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英妹 《魅力中国》2014,(18):103-103
在戏曲历经数百年并取得无数优异成果的今天,如何塑造出更好、更高的舞台人物形象。怎样处理好传统戏人物与现代观众的时空感。成了新时期戏曲演员的难点和热点,更是我近年来一直在努力追求、探索的一大课题。通过不断学习和体验,使我对传统戏曲艺术有了更深的解读,我认为传统戏曲艺术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以现代观众审美要求为出发点,并运用戏曲表演程式,在人物身上融入演员的创新艺术风格,才能塑造出真实感人,充满时代气息的舞台形象。  相似文献   

2.
陈海洋 《魅力中国》2011,(20):309-309
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打击乐器在戏曲艺术中的运用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戏曲音乐中占有“半壁江山”,是戏曲乐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各个演出的戏曲剧目中塑造典型人物,展现人物的复杂内心情绪,可以说是其它任何乐器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秀花 《魅力中国》2013,(16):84-84
一说起戏曲表演,人们总是讲到四功五法,讲到程式动作,讲到功夫多深,技巧多高,坐科多少年.师承足哪门哪派。作为一名戏曲演员,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当然是不亩而喻的,但以我从小学戏到今天这二十几年的戏曲表演艺术实践来看.我以为除了上述的这些内容,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些东西,那就是要体验人物。因为戏曲表演的最终目的还是塑造人物,程式技巧的运用目的也是如此,没有对人物的理解和体验,即使是技巧再难再高,也很难让观众印象深刻。因此,我们除了练习掌握好基本功外.还要学会刻画人物,一定要在程式化的动作中,尽可能地融人一些体验的因素,赋予这些程式化动作以内涵和情感,而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  相似文献   

4.
康江涛 《魅力中国》2014,(4):128-128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我国的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表演形式,它的语言是歌唱化,就连动作也是舞蹈化的,即舞台表演的行动意念和思想感情都是受所扮演人物制约和角色支配的。  相似文献   

5.
高建英 《魅力中国》2010,(11):112-113
传统戏曲如何才能在现代生活中赢得市场?已成为戏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直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戏曲乃中华民族之传统文化,应始终保持其传统艺术形式。做到“原汁原味”。才能保证原有的戏曲观众不再流失,实现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认为戏曲已是陈旧艺术,与当代生活节奏、欣赏需求格格不入,必须全面彻底进行变革,向其它现代艺术靠拢或另辟路径,才能调动现代观众的情趣与爱好。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一部戏曲作品的魅力,最终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现。演员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就是观众对这部作品的鉴赏过程,一位成功的演员,只有正确把握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认真体验和创造角色,才能使戏曲作品有感染力,才能打动观众,让观众叫好。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剧目,都离不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戏曲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人物是戏曲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陈志荣 《魅力中国》2010,(24):31-32
文章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普遍存在的对戏曲教学的错误认识,提出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戏曲剧本更是以其流畅、优美、整齐而又极富表现力的戏曲语言、不拘一格的人物塑造方法、深刻丰富多彩的主题思想等太多的文学情韵,堪称是精美的文学作品,所以在提倡“大语文”教学观念的今天,我们更不应抛却对戏曲剧本的挚爱。倡导让戏曲剧本走进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8.
邢鹏远 《魅力中国》2013,(12):51-51
如今传统戏曲的生存状况可谓江河日下,在“振兴”的口号下,寻找戏曲新的发展方向、突破原来传统的束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之下,戏曲舞台上新编戏演出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编戏要求完整的故事、戏剧性、人物冲突;传统折子戏则简化故事情节,以歌、舞为重点,以歌、舞为内容。进一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两个现象背后所隐藏个更深一层的问题:对于戏曲而言,完整的剧情故事和歌舞抒情性,哪一个更符合戏曲的本质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秀丽 《魅力中国》2011,(17):249-249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的歌,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戏歌唱法”正是在传统戏曲、民族民间等唱法中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前提下,谱写自己灿烂的历史。它有民族唱法的亲切自然,也有戏曲的韵味,“戏歌唱法”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了中国民族声钞戏曲艺术相结合后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戏歌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字正之美、腔圆之美,来阐述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斌  孙炳乾 《魅力中国》2014,(25):85-85
“生、旦、净、末、丑”是戏曲舞台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净行是戏剧舞台上不可缺少的的一个表演行当。传统戏曲的净行俗称“花脸”,又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和武花脸,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武花脸”又称武净。和架子花脸有些相像,是在架子花脸的基础上,着重表现打、翻、摔,重视腰腿功、把子功和身段功,代表人物比如鲁智深、李逵、张飞等。铜锤花脸代表人物徐延昭、包公、曹操、尉迟恭等。我主要以铜锤花脸为主,下面就浅谈一下戏曲中的铜锤花脸行当。  相似文献   

11.
高永超 《魅力中国》2014,(20):125-125
戏曲演员想要成功的塑造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首先必须要理解人物。再创造角色,体现人物。并且要勇于实践和不断的探索,把握角色的主题.挖掘人物的性格核心。这样的人物角色才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一个演员能否成功的演好一个角色,首先必须对饰演的角色和与剧中其它人物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深刻认识。那么分析精研剧本则是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而才能准确的把握。来表达和传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起伏。  相似文献   

12.
王秀焕 《魅力中国》2009,(22):30-30
很多声乐爱好者都羡慕人家有一副好的嗓子,能唱出那么优美动听的歌声。可惜自己没有一副好嗓子。其实唱好歌,除了自己要具有好的嗓子和良好的音乐素质外,还必须经过系统的声乐训练。但是怎样学习声乐呢?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首先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乐技能技巧最基本最简单的练习。实际上是把构成歌曲旋律最基本最简单的动机或乐句提练出  相似文献   

13.
崔巧云 《魅力中国》2014,(17):70-70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舍性艺术.它历史渊源,内涵博大,它以一种雅俗共赏的形式深植人心。它是集音乐、歌舞、表演等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于一身,在舞台上展现的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特殊艺术手段,也是戏曲演员必备的基本功。掌握基本功夫,实际上就是要掌握戏曲表演艺术上的全部表演能力和表现手段。作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必须要具备扎实和娴熟的的基本功,才能塑造鲜活的舞台人物.来感染听众。  相似文献   

14.
王文久 《魅力中国》2014,(1):120-120
戏曲现代戏是指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戏曲演出剧目。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戏和历史戏而言的。对于传统戏与历史戏,人民是很喜欢观看的。但是,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人民与时代更需要反应现实生活的戏曲现代戏。所以,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戏曲现代戏应该占据“半壁江山¨。即使按照后来“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划分,它也应该“三分天下有其一”。戏曲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传统戏曲无法直观地反映现代生活,于是有了戏曲现代戏。所以,戏曲现代戏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任彩晓 《魅力中国》2010,(13):215-215
戏曲音乐是祖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行内冬自古有句话:“七分场面三分唱。”作为占七分比重的场面,在乐队戏曲艺术、尤其在戏曲音乐的发展演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甚互是决定性的作用。而大提琴在乐队中发挥着“根”和“基础”的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支撑着戏曲乐队的伴奏群体.它不仅对主奏乐器有很好的衬托和辅助,同时,也使戏曲乐队在渲染舞台气氛、增强戏剧效果、丰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笔者通过多年演奏的经历,试图对于大提琴在戏曲乐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用怎样的演奏方法充分发挥好“根”和“基础”的作用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李胜利 《魅力中国》2013,(28):387-387
在整个戏曲乐队(场面)中。戏曲打击乐(武场)与戏曲管弦乐(文场)平分秋色,占有“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乐队“半边天”,  相似文献   

17.
王淑芳 《魅力中国》2010,(17):225-225
戏曲表演是一种独特的歌舞表演,它把多种艺术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程式体现出来。“唱、念、做、打”就是戏曲表演的概括统称。在戏曲表演中。“唱”。嗓音宏亮,唱腔委婉动听。未见其人,先问其声,夺人耳目。“念”即念白,指用艺术手法处理过的舞台语言,富于节奏感,抑扬顿挫,掷地有声。而最富于表现力的是它的“做”。即做功,指各种节奏化、舞蹈化的表演动作,包括各种神情、意态、身段、工架以及成套的独舞、群舞乃至运用翎子、帽翅、水袖、马鞭等物质材料创造的身段等,而且“做功”表演最能配合“唱腔”表演来达到戏曲艺术的最高境界的。  相似文献   

18.
浅谈戏曲旦角手势表演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霞 《魅力中国》2014,(17):69-69
身段,是戏曲表演中极为重要的表演手段,是舞蹈化的有一定规范的形体动作。然而手势动作又是戏曲身段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旦角手势表演。注意手的动势与人物内心活动的结合,重视手势运转的韵味,重视细腻的手势变化与手姿的美观。从最简单的比拟手段,到复杂的身段技巧,按照角色需要。运用不同的手势.配合眼、身、步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丁煦 《魅力中国》2013,(8):346-346
戏曲服装作为戏曲艺术综合呈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艺术历史悠久,艺术积淀丰厚,对于体现戏曲的规定情景、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渲染舞台氛围、塑造人物形象等,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戏曲创作中,戏曲服装与导演、舞美、灯光、演员、道具等各部门共同完成剧目的创作演出任务。社会在发展,戏曲艺术也随之不断完善,它的发展完善遵循着传承式发展的本质规律——在保持民族艺术创作原则和特征的稳定性同时,受当下时代审美的影响,对传统艺术元素重新排列组合。这种“排列组合”既是对传统的突破又是对传统的延续,给现在的戏曲服装创新设计提出了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宋金勇 《魅力中国》2010,(19):66-66,57
戏曲艺术是集戏曲、歌舞、话剧、武术、杂技等综合性艺术表演体系。舞台灯光则是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导演和舞美设计一道对剧本进行二度创作,为演员进行照亮舞台,提供表演的二度立体空间,描绘舞台上剧情的环境和过渡时间,对剧情的发展进行渲染、烘托、递进和转变,塑造和刻画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以及内心世界的变化。因此而谓之“戏曲艺术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