有利于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投资的总体效率;有  相似文献   

3.
《上海改革》2003,(5):11-16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长江三角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地区各级领导须注重强化区域经济功能,着力整合区域资源,共同抓住办博发展机遇。从战略决策层面上寻求统一发展观念,制订出总体规划,注重体制创新。从制度上密切协商和合作,以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江浙两省城市群(带)的空间格局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浙江两省均为中国沿海发达省份,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本文从城市群(带)空间结构比较分析入手,概括了江浙两省城镇发展和城市群(带)空间格局的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省城市群(带)整合优化的主要思路:构建组团式城市群,推进长三角核心区的一体化;强化沿海、沿江城市带建设,形成“一体两翼”的体系架构;加快培育苏北、浙西城市群(带),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和浙江省地处我国两条生产力布局主轴,与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上海市接壤,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主要组成。江浙两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市化特征典型、城市区域化趋势明显。规划与建设城市群(带)已经成为促进江浙两省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6.
1994年沿海各个开放区域表现出极大的活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等全国重点发展区域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5个经济特区、16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浦东开发区的发展成就更是引人瞩目,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沿海地区是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发展带,其经济增长对全国经济成长的贡献举足轻重。1994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是:经济持续快  相似文献   

7.
“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首都经济圈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也需要从理念、政策、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部沿海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区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其城市化和协调发展已经在全国起着某种示范作用。论文从三大区域的经济实力、形成机制、经济增长源泉、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等差异性出发,对三大区域的城市化进程、类型、动力机制、城市化方向与空间变化趋势进行了较深入的比较,最后根据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各个区域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提了20年。今年,国家直接将京津冀区域发展列为“十一五”规划的子规划之一,这意味着“京津冀”的区域发展将从静态的蓝图走向现实。前些年,由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撰写的《京津冀地区经济科技地位弱化趋势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调研报告引起了部分专家和媒体的注意。这份调研报告表明: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是中国三大经济增长区域。然而,“京津冀”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研究表明,这一结果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产业发展协调不够…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本思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就是要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促进中亚经济一体化,进而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就是要在东亚及其周边国家之间,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一体化目标就是把新丝绸之路建设成为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的纽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思路是加强亚洲国家经济、贸易、交通、能源、文化和实业界联系,建立开放、平等和互利基础上的地区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内容包括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一体化的战略重点在于推进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和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地区安全局势不稳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文化、宗教差异性大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一体化面临的制约因素。各个经济体应该在多边或双边各个领域,以多种途径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汪传旭 《港口经济》2009,(10):16-19
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具有濒江面海、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而且目前其加工工业、原材料及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技术水平较高,经济实力相对雄厚,是我国最富庶、发展潜力最大、市场最广阔的地区之一。港口物流系统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整体优势发挥与港口协调发展的重要关键。为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和实现长江三角洲港口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携手共赢     
《首都经济》2013,(7):3-3
“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明确表述。“打造首都经济圈”首次写入国家发展规划,成为国家级的发展战略,意在大力推动京津冀的深度合作,促进这一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而党的十八大又再次提出了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凸显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前形势下,现存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边缘区的促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瓶颈直接相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立足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挥市场与社会等力量,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共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本文试图以江苏沿海开发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切入点,展开对这一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政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日前表示,浙江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港航强省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整合宁波、舟山港口资源,加快推进两港一体化进程。宁波—舟山港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长三角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中转和外贸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  相似文献   

15.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浙沪地区,是全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该地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与区内民营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和复杂多变的竞争形势,营造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环境,对提升民营经济的竞争力,推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据中国经济学家最近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预测,在中国未来15年经济发展的战略格局中,中部地区有可能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第四个经济高速增长区。预测的依据是: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实施,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重心将出现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推进、由南方地区向北与地区推进的“两大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5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只有加快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本文着重从15城市产业结构入手,通过分析比较,找出目前长江三角洲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日前表示,浙江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港航强省”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整合宁波、舟山港口资源,加快推进两港一体化进程。宁波-舟山港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长三角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中转和外贸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一直被看成是地区经济的增长点,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文章主要探讨如何运用行政、经济和市场手段推进港口资源整合,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存量资产调整,优化增量配置,实现建设节约型交通系统的目标,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论证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的有利条件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的主要内容及重点。包括增强高密度城市群的聚合功能与一体化整合,发展区域内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培育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关系紧密的生产体系;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构建系统集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联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体化网络;联手进行环境整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