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资本市场流动性出现紧缩;中国市场波动幅度增加,多只股票出现流动性黑洞,市场效率显著降低。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VAR)分析,发现投资者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正反馈交易策略。进一步地,对存在正反馈交易和不存在正反馈交易的数据分别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文章发现正反馈交易者显著地降低了市场的效率;通过对收益率序列和委比序列进行向量自回归分析,发现正反馈交易降低了市场的多样性,更容易产生流动性黑洞。  相似文献   

2.
50ETF对其成份股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探讨了50ETF对上证50指数成份股的波动影响情况。本文使Andersen et al.方法和GARCH模型的无条件方差测度上证50指数成份股的波动性变化,实证结果显示,ETF的设立显著提高了上证50成份股的波动性;ETF对不同市值规模股票的波动性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不同行业的波动性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本文认为ETF价格变化可以反映市场信息以及改变投资者的资产配置,进而影响其对应成份股价格的波动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流动性与我国证市场交易及其机制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证券市场交易活跃的虚假繁荣背后有着流动性缺乏的隐忧。承着我国投资 者日益机构化和网络证券交易的发展,为维护和保持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有必要部分引入做市高制度,改进目前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4.
刘芳  文雯 《会计研究》2023,(7):87-102
本文运用2010-2018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调整上市公司数据,基于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定期调整的准自然实验场景,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探讨股指成份股调整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入选股指成份股显著提升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作用机制分析支持了驱动社会责任履行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动机,且分析师跟踪和投资者关注在入选股指成份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向影响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拓展性研究显示,入选股指成份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在产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更为显著;当公司被调出成份股后,其社会责任表现未发生显著下降,说明成份股调入与调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本文结论对监管部门完善成份股调整制度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及机构投资者规模的壮大,机构投资者对市场流动性的需求日益剧增,大宗交易制度是满足投资者流动性需求的制度性创新。由于大宗交易的数量较大,其交易价格有别于正常交易规模的价格。本文利用沪深交易所的大宗交易数据实证探讨大宗交易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宗交易价格低于当日收盘价格,呈现流动性折价现象,折价率达到1.27%:研究还发现,折价水平还受交易数量、正常交易时间段股票流动性水平、市场流动性水平及股价波幅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融资融券交易对股市流动性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结论,不过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融资融券将提升股市流动性。本文基于沪深市场个股交易数据得出的实证结果表明: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的流动性要显著高于非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融资融券交易对于个股流动性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并且主要体现为融资买空对流动性的提升作用,而融券卖空对于流动性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此外,融资融券交易事件日前后个股流动性的对比结果显示:融资融券交易推行后,个股的流动性水平较之前有了显著提高。之后应继续完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促进融资和融券业务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韩璐 《财会学习》2018,(6):168-169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引入对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性影响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2015年股票价格剧烈波动的市场行情中,融资融券交易量与市场波动性呈现高度一致性,通过经验分析容易轻易地得出经验性结论:融资融券交易加大了创业板市场波动性.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通过事件性实证分析融资融券对创业板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发现,融资融券交易并没有加剧创业板的波动性,而是起到了有效稳定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微观市场结构的研究中,信息一直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采用2016年沪深300股指期货高频数据构建两种知情交易概率指标:同步交易量知情交易概率(VPIN)和日内动态知情交易概率(DPIN),同时选取相应的流动性和波动率指标来衡量市场当前的运行态势,考察这两种知情交易概率指标对市场运行态势的预测能力。实证结果表明,VPIN对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而DPIN的解释力较弱,这有助于理解我国金融市场内在信息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资产方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方的融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了大型商业银行、上市中小商业银行与非上市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流动风险与融资流动性风险差异.随着中国商业银行资产构成趋于复杂化,资产方市场流动性风险有所提高;同业负债的规模由于整体上处于一个增长趋势,导致负债方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加大;大型商业银行整体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相对其他两类商业银行较低.  相似文献   

10.
11.
徐辉  廖士光  王浣尘 《上海金融》2007,(11):54-56,18
股票交易制度变更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实现其基本目标,即市场的流动性、透明性、有效性和市场价格的稳定性及交易的低成本。本文对中国股票市场相关交易制度的变更进行梳理,并利用事件研究法实证分析交易制度变更对市场流动性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交易制度变更显著影响市场流动性水平,宽松的交易制度有助于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水平。  相似文献   

12.
郑建明  李金甜  刘琳 《金融研究》2018,454(4):190-206
本文以新三板市场实施“做市商制度”为研究背景,使用2014年底前挂牌的1542家公司2014-2016年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DID)研究了选择做市交易对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选择做市交易并未提升公司流动性,导致“流动性悖论”;市值较大的公司选择做市交易对流动性有一定提升,而小市值公司则相反。因此,未来新三板应着力于交易机制与监管政策之间的互补配套,拓展做市商队伍,引导公司更多的选择做市交易。  相似文献   

13.
流动性与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及其机制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证券市场交易活跃的虚假繁荣背后有着流动性缺乏的隐忧。随着我国投资者日益机构化和网络证券交易的发展,为维护和保持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有必要部分引入做市商制度,改进目前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14.
流动性问题是制约新三板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流动性不足是各种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交易制度是重要原因。在梳理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对交易机制与流动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在做市商制度推出之后,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短期内得到改善;创新层进行"大换血"后,新进入创新层的公司流动性更好;在做市转让方式下,投资者人数的增加可较为明显地改善流动性,而在协议转让方式下,投资者人数的增加未能明显改善流动性。在充分考虑现实情况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做市商制度、大宗交易及分层制度三个角度提出了做市商制度引入竞争和竞价制度、大宗交易以及分层差异化三种交易机制优化设计方案,以提高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更好地发挥新三板市场在丰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不同类型银行业法人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别确定各银行机构流动性综合指数,并建立相应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对于各机构流动性的影响程度和长期变化趋势,从实证角度探讨宏观政策调控与不同类型银行机构流动性的关系,以及各银行业法人机构对于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16.
股票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基于时间序列回归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上海股市分笔交易数据,以价差、报价深度、交易频率和价格影响绝对值与交易金额的比率分别作为流动性宽度、深度、即时性和弹性四个维度的替代指标,以流动性水平的非预期变化与同期股票收益率的内在联系作为出发点,采用时间序列回归方法对我国股市流动性定价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各个维度的非预期变化与同期股票收益率正相关,从而为股票流动性水平与股票预期收益率的负相关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了先发行H股后发行A股的40只交叉上市股票作为研究样本,在统计检验的基础上,采用事件研究法和面板数据回归方法相结合分析了交叉上市的流动性效应。研究结果发现,H股回归A股市场这一事件公布后的30个交易日里,A、H股交叉上市公司所发行H股的换手率相对于公告前有显著的增大,即A、H股交叉上市能够提高上市公司股票短期内的流动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交叉上市的相关文献做出了重要补充,并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股价为样本数据,选取2007—2015年为样本区间,建立GARCH-LaVa R模型,分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实证结果表明:大型国有银行更易受到市场流动性风险冲击,且银行业的整体风险水平的波动与宏观经济的走势趋同。La-Va R模型的使用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市场利率流动性溢酬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海  郑振龙 《武汉金融》2004,41(10):4-7
市场利率的流动性溢酬(liquiditypremium),也称为期限溢酬(termpremium),是为了弥补投资者投资于长期证券所承担的额外利率波动风险(Hicks,1942)。这种风险一般随着期限的延长而增加,因此,相应的流动性溢酬也要随着期限的延长而增加。本文在郑振龙、林海(2003)对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估计的基础之上,通过一个直接的通用模型对中国市场利率的流动性溢酬进行了实证考察和分析,这个模型直接使用总收益率而不是利率的概念,从而就可以避免Nelson(1972)所提出的问题,而且没有对利率的分布做任何假定。同时为了比较分析不同期限的流动性溢酬,这个模型还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存在比较明显的流动性溢酬,而且这个流动性溢酬水平随着期限的延长而上升。而且,通过对流动性溢酬随时间变动情况的分析,发现不同期限的流动性溢酬都随时间变动,因此常数流动性溢酬假设就被拒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