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引擎,将为经济增长提供中长期动力.“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必然要求以市民化为核心,使农业转移人口都能享受到一视同仁的包括金融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待遇.从浙江省来看,目前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金融产品与民生金融服务缺失、城乡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均、金融制度与法律不完善等方面不足.我行应尽快适应“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新趋势,创新支持路径,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服务网点,研发推广适合新市民化客户群体的金融产品,与当地新型城镇化密切结合,深入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实施,择优扶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民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时代金融》2013,(2):16-26
新型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岁末年初,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十八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一届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并进行了重点部署。这向国内外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撬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3.
在原有的城市化基础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新型城镇化有利于财政运行的基础更加坚实,有利于财政支出负担的减轻,有利于财政职能的进一步优化。面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任务及其给财政发展带来的机遇,财政应对其做出积极回应。要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管理体制格局,拓展城镇化财政资金来源,强化新型城镇化财政风险监管。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城乡空间结构不合理是妨碍其转变的最主要问题。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始终是国家重大的发展策略。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其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仍处在很大进步空间,整体呈现任务重、见效慢的局势,深入推动其新型城镇化进程对黑龙江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指导,着重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按照规划,未来我阁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来源:新华网]  相似文献   

6.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当前扩大有效需求的现实选择,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分析了吉林地区县域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指出了目前县域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障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最早源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这个名词已被国外多数学者所接受.但在国内还存在另一个词——城市化,加之我国城市设置标准和过程模糊的影响,逐渐使行政区划概念的“市”和“镇”与实际城镇化根本不同,使得“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含义逐渐产生差异并形成混乱,对我国目前正在深入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形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融家》2013,(4):139-140
新型城镇化建设 @辜胜阻v: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要防地方以地生财,村庄“被消灭”,迫使农民“被上楼”、农村“被城镇化”,陷入“掠夺式陷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权益,避免使用简单粗暴的形式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对发展模型,以长江中游31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江中游城市2010—2019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韧性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空间分布由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向中高水平的均衡水平转变,武汉都市圈在三大城市群中占领先地位;“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呈逐年增长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的耦合协调状态;三大城市群中,环长株潭城市群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滞后在发展后期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韧性”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文章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城镇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突破口,城镇化率的提高是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的最直接原因和“动力引擎”.并且结合若干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城镇化模式的唯一选择;必须抓紧制定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和战略;必须坚持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同时,还须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