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寇宗来  千茜倩 《金融研究》2021,492(6):114-132
考虑到评级机构拥有市场声誉的本质在于其可以通过扭曲评级从而对市场产生影响,本文分两步研究中国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的市场声誉:第一步,将信用评级对各种基本面因素进行回归,并以实际评级与回归预测值的差值作为评级偏差的量度。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的重要改进是在基本面因素中引入了发债企业与各评级机构(分支机构)最短距离的均值和方差,这能较好地控制因发债企业私有信息可能造成的选择偏误。第二步,考察评级偏差和机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的发债成本。研究表明,中国评级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显著的市场声誉,但各评级机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最后,考虑到评级机构与发债企业在选址上可能会有集聚效应,我们基于高铁开通事件进行双重差分检验,研究表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2.
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改革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次贷危机再次暴露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困境,即现行信用评级机构发行人付费收入模式存在根深蒂固的利益冲突问题。信用评级机构以声誉机制辩解,但存在重大理论缺陷和失败的经验事实证据。现行评级机构法律监管体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模式利益冲突的矛盾。信用评级机构未来的改革出路亟需解决利益冲突之困,可能的方案包括设立公共评级机构、恢复订购人付费模式、评级机构承担法律责任、政府付费购买评级服务等。  相似文献   

3.
梁涛 《征信》2011,(6):43-4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激发了社会对“信用评级悖论”的关注.声誉溢价模型与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史说明了声誉机制对破解“信用评级悖论”、促进信用评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由于竞争过度、评级方法不透明、声誉信号传递不通畅和付费方式的影响,我国评级市场声誉机制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应改革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  相似文献   

4.
市场竞争和声誉机制会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从而影响评级结果。基于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占据的市场份额不同,对评级机构面临声誉资本得失与竞争收益时的评级行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并利用我国2015—2021年发行的企业债评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论评级机构市场份额高低,市场竞争都会推高评级结果,而声誉机制只约束了低市场份额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无法抑制高市场份额评级机构的虚高评级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声誉机制抑制了竞争因素对低市场份额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推高行为,并约束了评级机构将评级推高至AAA级别的行为,证明了声誉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分析了评级机构的行为机制,探究了评级虚高背后的原因,对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连立帅  朱松 《金融研究》2023,(10):125-144
如何完善对债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从而提升信用评级质量、促进评级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国内监管机构迫切关注的问题。2021年开始我国调整了债券发行强制评级要求,在保留对主体评级强制选择的同时,将债项评级的选择由强制调整为自愿,这一政策的实施,将长期影响评级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评级机构的迎合行为。针对强制评级政策的调整,本文研究发现:取消债项强制评级后,保留债项评级的发行人数量与债项评级质量均下降;而当评级机构声誉较高时,信用评级质量下降程度较低。异质性分析显示,上述关系主要存在于评级机构竞争程度高、客户重要程度高及首次发行的情形。本文还发现,取消债项强制评级后,保留债项评级的发行人评级膨胀,会降低债券融资成本,表明债券市场并未充分意识到信用评级存在膨胀问题,促使发行人寻求虚高信用评级。本文的结论表明,取消债项强制评级政策一方面会增强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程度及评级机构的迎合动机,短期降低了信用评级质量,但另一方面债项评级的选择由强制调整为自愿之后,评级市场的声誉机制能够发挥作用,长期而言有利于“市场驱动”的信用评级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6.
姜楠  希莫 《征信》2014,32(11)
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金融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行为表现,导致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和深化,致使信用评级机构声誉大幅下降.在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资本机制存在失灵现象的情况下,应以声誉资本理论为基础,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进行分析,并通过转变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模式、加强对发行方付费利益冲突监管、科学确定信用评级机构准入和退出标准、完善信用评级机构自律机制,重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  相似文献   

7.
李二勇  万方  耿得科  何艺  李光跃 《征信》2021,39(11):61-68
近年来,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评级行业问题备受市场关注.以2012-2019年中国公司债和企业债评级数据为样本,运用两阶段回归法,分析了投资人付费评级对发行人付费评级的双重影响.研究发现:投资人付费评级助推了发行人付费评级虚高,降低了评级市场效率;发行人付费评级的市场公信力进一步下降.建议加强评级信息公开,扩大半公共产品型投资人付费评级范围,不断提高评级市场效率与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基于国际金融风险程度的不断加深,IMF、BIS和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信用评级的方法来加强金融监管,商业银行也开始注重利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论来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信用评级的服务范围开始扩展到金融监管领域.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始着手将信用评级制度引入对商业银行的审慎监管过程,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效率.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关于银行信用评级(包括个体评级、支持评级和债务评级)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全面的总结,并对其局限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9.
谢金静 《征信》2011,(4):10-15
在“次贷”危机、此轮“欧债”危机和海外市场做空“中国概念股”等一系列事件中,信用评级机构都无法提供正确的参考信息,从而引发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诸多争议.从金融法学的视角对“谁成就了信用评级机构”和“该对其采取何种监管模式”这两个争议展开分析,认为与自身声誉说相比,法律壁垒说更能解释信用评级机构的壮大和垄断,通过引入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0.
申韬  甘焕凤 《征信》2021,39(2):47-51
通过文献梳理法,总结归纳中国信用评级有效性,发现以往的研究大都认为中国信用评级无效,而近年却有研究结果支持部分有效.梳理已有研究,从中发现有效与无效的侧重点与交叉点,提出四点建议:规范评级市场收费制度,增强评级机构独立性;改进信用评级模型,增强评级识别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增强政策约束作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夏靖 《上海金融》2012,(10):68-69,118
本文对信用评级机构加剧金融市场波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机制下信用评级机构存在道德风险的必然性,并就化解道德风险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次贷危机自爆发以来至今已近两年的时间,这场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问题引发的危机已扩散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次危机中,股市受到重创,实体经济受到打击,企业破产接连不断,失业率节节上升,冰岛甚至走到了“国家破产”边缘。作为次级贷款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的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危机开始之前均对以债务担保债券(CDO)为主的次级债券给出了较高的评级,因此,评级机构一时间成为众多投资者和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其评级模型和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颇受质疑。  相似文献   

13.
美国信用评级市场与监管变迁及其借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信用评级业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市场高度垄断、严重的"顺周期"现象、利益冲突、金融市场及监管当局对评级的严重依赖是当今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的四大问题。目前美国信用评级业形成了以行业自律为基础、NRSRO注册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直接监管相结合的信用评级监管体系。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及监管变迁对我国的启示是:应逐步打破国际评级市场完全由美国评级机构垄断的现有格局,必须逐步构建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本土评级体系,并将本土评级体系的培育与国内债券市场建设、"走出去"战略及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结合起来,降低国内监管部门及市场主体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依赖。  相似文献   

14.
一、概述信用评级的内涵 信用评级是又称"资信评级"或"信誉评估".评级机构对信用评级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综合起来可以表述为:信用评级就是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合格的专业评级机构,按照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及规范的评级指标体系和标准,采取科学的评级方法和规范的评级程序,对企业等筹资主体或侦券等融资工具的如期还本付息能力和可信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并以简明的符号表示出来,给投资者、贷款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为社会各方实现投资和融资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7-2019年我国企业债券为样本,采用有序Probit回归模型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信用评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会促使评级机构显著降低信用评级,这种影响因产权性质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债券市场刚性兑付被打破后更为显著;(2)声誉机制对上述影响产生积极的调节效应,声誉受损或声誉水平较高的评级机构会更加谨慎地评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效应。基于此,政府应合理管控政策的出台和调整以增强社会预期,监管机构要不断强化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促使评级机构提高信用评级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近的信用评级为倒,说明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及商业机构的评级在评级理念、评级方法.评级程序等方面脱离了客观公正性,最后指出了要消除这种评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资信评级制度声誉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强 《新金融》2004,(12):27-29
资信评级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完善资信评级机构的声誉体系,提高投资者的认同度。本文通过一个博弈模型分析了资信评级制度内在的微观机制及其实现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资信评级制度声誉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资信评级业NRSRO监管模式和最新发展,并分析总结了近年欧盟和IOSCO等其他国际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评级业监管改革措施;从金融系统工程的理论分析视角出发,比较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和欧盟的最新资信评级业监管实践模式,并针对我国资信评级业监管现状,从监管内容、监管工具、监管程序制度的三个维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许美婷 《金卡工程》2010,14(4):149-150
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失灵,深感绝望,于是,改革与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呼声日益高涨。欧盟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经济体,对于信用评级的倚赖不言可喻,危机后也加快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2009年REGULATION(EC)No 1060/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6 September 2009 on credit rating agencies的出炉,就信用评级的监管机构及登记制度有了明确规范,且就信用评级的监督、发行与利益冲突的避免均有严格的规范,本文即就此加以说明,期该法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内生于发行人付费模式的利益冲突导致信用评级机构背离其债券市场“看门人”的职能。本文在梳理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的内涵、表现及根源,总结分析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治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具体情况,剖析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现实障碍,最后提出提升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治理机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