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技术创新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我国2005-2015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对各省市技术创新强度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技术创新强度不均衡特征明显,且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双向互动促进效应,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空间挤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空间交互效应不显著。因此,应充分考虑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效应和空间效应,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立足于空间体系,增强区域技术创新交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具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与动因,因此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据此,我国面临着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紧迫任务.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起源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和重点模式,为我国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明确了发展方向并加大了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等方面,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内涵入手,阐述了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商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况;“十一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趋势。  相似文献   

6.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多年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本文从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内涵入手,阐述了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性入手,探讨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助推器,而产业融合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产业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过程,产业融合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偏低。最后,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振中 《经济纵横》2023,(11):111-121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地都在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规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浙江桐乡濮院毛衫生产性服务业为研究案例,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引动—制造衍生—创新驱动”的三阶段驱动路径,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驱动力是动态变化的。在区位引动阶段,依托临近市场的区位优势,一定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业能够率先发育并带动制造业发展,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在制造衍生阶段,制造业发展需求引致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生产性服务在与制造业融合互促中实现“由有到多”的转变;在创新驱动阶段,新兴要素驱动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由多到优”的跃升。在整个过程中,政府在各阶段适时调整相关政策,市场主要驱动力由强到弱、先后叠加,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程度由浅层至深化,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濮院路径”。为推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借鉴濮院经验,结合地区资源禀赋,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制定引导政策,厚植生产性服务业发育土壤;着眼新兴要素,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  相似文献   

10.
基于需求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文章首先分析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因素,包括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然后根据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剖析了需求不足的各种原因,并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发展程度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正相关,但小于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负相关,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数目庞大而规模较小有关;加工贸易确实阻碍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影响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源自制造业的需求结构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它是第一、二、三次产业的连接部与粘合器。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尤为必要。我国应把商务服务业、研发服务业作为大力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并完善其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从而不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7,(5)
文章首先介绍了工业4.0、"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等相关概念,然后介绍了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模式,其中包括"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新特性、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模式应用,让我们大概了解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新内容;随后,根据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现状提出了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就其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较高、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然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扩张效应并没有伴随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而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中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解决我国就业难题,本文试图就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低就业吸纳能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国有单位比重和行业工资水平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因此,应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私人有效投资、促进行业产出增长、消除现行的二元就业体制、打破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4.
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后发国家如何针对本国的实际,深入探索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本文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挖掘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扩大就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文章在借鉴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和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为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增长绩效问题。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越来越高,但是其增长模式依然是高投入、低产出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度并不很高,而且增长绩效也不算突出。因此,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提高社会分工程度,放松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限制,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劳动力,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祝新 《生产力研究》2011,(2):108-109,205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人力资本、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竞争秩序和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期更好的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是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选取国内22个省、市2005~2009年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法和Theil指数模型计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度及差异度,然后运用生态位评估模型进一步测算出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的适宜性。结果表明:(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具有地域不均衡性;(2)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差异在2005~2009年间呈波动型变化,集聚差异总体较大;(3)除北京市外,其余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适宜性较低。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地位日益重要,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其中潜在需求巨大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更为迫切.本文基于我国三次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现状,分析了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环境和资源的外在约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由于产业融合与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我国迅速崛起。而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模式更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两大发展空间和三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