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金融》2003,(1):54-56
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一日千里,金融统计要不断适应金融管理方式的变革,将统计手段应用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并充分发挥统计的咨询和参谋助手作用。深圳发展银行的金融统计工作不断丰富统计管理思想和改进统计手段,给金融统计赋予科技的内涵、管理的内涵、创新的内涵,充分利用数据中心的优势,使金融统计更好地服务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客户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升金融统计在商业银行管理与创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朱琦 《金融研究》1987,(8):22-25
随着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展,现行的金融统计体系已不适应新的金融管理模式的需要,金融统计也面临着改革的重大课题。本文就金融统计改革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进行初步的探索。一、目前金融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统计工作为国家金融管理和银行各项业务活动开展提供了大量资料,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与旧的金融管理模式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金融制度包括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监管制度、金融管理制度等 ,它是确保金融有序运行的基础。加入WTO ,我国金融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创新已成为我国金融业与狼共舞的应对之策 ,而金融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4.
2013年9月5~8日,第21届中国国际金融展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本届金融展以"创新信息金融、服务社会民生"为主题,通过金融技术设备展、金融服务展、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三大展示宣传平台,全方位展示了信息科技创新在引领金融业务创新、推动金融管理变革、改善金融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多角度宣传了金融科技与服务创新带来的高效、便捷、舒适的金融生活体验及未来金融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发展趋势,然后阐述了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建设的启示,具体为多元化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不断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创新、健全完善的农村合作金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强大的农村合作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6.
内容提要:现行金融管理体制下,"西安模式"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双峰"理论适应于我国目前金融发展阶段的实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改进金融服务的必然选择,更有利于金融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要从金融稳定的角度处理好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利益关系,强调顶层设计,解决体制性障碍和各相关部门的不协调问题;完善金融监管目标体系,构建维护金融体系整体效率与稳定、兼顾消费者个人福祉的监管制度;发挥人民银行职能作用,履行立法推动、制定规则、调查调解、开展检查等职责,在金融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强化消费者保护。  相似文献   

7.
金融管理部门是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它肩负着金融市场建设、金融机构审批、金融业务协调等重要任务。努力抓好金融管理工作,全面完成金融管理任务,不仅可以保障金融市场的活跃,金融体系的完善,金融秩序的稳定,而且可以推动金融竞争的开展,金融  相似文献   

8.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金融管理制度在稳定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金融管理制度如何适应并推动经济转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非常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做好新疆的金融工作是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应有的责任。应该从国家战略的角度,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好金融支持新疆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同时,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新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对外开放,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实际上也为金融产业在新疆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人民银行将会同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一道进一步加强对新疆金融的政策支持、金融创新以及与亚欧和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区域金融合作的内在动因和约束条件,探讨了我国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应进一步关注的问题。研究认为,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对宏观利益的追求、行为主体对微观利益的追求,是区域金融合作的内在动因;经济、金融、制度环境与金融文化、政府干预、合作主动权控制与合作利益分割、重大事件等条件约束着区域金融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层次能否继续深入、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如何发挥在区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金融监管合作能否加强,是我国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应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随着经济金融发展形势的复杂化、多样化,基层央行的宏观货币调控、中央与地方的沟通和信息交流、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等职能愈发显得重要。依法强化"两管理、两综合"是基层央行高效履职的基础和前提,是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改进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主动强化金融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积极探索金融管理实践,不断提升履职效能,是当前基层央行各项工作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一、前言金融城域网是人民银行履行金融管理职能,为金融机构及相关部门提供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承载着跨行支付清算、国库信息管理、金融统计、反洗钱、征信、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等重要信息系统,是资金转移和经济金融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随着金融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银行辖区金融城域网接入机构覆盖面逐渐扩大,已覆盖到辖区所有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还有海南省国税、地税、财政和银监局等政府部门。  相似文献   

14.
张琨 《福建金融》2014,(10):25-27
知情权是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披露与金融交易相关的信息是金融机构和有权部门(特别是金融管理部门)的重要义务。但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关注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义务,而对有权部门的信息披露责任却关注不够。本文在阐释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监管信息披露概念的基础上,针对有权部门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监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者。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以下简称“消保”)工作,对提升金融消费者信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居民金融服务和财富管理需求不断提升,金融管理部门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持续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探索构建适应现代金融发展需要的金融消保监管制度框架,以现代金融监管推动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陈世忠 《金融纵横》1999,(12):25-26
金融创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崭新组合,是为了追求最大效益而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它是商业银行争取市场、开拓进取的强有力手段,具体包括:1.金融经营业务创新,2.金融组织结构创新,3.金融管理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侯维栋 《金融电子化》2011,(9):12-14,16,8
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具体来讲,就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和宏观利益的考虑而在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性变革和开发性活动.金融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当前金融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创新即灭亡。金融创新是指银行中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调整金融制度安排,改进金融管理方式,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改变金融体系基本要素的搭配和组合而提供新的金融业务的过程;是为了追求盈利机会,避免风险而不断发生的金融组织、金融业务、金融技术的变革;是在金融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监管沙盒是一种可兼顾金融创新发展与金融风险防范的监管模式,其本质为前准入监管、差异化监管和临时性监管,并提供了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创新主体的互动机制,有助于推动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在对监管沙盒的本质特征进行厘清的基础上,对我国引入监管沙盒的必要性与具体的法律制度构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可以考虑引入监管沙盒制度,增进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创新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减少金融创新的监管成本。结合我国实际,应允许正规金融机构与"准金融机构"申请监管沙盒测试,并明确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与省级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作为监管沙盒的实施主体。在监管沙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强调底线监管思维,并采取消费者测试库与风险补偿等消费者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是金融创新与深化的过程,我国金融创新与深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只是初步的,回顾与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探讨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有重要的意义。(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创新与发展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创新可分为四个阶段,三个方面。四个阶段是1997年~1980年底,金融创新开始阶段,主要是恢复原有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1981年~1984年底,金融创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金融管理制度,采用新技术等;1985年~1989年,金融创新的调整、稳定阶段,主要是开拓金融市场,强化金融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