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专业银行改革探析尹全洲,申树华一、引言: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中国经济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使国家专业银行传统体制的积弊愈加明显,处于非常落后的境地,金融改革滞后已经使国有专业银行陷入体制僵化、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的被动局面。质量低下的金融资产,大量沉淀的...  相似文献   

2.
渐进中激进与激进中渐进──对国家专业银行转轨方式的思考李金山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由过去侧重于突破旧体制转向侧重于建立新体制,由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的战略转移,是专业银行从经营机制、经营方式、组织机构到内部体制的一次重大革...  相似文献   

3.
黄国云  吴胜林 《经济师》1993,(10):42-42,57
<正>目前,社会上对整顿金融秩序看法不一.部分人片面地认为,整顿金融秩序影响了金融创新,影响了银行实现资产多元化的改革目标,因此,有必要澄清这种糊涂认识。 一、专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 自去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专业银行为了更好地发挥在服务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实现资产多元化.纷纷成立了信托投资公司、融贸公司、房地产公司、信息咨询公司等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并希望以此为突破口,达到金融创新的目的,但从这些通过创新而成立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来看,其目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首先.这些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与专业银行业务类同,一方面,它们  相似文献   

4.
<正> 专业银行企业化是关系到专业银行体制完善和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十分重要的问题。一、关于专业银行的性质 1983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提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等各专业银行和保险总公司是“国务院直属局级的经济实体”。但是何谓经济实体,是否就是金融企业,不够明确,因而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有些人认为,专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金融企业;更多人则认为,专业银行既是金融企业又是国家机关,具有双重性质。认识不统一,就难免在实际工作中影响专业银行的进一步完善,并妨碍其作用的充分发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指出:“各专业银行应坚持企业化的改革方向”。应当说,专业银行的性质在原则上已是非常明确了,  相似文献   

5.
<正> 近几年,在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中,由于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许多人主张把利润作为唯一的经营目标,驱使专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向商业银行迈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金融宏观调控,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专业银行向何处去的问题还需要冷静思考、认真研究。 (一) 专业银行在改革中为什么会趋向于商业银行呢?除了有人明确主张把专业银行划小,改成外国那样的商业银行外,主要是众多的金融工作者和各级银行干部并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制度的非均衡性及改革取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中国市场取向的金融制度变迁,是从打破“大一统”的金融垄断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开始的。其路径大致可描述为:突破银行业务禁区→恢复和分设国家专业银行→建立中央银行→开放金融市场→专业银行企业化→调整和集中→专业银行商业化→建立间接金融调控体系→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其制度变迁过程与众不同,可以归纳为:  相似文献   

7.
金融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年来,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特别是在专业银行企业化、资金商品化改革方面进展缓慢,与十四大提出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极不适应,  相似文献   

8.
站在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程中观察,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战略性调整可能才刚刚开始,与30年来国家改革开放的巨大积累相比,这种调整仍然是滞后的、有限的和具有巨大后发空间优势的。  相似文献   

9.
彭子勤 《经济纵横》1990,(12):39-41,66
<正> 十年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毋庸讳言,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不少失误。一些改革方案实际运行的结果,与设计初衷大相径庭。当前最要紧的是,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在下一步改革中,有几个问题要认真解决。一、必须理顺财政与银行的关系,划清两大资金的根本界限我国专业银行是按企业化的要求进行管理与经营的。但多年来,国家财政对专业银行捆得太紧,留利很少,也没有按照各专业银行的行差收入和经营好坏来确定上缴利税水平,这就很不利于专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本来,实行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据资产、风险,风险准备同步增长的原则。实行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强化金融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仉是由于近几年来财政一直入不敷出,连应  相似文献   

10.
1985~1991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5-1991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围绕加强与改善金融客观调控、培育与拓展金融市场,发展多种金融机构与推进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三方面进行,并呈现出改革进程的阶段性、改革内容的参差性及双轨体制摩擦与冲突开始加剧的基本特征。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宏观金融调控乏力、专业银行企业化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专业银行商业化程度的加深,组建有中国特色的协调性银行商会,很有必要。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探讨。 一 十多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把我国的银行建立成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商业化银行,使整个金融机制的运行形成两个层面:国家金融宏观管理层和商业银行微观活动层。改革的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政府对银行行政约束力的减少和专业银行经营自主性的增加,一个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即  相似文献   

12.
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它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因此,探讨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方法、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就越显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 (一)8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成效 80年代是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成就卓著的时期。按照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来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要求,金融改革以建立“四大体系”为基本指导思想,围绕着发展金融市场,推进专业银行企业化和建立、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三大中心任务,使我国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各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创新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地活跃的民间金融功不可没,天津利用滨海新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金融创新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机遇进行金融创新带动了天津经济发展,两地金融发展模式不一,效果上却异曲同工。对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金融发展滞后的河北来说,两地的经验尤其显得珍贵。  相似文献   

15.
杨彤  伏耀东 《经济师》1993,(10):43-43
<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金融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体,多家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金融工作的要求。但专业银行的改革仍然没有跳出“行政编制、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的老框框。究其原因,有经济体制转轨的惰性及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留下的负效应难以革除,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同步,专业银行兼具行政机关和企业性质双重职能的碰撞等原因,造成现有专业银行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法人经济实体,而是名符其实的“准企业”,致使专业银行的改革步履维艰,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在金融体制改革中,专业银行的改革如何“施刀”?一直是改革以来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而目前我国专业银行的改革基本上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那么,导致这种情况长期存在的原因何在?概括来说,基本上有如下几点:1、性质鉴定不甚明确:专业银行到底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业式的经营机构?官方从来就没有正式明确过。专业银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专业银行的公司制改造黄国标我国专业银行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而实行公司制,又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本文现就专业银行实行公司制改造问题作粗略研究。一、按“母子公司”模式重构组织营运体系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专业银行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李贵春 《经济师》1993,(11):41-42
<正> 本文研究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种体制特征决定了国家专业银行仍然必须承担宏观调控职能,承揽相应的政策性业务。同时,专业银行又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改革要求,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基于此,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如何界定,再度成为焦点问题。目前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包括政策性贷款、政策性存款、执行某种管理职能)最主要的也即是政策性贷款。因此,全部问题的核心在于:(1)政策性贷款的界定问题;(2)政策性贷款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浅议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过渡期信贷工作的立足点李连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确立,决定了国家专业银行必须向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转变。这是大势所趋,不可扭转的。但要彻底实现这一转变,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它是金融改革中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改革的...  相似文献   

20.
<正> 经济体制改革要求金融管理体制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而专业银行企业化是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不容回避的问题。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是专业银行企业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