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破解效率与平衡的冲突——论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国发展始终面临着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的双重目标。近十多年来,中国面临巨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区域间依旧存在的劳动力流动障碍,建设用地配置和财政转移支付等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鼓励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其结果是整体经济效率增速放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恶化。这不仅损害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还孕育着很大的债务风险。在经济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趋势的背景下,要实现人均意义上的区域平衡,有两个选择:一是在劳动力流动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转移资源的动钱方式来实现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平衡;二是消除各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动人和动钱相结合,同时实现经济集聚和人均意义上的区域平衡。文章的政策含义是,通过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来实现效率和平衡的双赢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从理论上全面透彻分析了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运用组织智力资本理论将区域智力资本划分为三个要素(区域人力资本、区域关系资本和区域结构资本),并分别从三个方面逯一分析研究了它们各自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诠释了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依赖关系。通过研究认为,区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区域关系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双向作用关系,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结构资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因果、共同进化的“互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5.
6.
基于1997-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及分全国层面、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三个样本对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联系及其中间渠道重新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中国金融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与区域因素有关;中国金融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间渠道是技术进步效应而非技术效率增长效应。这意味着,加快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从而推动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经济增长极理论的视角出发,在严格假设条件和放宽假设条件下构建数学模型,通过求解和分析,认为中央政府在确定各省的投资配额或各省政府在确定各地区的投资配额时,采取经济增长极模式有重点、有侧重地投资比采取均匀投资模式不分重点、均匀分配地投资的经济增长效果会更加明显;但是投向增长极的投资配额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增长极的资本存量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随着增长极所获得的新增投资的增加,在对增长极的开发效果越来越显著的同时,极化效应程度会逐步加深,使得腹地与增长极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得越来越大,在确定各地区的投资配额时,需要考虑整个地区和腹地对预期经济发展差距的承受能力和对经济发展差距预期所需经历的时间长度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8.
内部收益率的区域差距与政府的投资诱导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通过一个简化的理论模型证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仍是资本投资,而投资的重要主体是企业,企业不愿意在落后地区投资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地区的投资内部收益率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系统性的差距.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并不是盲目增加政府投资,也不是实行杂乱的区域政策,而应该以提高落后地区内私人投资边际效率为目标,设计并建立一个企业投资诱导系统,通过资本投资带动其它要素的流动.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距,这种不平衡性显著影响着农村区域协调发展。该文以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为基础,探讨了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以及政府行为的区域差异;进而结合区域经济政策相关理论,提出运用合理的区域金融政策,如实施有差别的农地金融制度,在总体制度安排及具体政策工具上体现区域差别,以保证农村金融的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区域资源的供给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速度,导致环境资源的破坏,从现代经济、社会所考虑到的可持续发展性,就应该找到城市发展与区域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谋求区域资源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实现经济和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产率是一个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文章利用2000-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中企业层面数据,采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分析出口强度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强度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形"的关系,即企业生产率随着出口强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进一步地,我们考察了出口强度对企业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发现"倒U形"的关系仍然存在,但是出口强度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方针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文章回顾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及方针的演变,评述了基本态势,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按照功能区对地域空间进行管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鉴于2000—2016年省级R&D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及区域异质性特征,采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杜宾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地区R&D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从空间相关性来看,R&D资本和中级人力资本对本省市和相邻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说明两者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强于空间竞争效应;高级人力资本对本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相邻省市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即其引致的空间竞争效应显著强于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异质性来看,R&D资本和高级人力资本分别对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中级人力资本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对技术进步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泉 《经济与管理》2007,21(12):19-23
发展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整合为发展区域经济学,它把发展中区域的特征分析作为其研究起点,把结构调整与战略规划的编制作为其研究主体,把区域经济政策制定和区域经济管理的实施作为其研究归宿。在深入分析与研究区域发展实际、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中,引导区域经济更加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估计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考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技术进步影响,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区域金融发展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检验。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中国西北各省区的经济金融化程度均得到提高,但是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弱,全要素生产率对金融规模的响应程度和显著性不高,西北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智力资本的"H-S-C"范式,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2006年的区域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人口素质、医疗与社会保障水平对区域人力资本的贡献最大,国内外贸易及经济往来对区域关系资本的贡献最大,政府服务保障与社会沟通机制对区域结构资本的贡献最大,创新投入与创新过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最大;区域人力资本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力度的影响较大,区域关系资本受区位优势的影响较大,区域结构资本受体制、制度、机制和经济发展环境氛围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1985—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与中国东高西低的经济梯度相反,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反而具有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中更高的工业资本深化程度,基于这一反常现象,我们对中国工业资本深化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式分权体制所引致的财政压力与竞争激励下,地方政府对本地工业化进程的积极干预导致了区域投资结构的失衡,这种失衡表现为金融信贷的扩张以及针对国有工业部门的投资倾斜,两者的共同作用显著推动了中国区域层面的资本深化过程;西部地区相对最高工业资本深化程度也与其金融信贷的高度扩张以及国有工业部门资本的超量积累存在很大关联。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工业的资本深化更多地是一种体制现象,相关对策也应更多地从体制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在人口城市化变量的基础上,尝试将空间城市化和资本城市化变量引入分析框架,利用199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对城市化影响下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区域配置及其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空间城市化和资本城市化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远大于人口城市化。基于区域层面的估计结果再次表明,人口城市化并不足以主导房地产开发投资区域配置的现实格局,取而代之的是空间城市化和资本城市化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区域配置及其结构演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前对人口城市化作用的不当认识。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和区域贸易自由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人认为,自由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发展,因而他们建议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入自由贸易协定并接受外商直接投资以实现它们的发展目标。本文探讨了在不损失与国家产业促进计划和贸易保护相关的初始经济福利的前提下,自由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否能够代替国家来推动产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规制环境的变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