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入城市逐步形成空心化,与农忙时节的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形成鲜明矛盾。文章在对广东省阳东县大沟镇、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葛庄村以及四川省西充县黄竹坝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2014年4月社会资源研究所发布的关于中国农业雇工现状的报告,从对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业雇工现状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雇工难、雇工费用上涨等现象,接着对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失地农民数量增加及农民观念的转变,并通过文献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空心化背景下农业雇工的特征即:农村空心化使农业雇工具有技能水平低、年龄性别失衡、易季节性失业、权益难以保障、工作成本高等特征,最后从加强业务培训、细化生产环节、加强社会保障3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保障空心化背景下农业雇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劳动力逐渐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农业雇工成为补充农业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研究农业雇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农业劳动力市场完善、推动农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微观经济理论对农户农业雇工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数理分析,并基于河北省丰宁县291户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理论分析表明,农业产出的价格、农户资本禀赋、农户土地禀赋对农户雇工数量具有正向影响,而农户劳动力禀赋、雇工工资率则具有负向影响。(2)实证分析表明,调研农户中雇工或雇用机械服务的农户的比例从2008年的57.4%上升到2012年的63.9%,支出则从181.95元上升到318.04元;影响因素方面,劳动力工资、耕地面积对农户雇工支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农业生产工时投入、担任村干部、居住地到信贷机构距离对农户雇工支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农户资本相关变量等并未呈现显著影响。[结论]在城镇化进程和土地流转加快的背景下,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等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完善。  相似文献   

3.
蒙元时期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铣 《中国农史》2000,19(4):18-26
金元之际,淮河流域经历长期的对峙与战争,社会经济受到巨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口流移。忽必烈即位后,采取重农措施,兴办屯田,兴修水利,淮河流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超过宋金对峙时期的水平。但到地中后期以后,由于政治腐败,自然灾害频仍,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下来,特别是元朝末年的战乱,又使淮河流域经济衰敝不堪。  相似文献   

4.
东北多功能农业功能价值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评述了农业多功能概念及东北多功能定位。根据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理论、环境经济学价值评估方法,实证分析东北农业多功能性,得出东北农业多功能性价值为18863.48亿元,其价值大于当地的经济总值,说明当地的农业系统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社会、文化功能。东北农业在我国农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应重视农业多功能性并用以促进东北地区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段超 《中国农史》2000,19(1):41-47
土司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土司对农业的重视,土家族地区的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表现为土地开垦的增多、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等。在生产方式上,土家族地区既存在着与汉族地区相一致的农耕方式,也存在着刀耕火种的落后经营形式。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生产关系中先进的地主制经济与落后的领主制经济并存。  相似文献   

6.
贺亮  张翼 《农村经济》2021,(2):1-11
本文以湖北一家资本农场为例,从劳动雇佣和劳动管理两个方面展开对农业雇工管理实践的讨论,以此反思外来资本扎根乡土的可能性途径.研究发现,在外部约束和主动控制之下,资本农场形成了以中老年“留守妇女”为主的用工体制.在劳动管理实践中,主要利用中下层管理人员作为代理人、当家人和当地人的三重身份来实现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促成了效率...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春梅 《中国农史》1999,18(3):43-47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振兴实业口号的提出,农业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认为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是振兴农业的有效手段。清末的农业改革在人才培养、品种改良、土性辨别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和尝试,尽管由于诸多原因,取得的成绩仍很有限,但它昭示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开始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历程。振兴实业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这时期经济改革的研究,论者大多侧重于工商业的发展,未对农业改革给予应有的重视。与清末工商业的发展相比,农业改革取得的成绩虽很有限,但改革本身体现的价值却不容忽视。本文试…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面对东北农业技术发展滞后、人才加速流失等问题,亟待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以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东北农业现代化发展。从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入手,从政府、当地、高校角度针对政府的组织领导主体责任、政策保障规范化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进行探究,旨在为东北提供高素质人才红利,推动东北农业向高质量农业转变发展,以人才振兴实现东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农民对劳动力的配置反映了他们在一定社会结构条件下的生存策略。本文以李村农业收获中的换工和雇工为例对此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虽然换工在李村出现了很久,但在目前李村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及外部对村庄的支持缺乏的背景下,庄稼收获中的换工更加体现了村民对共同体资源的利用方式,是农民的自助行为;农业市场化的推进及现金在现代社会中的日益重要,致使村民普遍从事以市场为导向的李子生产,造成在收获期李子生产大户只能向外村雇工方能满足客户运输农产品的要求。尽量不去雇工反映了村民在农业市场化程度较高情况下的精打细算。与禄村的情况相比,李村村民的生计主要不再取决于农田有无和农田多少,而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影响,在市场风险面前,村民只有加大自我开发程度来寻求自主性。鉴于此,劳力价值问题应重新予以关注。建立更利于农民实现其劳力价值的制度和市场安排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中国绿洲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封玲 《中国农史》2004,23(3):124-128,F003
绿洲农业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历史时期我国绿洲农业开发的基本进程,分析了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强盛是绿洲开发的先决条件,战乱、不合理的开垦、利用以及对森林的滥伐和过渡放牧是造成绿洲沙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叠加导致了绿洲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11.
中华农学会与中国近代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农学会是民国时期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学术团体,是中国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农学会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既是中国现代农学兴起的标志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华农学会90华诞之际,对学会兴起的历史背景、创建过程、主要工作及历史贡献作一回顾不无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和难题。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并重点分析了其制约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加速小城镇建设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 ,促进农业开发 ,适度向大城市和境外转移劳动力等。  相似文献   

13.
包平 《中国农史》2006,25(4):31-37
我国现代农业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历刚刚过去的百年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体系。回顾20世纪的发展轨迹,有筚路蓝缕的艰辛,有曲折动荡的苦涩。也有辉煌成就的慰藉。本文以20世纪中国农业教育的思想变革和学制发展为主线,尝试将百年农业教育划分为四个历史发展时期,并研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闵宗殿 《中国农史》2005,24(1):60-66
本文从土地生产率、粮食亩产量、新生产部门、生态农业、农学著作及养活的人口等方面论述了清代的农学成就,并指出其在中外农业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对于清代农具和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5~2012的统计数据,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产业产出和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产业产出和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弹性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态势,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促使林业产业总产值不断提高,并且影响效应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林业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因此,应重视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相适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会,吸纳劳动力就业,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镐澈  金英子 《中国农史》2005,24(2):89-100
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就开始了对朝鲜农业技术的殖民性改造与掠夺。本文介绍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对韩国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普及工作,探讨了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政策,分析了这些技术对当时朝鲜农业的影响以及对现代韩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矿产资源法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沿用时期、创建时期和完善时期,不同时期各具特点:沿用时期援用了首次与国际矿政接轨的晚清矿务章程;创建时期首次提出了矿业权的概念,把以往中国传统的矿业管理思想、理念、制度等提升到矿业权的高度;完善时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修改完善法律制度。通过对其中两部重要法律制度的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这对进一步完善当前的矿产资源法律制度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商品检验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世纪初,我国蛋品出口数量迅速增长,由此引发的商品纠纷也愈加频繁,而检验环节几乎缺失。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商品出口检验暂行规则》,次年成立官方机构,开始实施自主检验。其中包括对蛋品建立出口标准,科学严格地执行检验;深入蛋品生产加工环节进行改良指导;主导实施蛋业救济等。这一过程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蛋品质量,减少贸易失利因素,而且对新旧变革期的蛋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增加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话语权都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战争和检验本身的不足,南京国民政府的检政实践最终未能完全化解蛋业危机。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江苏乡村建设运动是民国乡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的基本概况,当时形成了以无锡实验区、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淳化镇乡村教会实验区、武进农村改进实验区、江宁自治县等为代表的乡建区域。综观江苏乡村建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民众教育、职业教育、教会建设、县政改革等四种不同的乡建模式。这次运动给当时的江苏农村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增强了农民的合作意识,推动了乡村民主建设;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改变了农民生活方式,给乡村社会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郭爱民 《中国农史》2007,26(4):64-74,113
转型时期英格兰、长三角的土地市场流转率分别为0.496%、0.424%。从数值上看,两地区的土地市场流转率接近,似乎处于同一市场发展阶段,但实质并非如此。在英格兰,各类职业者、资产者构成了土地的买方,土地卖方包括欠债的土地家族、继承土地的旁系亲属、小土地所有者。在长三角,农村金融枯竭,高利贷肆虐,绝大多数农家的年净余率为零或负数。为了生存,不愿变卖土地的农家,只能凭土地举借高利贷经营。利率的高昂、借贷的消费倾向,年净余率的却失,使他们抵押、典当、最终绝卖土地。英格兰的土地交易是买卖双方自由往来的结果,已进入了市场阶段;长三角的绝卖土地则是农家身负高利贷经营达到山穷水尽地步的一种无奈之举,不具备现代市场的基本前提,属前市场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