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香港以“食”闻名,弹丸之地汇聚着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国的特色风味。虽然香港人口以广东人为主,但上海菜仍深得港人欢心,而雪园饭店的上海菜,可说比上海的上海菜还要“上海”。 15年前,首间“雪园”饭店在北角电器这开张。此角素有“小上海”之称,从50年代至70年代,都为上海移民聚居之处,故而“雪园”选址在此。时至今日,“雪园”已发展至有4间分店,其中以位於铜锣湾新宁道的“雪园饭店”最受欢迎,不少政界商界名人,都会专程驱车来用膳,李嘉诚、利国伟、杨铁梁等,都是“雪园”的常客。  相似文献   

2.
继北京、上海、广东之后,7月1日起,内地“个人港澳游”(香港叫“自由行”)又扩大至江苏、浙江、福建三省的9个城市。弹丸之地的香港,既是内地人出境游的首选,又是人们百游不厌的“天堂”……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在香港生活了近30年的上海人,我很想对上海的有关方面提个建议,到香港来开一家“上海美食大世界”如何?我之所以有这个建议和想法,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企业和产品要走向国际市场是当务之急。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客观上也有走出去开拓的需求。在上海的  相似文献   

4.
我是去年11月从上海来到香港南洋酒店工作的,至今才半年有余。 平心而论,当初来的时候心里有点“七上八下”的,尽管我是科班专业出身,有中外大型高级饭店的管理经验,但到香港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来工作,对我来说仍是个比较严峻的考验。我不是担心我的业务能力,而是放心不下那令人生畏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国内好多企业就是如此),香港人会不会“欺生”和搞人?  相似文献   

5.
朱鼎 《沪港经济》2002,(11):46-47
如今上海话在香港也成了“热门话”。随着中国入世,上海的商业和金融地位愈来愈重要,不少有“远见“的香港人也开始有意学点上海话,以备有朝一日能大显身手。近年来不少港人前往上海工作及做生意,学会上海话.对这些“北上“发展的确可以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6.
上海和香港的“边缘人”成了中国最早的企业家香港人常说,香港的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从上海转移过来的,此语不差,我曾经为《明报》写过“香港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认为香港的繁荣道源於东西方文明在边缘处的交汇,这个“边缘”非常要紧,企业家的创新机会全在传统热力薄弱的“边缘地带”,就连上海的企业家能力的积累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於早期上海的“边缘性”。既然上海和香港都是以“边缘”的身分发展成为国际都市的,既然强大的企业家精神是这两个城市的共通之  相似文献   

7.
鼎宕 《沪港经济》2001,(4):24-26
近来翻开报章,常常可见香港人在大声疾呼要重新找回“香港精神”,特别是一些有识之士更是苦口婆心,要港人虚心向内地学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向很感觉良好的香港人会如此放下架子一“作践自己”呢? 开始时我也感到很纳闷,难道香港人的精神真的这么脆弱?当我了解了香港精神以后,我方才明白,这就是香港人的可贵之处,他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索,不回避矛盾,输得起也站得直。 什么是香港精神?勤奋工作,灵活多变,不畏艰险,勇于创业和勇于承担风险”。这23个字的香港精神,曾经为香港人带来过许多辉煌,也曾经给香港人创造了无穷的财富。 现在香港人又在重新呼唤香港精神,这对我们上海人来说,是不是能有所启示呢?  相似文献   

8.
“非典”过去,加上内地放宽个人游政策,使沉寂一时的香港旅游业再度活跃起来。面对与日俱增的内地旅客,如何让传统的香港游更富有新的活力,这是摆在香港各大旅行社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在香港有30多年历史的老牌旅行社——康泰旅行社董事长黄士心先生,就如何开创香港旅游新局面等问题和他展开了探讨。 黄士心在香港旅游界里算得上是个“老法师”了。早在1981年他已开始主办旅行团进军北京、上海等城市,是香港最早组团到内地旅游的旅行社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曾经书写上海与香港"双城记",这两个风华绝代的城市,命运从此很难分开.如今,沪港都提出要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它们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上海市市长韩正给出的回答是:"上海与香港是兄弟,我们是合作!"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曾荫权也乐观地说,"香港与上海可以分工合作,各展所长,为国家的金融业务发展做出贡献.香港与上海的竞争,不是零和游戏."  相似文献   

10.
晓鼎 《沪港经济》2002,(7):26-28
1950年初夏,当李和声风尘仆仆从上海赶到香港时,他根本没有想过要在香港长住。用李和声的话来说,当初只是想到香港来住一个时期,因为那时候香港黄金市场相当“闹猛”,很适合寻工找职位。但没想到的是,他竟然一干就是50多年,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享誉香港金融界的“老法师”。  相似文献   

11.
近日,某研究咨询集团发布了《中国城市系列调查》,别开生面地以“性感”来形容城市,上海、香港、重庆、北京等城市进入性感城市前十名。  相似文献   

12.
唐娜 《沪港经济》2004,(5):40-41
编者一位担任某跨国公司驻沪总部负责人的朋友说,自从地区总部由香港移师上海后,他常在周末或节假日飞到香港,因为那儿的休闲娱乐场所比上海丰富得多!的确,香港有亚洲最大最豪华的夜总会,有最便宜的全球顶级名牌商品.有可供游泳、冲浪、日光浴的众多海滨浴场……这可都是目前上海的“软肋”。跨国公司选择地区总部当然不可能仅仅为了玩乐,多年来,香港凭借全球最简单的税制和低税率、最自由的汇兑体制、最开放的资讯环境、最便捷的交通设施,理所当然地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理想选址。那么,上海靠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赵力 《沪港经济》2002,(5):16-17
提及“阿里山”品牌创始人,宛如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蕴藏着神秘韵味:一位香港姑娘,随未婚夫来沪,为缓解家境的拮据,退休后做起“跑街女士”。由她冠名的“阿里山”瓜子,一炮打响大上海。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14.
我是在沪港合资企业工作的,由于工作需要,曾几次到过香港。出于职业的习惯,在香港我比较注意那里的餐饮业。香港的饮食文化可谓发达至极,既有高档豪华的宾馆酒楼,又有价廉物美的大排档。有些酒楼价格之高令人咋舌,这部分酒楼主要聚集在湾仔、弥敦道一带,是香港富贾显要聚集之所。到香港,对于我们一般上海人最令人向往又感叹的是香港的大排档。这里的排档有世界各地的特色饮食,如越南菜、印度菜、墨西哥菜等等,排档一般规  相似文献   

15.
朱镕基:“上海是中国的纽约”,“香港是中国的多伦多。” 朱镕基总理四月访问美国和加拿大时,多次提到上海与香港、纽约和多伦多的比较。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朱镕基说:“我对于上海确实有感情,因为我当过那里的市长。我同样也对香港有感情,感情是同样的。我确实说过上海是中国的纽约,同时我会在这里说,香港是中国的多伦多。” ——香港《文汇报》记者多伦多4月15日电  相似文献   

16.
成立于1980年代的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本着“增进友谊、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培训人才,为香港、上海两地经济建设、共同繁荣而努力”的创会宗旨,为沪港两地经济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8年来。协会本身也逐步发展壮大,香港沪籍知名人士及各大财团,几乎都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的会员。日前,记采访了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新任会长孔祥勉先生。今年75岁的孔祥勉是个资深银行家,现任香港浙江第一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他1950年出生在上海,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0年来香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如今他已是“功成名就”。尽管孔先生英语和粤语相当熟练,但他亦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他说这是“家乡语言”。  相似文献   

17.
文通过分析上海、香港、纽约股票市场的日交易数据,检验了股票市场交易量和收益率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包括影响方向及作用强度,并比较各市场运行机制及信息效率的差异。同时对纽约和香港、上海和香港股票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纽约和香港两个市场之间存在信息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而上海和香港市场之间没有显著的信息传递,上海股票市场处于一种相对的信息封闭状态。  相似文献   

18.
我到香港已经有三年多了,香港人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不错的,香港的硬件和软件都有很好的水准,好多地方确实值得我们上海人学习。然而,有时不少香港人也会流露出一种“小家子气”,缺乏一种大都市人所具有的大气派。看问题比较片面,胸襟也不够宽阔。比如有关要不要从内地引进专才的问题,香港人的表现就大不相同。 其实要不要从内地引进专才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在香港引起争  相似文献   

19.
《沪港经济》2013,(11):57-57
由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主推的“2013香港大学生上海暑假实习项目”成功落下帷幕,本年度香港大学生上海实习项目是香港商会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并得到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大学MBA教育中心和上海海外联谊会、香港特区政府驻沪经贸办、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的支持。据悉,“香港大学生上海暑期实习项目”已经连续举办七年。  相似文献   

20.
“狼”提早来了! 初冬的上海,在因天气变冷而行色匆匆的人群中,由香港恒丰科技集团高级管理层组成的“选址团”一行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对于恒丰金业科技集团主席林世荣来说,此行颇为重要——不仅是为公司在内地选择规模上千平米的旗舰店店址,而且能近距离接触上海——这个占全国珠宝消费10%的市场,进而大举进军内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