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员储蓄是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的金融抑制政策削弱了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这种政策在长期内降低了私人储蓄率,不利于经济发展。金融自由化能通过利率、收入、资产选择效应等多种机制提高私人储蓄率。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逐渐推行金融自由化运动。选取1992-2006年为样本区间,通过对中国银行自由化的储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的银行自由化对提高私人储蓄率作用是显著的,且具有统计上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增长效应——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2~2006年的短短15年时间里,中国的银行自由化改革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量化分析银行自由化的基础上,对其质量效应、数量效应和增长效应等方面的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自由化具有显著的数量效应,它提高了私人储蓄率,增加了信贷可获得性,并促进了资本形成;质量效应也初步显现,促进了资本向具有较高边际效率部门的转移,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总体上,对宏观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水平效应:基于资本形成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储蓄与投资的第二次结合是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自由化的投资效应包括效率效应、质量效应和水平效应等。水平效应是指通过储蓄效应、风险共享效应、内部化效应、缓解私人部门及中小企业的信贷预算约束效应等机制提高投资率。运用1992-2006年的数据对中国银行自由化投资效应中的水平效应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自由化不但提高了社会的信贷可获得性,更是促进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引入与利率因素有关的利率水平高低与利差大小因素,结合租金效应一并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租金效应一直是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的重要影响效应,虽然利率效应的强度在逐渐上升,但作用强度还不够。  相似文献   

5.
利率调控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利率弹性.文章采用直线回归和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对2002-2009年间我国储蓄利率与储蓄额以及储蓄利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名义利率和储蓄额之间有着较大的相关性,即储蓄的利率弹性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实际利率和储蓄额之间呈弱相关关系,说明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对此,本文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陈崇  葛扬 《产业经济研究》2011,(3):72-78,94
本文利用1997~2008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房地产价格和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区域和省际间实证结果的差异,主要缘于房价对储蓄特殊的影响机理:被动储蓄效应和结构储蓄效应。此外,房价对储蓄的影响还存在间接储蓄效应,这个效应说明房价在短期对储蓄具有正面影响,在长期对经济发展结构具有负面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中部和西部地区,房价与储蓄存在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存在明显的储蓄效应,但东部一些省份的估计结果却显示房价对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上海市7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2011年~2016年的财务数据为证据,将银行借款分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对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我国市场条件下,银行债权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不但没有发挥出来,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吴艳 《西部金融》2007,(12):37-38
本文首先提出了影响我国储蓄增长的三个因素,即租金效应、实际存款利率和居民收入,接着针对我国储蓄的利率与收入效应进行了检验,得出居民收入增长对我国储蓄的影响作用明显,而利率效应始终处于不显著的地位.针对检验结果,提出扩大居民消费倾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险与居民储蓄的关系对一国社会保险政策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下的OLG模型,分析"统账结合"制度下社会保险的储蓄效应,结论是中国的社会保险对储蓄具有"挤出效应",但缺乏弹性,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此观点。当前应建立成熟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使社会保险能够发挥降低储蓄率以促进消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构成了严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和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是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利息是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 ,是储蓄的未来收入 ,储蓄行为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近期我国储蓄利率弹性变弱 ,主要原因是利率的市场机制没有形成、居民人均收入低、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资渠道单一以及由于制度变迁而引起的收入两极分化加剧、生活支出结构改变而引起的对未来预期的改变等。利率机制市场化、金融市场多样化和扩大消费信贷提高居民收入和限制非法收入等是提高储蓄利率弹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储蓄率能够全面反映一国的积累情况,对于宏观经济调控具有广泛的政策意义。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变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储蓄率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以及短期波动性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经济制度变迁与人口结构是长期影响储蓄率变动的主要因素,而且经济增长对于储蓄率的影响在1995年之后显著增强。短期内,我国储蓄率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储蓄率将进入持续下降阶段,并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投融资提出了极大需求。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民营经济主体在创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民间金融成为民营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手段和方式,然而民间金融在我国一直以半隐蔽方式发展。基于产权理论对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合理性进行梳理和逻辑论证,明确指出政府在金融制度变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国金融发展的历史表明,发展民营金融是必然的选择。我国民营金融资本已经进入了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发展我国民营金融是现有金融体制改革和战略调整的需要。因此,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强化对民营金融机构的营运监管,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以逐步发展民营金融。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市场化次序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都以财政平衡为改革的前提条件 ,但是 ,为政府寻求新的税收来源 ,建立高效率的金融体系正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市场化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金融自由化理论颠倒了经济发展与金融抑制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证明了财政压力内生于金融自由化改革 ,并且在对经济市场化次序理论进行评论的基础上 ,讨论了建立双轨金融体系对促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对利率市场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金融改革工作。本文对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要求和利率传导机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利率市场化风险识别的分析点,考察了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利率市场化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选取相关分析指标的基础上,采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计划生育政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将引起居民储蓄率的下降,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家庭对储蓄的偏好较弱。本文发现,独生子女家庭具有“高风险、低储蓄”的特征,抗风险能力十分低下。想要化解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就必须继续放开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为我国长期人口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现行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影子银行,可以看作仅仅是银行的影子.银行为规避监管,追求较高收益,主导了资金转出传统存贷系统,在资产负债表外办理资金中介业务.其主要问题是扰乱了利率体系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助长了经济结构的非市场化倾向.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要促使影子银行体系透明化运作,其次是改革相关规则,让市场发出正确的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