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2.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多个城市政府共同联合参与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作为基本单元融入国际竞争与分工成为我国大都市地区现阶段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本文以空间功能要素集聚与扩散特征为判据,将都市圈的演化过程分为四种状态、三个阶段,并依据于此对济南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和空间矛盾进行了量化分析,认为济南都市圈处于由“中心城市绝对集中的空间状态”向“中心城市相对集中的空间状态”转变的转型期,即都市圈发展雏形阶段的后期,并将进入都市圈成长阶段.最后针对济南都市圈核心都市区实力不强、都市圈功能不密、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等三大核心空间问题,提出了空间优化调控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4.
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体系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多数城市进入了存量与增量集约化开发利用的混合阶段,城市地下空间涉及系统庞大,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方法上,需要从空间范围到时间维度进行综合考虑。结合泉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实例,对分阶段、多维控制、分类引导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多维规划方法与其应用进行解析,同时也探讨了地下空间与景观环境、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5.
张青 《价值工程》2014,(31):114-115
随着城市发展的目标从扩大规模转向提升品质,塑造城市空间特色,打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文本通过对宣城市的现状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宣城市城市空间特色的问题及对策,并提出实施与管理建议,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城市空间特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7.
基于城市空间演化的物流设施布局与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以城市物理空间扩展、功能区转换、产业结构“软化”以及城市群出现为特征的城市空间演化对城市物流需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着城市物流设施布局与规划战略;提出了考虑城市空间演化的城市物流设施布局与规划模型,指出政府在进行城市物流设施布局与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城市空间演化这一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城市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8.
9.
京津冀都市区空间演化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在对都市区中心市划分标准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2000年和2005年分省统计数据,以县域为数据分析单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数字地图,发现2000年-2005年间京津冀都市区的数目增多,人口和经济聚集程度加强,且都市区之间表现出连接的趋势,京津大都市连绵区已经成型.但同时也存在着都市区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优势不显著的问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耕地面积、城镇化水平等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区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苏南模式开启了苏南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局面,但当前乡镇企业发展主导下的城乡混沌空间已开始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苏南小城镇当前空间发展的困境,提出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应当从建立城乡空间新秩序、实现城乡空间与功能同步转型、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及全面提升城乡空间品质等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城乡空间健康发展,以促进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双重力量作用下,日益频繁的洪涝灾害已成为中国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社会脆弱性评估识别易受淹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是降低风险和增强气候适应性的重要途径。以南京市为例,通过构建面向洪涝的城市社会脆弱性评价框架,识别南京社会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社会脆弱性总体上呈现“中心—外围”模式,即中心城区和远郊区社会脆弱性高,近郊区社会脆弱性低,进一步划分了“高暴露型”、“高暴露—高敏感型”、“高暴露—低适应型”和“低适应型”四种政策分区,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人针对我校研究生毕业就业意向进行分析,对在读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理念等相关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3.
谢智敏  甄峰  张姗琪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0):48-57,封2,封3
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就业空间的精细化研究和规划带来新的契机,以手机信令数据为基础,融合多源数据手段,通过多尺度GIS空间分析、单中心与多中心模型验证、规划对比分析与二元逻辑回归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城市就业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主要结果如下:①随着空间尺度的不断缩小,就业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性初步显现,城市外围的大厂新村与徐庄高新区基本形成副中心,但新街口主中心依然强势,与其周边地区呈现出紧密粘连的一体化特征.②城市规划与现实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带缺乏就业人口集聚,中心体系规划中的主中心发展较为滞后,需因地制宜持续强化多中心空间结构.③在就业空间主中心—副中心—密集区—稀疏区不同层级之间,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应着重在多类型交通协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与产城融合发展方面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都市区的科学划界对制定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有着重要影响.首先针对都市区的概念、划界方法和标准等问题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然后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长春都市区的范围界定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都市区的发展规律.其中新建立了实用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长春都市区的范围应包括兰家镇、三道镇、玉潭镇、新立城镇等近郊乡镇.结合长春边界历史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春都市区的发展呈现地域范围不断扩张,并且沿交通线扩张迅速的趋势,未来存在行政边界重组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空间管制区规划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解决城市发展面对诸多问题,实现城乡空间资源合理、有效地分配,空间管制区规划不失为一种全新的规划理念。她以城市的生态安全和健康发展为先决条件,统筹考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空间管制区规划理念、内容、方法的探讨,尝试从空间上对保护性生态资源和风险性生态资源合理控制,实现资源的永续有效利用。在管理上为各层次的空间管制,建立准确、快捷的管理体系信息平台。从而提高部门间的综合协调能力,为决策者提供更为有利的支撑,进一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中国进入新城市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剧烈.本文以济南市为例,探讨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重构规律,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呈周期性涨落,各街区的人口变动较为明显且已出现逆城市化态势,人口分布不平衡且在空间上存在突变和周期性变动;中心城区的经济空间重构极为明显,第一产业空间压缩,非农产业空间转换剧烈,第三产业空间整合提升.研究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7.
绿色建筑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对绿色建筑空间演化规律的研究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的重要基础,对完善生态城市发展和空间规划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空间差异性、空间相关性和空间结构及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在不同空间尺度均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呈现明显极化与扩散效益。而小尺度空间分析更能准确揭示其聚集效应和不均衡性特征;(2)绿色建筑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空间变量作用,集聚效应明显,但目前空间正效应尚限于市级空间尺度;(3)绿色建筑空间演化呈现极核加圈层的点轴发展模式,并由经济或行政高能级地区向低能级地区跳跃式扩散,通过聚集点组织各项资源要素,进而通过圈层扩散和轴带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绿色建筑发展;(4)绿色建筑空间结构在不同尺度上呈现同构现象,但空间结构类型多样,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以多个极核或亚核为中心的钻石型组团结构,为绿色建筑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三次工业技术革命所对应的产业技术创新,分析和总结了基于"蒸汽技术"、"电力技术"、"信息技术"的产业技术创新与城市空间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苏州地区城市化空间格局及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苏州地区1984-2005年的6个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从城镇实体地域扩展的视角,通过城市化强度指数,运用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测度等方法,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苏州地区城市化强度的时相性变化、空间集聚特征的演化,以及城市化"热点区"和"冷点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等.分析得出,1980年代以来,随着苏州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其城市化格局的空间集聚性逐渐减弱;城市化发展的高值簇即"热点区"呈现出较明显空间演化和跃迁的特征;苏州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全局层面的多因素驱动、"热点"轮换和局域层面的中心辐射与梯度推进是并存的.  相似文献   

20.
开发区作为一种引导产业发展的“特殊政策区”,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大量政策支持下陆续设立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并在制度空间层面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板块现象”。开发区模式不仅形成了鲜明的“板块经济”特征,而且深刻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导致了大都市区城市空间内部的非均衡发展和板块间的同质化竞争。通过解剖西安案例,认为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必须重视大都市区内开发区群的整合和统筹,特别是要以群体的视角强化各个板块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协同性,并理顺开发区—行政区在经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方面的权责,以期能对新时代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