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光  曹凯 《中国城市经济》2011,(8X):288-289
合同能源管理(EPC)是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节能新机制。最近两年,为了更好地实现低碳减排的发展战略,国家开始大力扶持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本文从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状况着手,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合同能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目前合同能源管理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6月15日在“2009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高层论坛”上宣布,政府将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所谓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企业间签订合同,能源服务公司帮助减少业主的能源消费,而减少的能源费用。  相似文献   

3.
一、能源服务管理公司及在国外的发展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运作的节能机制就已在北美和欧洲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兴起,能源服务管理公司(EMC)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己成为节能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带动和促进了北美、欧洲等国家全社会节能项目的实施。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EMC不仅销售产品或技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合同能源管理——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 (一)合同能源管理内涵 1、合同能源管理(EMC):7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而基于这种节能新机制运作的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简称ESCo)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EMC已发展成为一新兴的节能产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随着政府一系列财政补贴和激励机制的出台,北京节能服务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良机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次《意见》的出台涉及多项对节能服务企业的扶持政策,如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并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  相似文献   

6.
汤平 《首都经济》2009,(8):31-32
合同能源管理是是一种基于市场节能的新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客户,节能服务公司向客户承诺实现一定的节能量,并提供节能诊断,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项目实施完了以后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据初步统计,近几年,北京共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600多个,投资总额是9个多亿,每年能够节能300万吨标煤以上,合同能源管理已经成为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重视,各级政府、各行业都将节能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合同能源管理的出现,充分调动了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节能产业也将迎来历史性发展的机遇,这对于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降耗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招标》2010,(14):3-5
问:最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请问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政策·要闻     
《中国招标》2012,(29):38-39
国务院讨论通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会议要求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为此,一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二要推动提高能效水平。三要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四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节能改造、节能产品惠民、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技  相似文献   

10.
杨鸿宾:今年年初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首次提出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的规划设想, 2011年拟建设1000 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到2020 年装机规模达到5000 万千瓦。近期国家又出台了支持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同能源管理是当前分布式能源项目的运作模式之一,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促进我国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包括四大部分:一、充分认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重要意义;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三、完善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该《意见》篇幅不长,但含金量却很高。  相似文献   

12.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就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中现存的项目资金短缺、管理意识淡薄、项目规模限制、法规及政策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在高校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一、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  相似文献   

14.
张明泰 《发展》2007,(10):27-28
节能和减排是国家确定的“十一五”必须完成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甘肃省白银市产业结构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型结构,高耗能、高排放、资源依靠型特征明显,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抓住突破口,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采用最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技术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展开深入研究,并结合递归分析方法,考察增长-能源-排放关系随时间的演变轨迹。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任何大规模节能减排的措施都将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发现,中国存在着由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链,随着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十多亿人口生存、生活、发展的客观需要。不顾中国人口规模庞大等基本国情,一味地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减排责任,将可能延缓乃至阻碍低碳经济在欠发达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鲍红婕 《魅力中国》2013,(32):325-326
合同能源管理从引入我国到作为一种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不过才短短十几年时间,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介绍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基本模式.主要政策法规。重点从法律层面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北京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不仅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更大有用武之地。作为中国的首善之区和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发展和推动能源合同管理业务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北京市相关产业和重要企业的能耗水平,还可以通过对外服务,降低整个中国的能耗水平。同时,北京的节能服务业也可以获得巨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18.
11月23日,《“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获得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正式成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节能减排现时已成为干部考核的“硬杠杠”,充分显示出政府的决心。但除了决心、技术和资金,节能减排的落实和推广更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化机制。其实国际上早有解决节能问题的成功机制—合同能源管理(下称“EMC”),被称为是“目前解决能源问题最好方案”的双赢模式,由于在该种模式中,用户不必投入额外的资金,只需要和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签订一份合同就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故而被业内人士称为一道“免费午餐”。尽管早在十多年前,我国就引进了EMC机制,但目前,国内的节能服务产业并没有实现预料中的发展壮大—现实中,它仍面临诸多掣肘。  相似文献   

19.
一、节能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资源相对富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是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是国家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正处在加速推进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消耗强度高,主要污染物排放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面临着发展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20.
方德明  王鹏  程志红 《中国经贸》2011,(12):159-160
“节能、环保”、“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被列为“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能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严重阻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消耗为主,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形势,提升发展质量、提高生活品质的要求,开源节流,节能降耗,实现杭州市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燃煤锅炉实施节能改造事在必行,也是杭州市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