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开发促大发展,西部保险业加快发展势在必行。发展是目的,监管是手段,要以发展促监管,监管为发展服务。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关键要创新监管思路,坚持依法监管,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能力监管并重,不断改进监管形式,形成监管合力。  相似文献   

2.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业监管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赤  林峰 《现代金融》2010,(6):43-43
(一)分业监管模式下各监管机构监管标准不一,缺乏协调,导致监管真空和盲区。目前,我国以“一行三会”为基本格局的金融监管体系。各监管主体各司其职,负责其业务模块下的金融监管,各监管机构对某些业务未达成监管共识,多头监管没有具体的措施可依,使得被监管机构无所适从,导致监管过度,监管资源浪费。如果不同金融机构必须向不同的监管部门申请业务许可,并按照不同的监管标准运作,就没有一个监管机构能够总体评价和监管不同行业间产生的金融风险。对个别业务,可能存在各监管部门推诿扯皮,责任不清的现象,易产生监管盲区。  相似文献   

3.
我国加入 WTO后,保险监管将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在吸收国际保险监管经验的基础上,转变监管思路,重新调整监管目标,完善监管体制、监管手段和法律法规,培养监管人才,提升监管质量,维护我国保险业的安全与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释了分类监管与项目监管的关系,剖析了开展项目监管的实践意义,论述了项目监管运行环境,最后结合当前保险业和保险监管实际提出从六个方面着手加强分类监管与项目监管的互动,实现保险监管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保险监管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王传正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3):52-55,63
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心原则评估小组指出:持续性监管是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如何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持续性监管工作框架,实施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是当前银行业监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在对持续性监管的内涵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并总结了前期我国持续性监管的工作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持续性监管的工作框架,即包括监管环境、监管基础设施、监管过程和监管措施四个方面,通过监管法规和监管理念的落实,以及监管手段和监管措施的实施,按照监管标准的要求,取得最终监管目标。  相似文献   

6.
一、强化金融监管的系统性将金融监管视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将各种监管手段和监管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监管合力,最大限度地充分运用现有的监管手段、监管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一要增强在工作安排上的沟通和协调。建立监管工作通报制度,避免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二是扩大监管成果的综合利用。监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风险的企业年金监管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风险导向监管是严格的数量限制模式和审慎性监管模式之外,整个年金监管框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入风险导向的养老金运作监管将是必然趋势。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对养老金监管的文献观点,探讨风险导向监管模式在企业年金领域应用的理论和意义,并着重通过采集流程风险点,构建风险监管矩阵和制定监管实施工具等来建立基于我国企业年金以风险为导向的RATE监管框架,从而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初步探索新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8.
银监会成立伊始,刘明康主席就提出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增强透明度”的监管理念,在银监会2004年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监管工作机制的“五个转变”和良好监管的“六条”标准,银行业监管工作要由合规监管为主向以风险监管与合规监管相结合转变,由“分割式”监管向注重对法人机构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转变,由“一次性”监管向持续监管转变,由侧重监管具体业务向注重监管公司治理和风险内控的有效性转变,由定性监管向定性监管与定量监管相结合转变,加强风险评价和预警。为此,在基层银行业监管的工作中,既要对上述精神全面领会和落实,更要在实际监管工作中细化,从而不断地提高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英国金融服务局(VSA)对原则监管理念的大力宣传和积极探索,原则监管与规制监管成为各国银行业监管当局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根据《原则与规制》(Principles Versus Rules)一文,对原则监管和规制监管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我国银行业引入原则监管的做法,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综合平衡。提高银行监管透明度.增进监管合作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韩志文 《金融纵横》2002,(12):19-21
一、金融监管的博弈分析 金融监管中监管主体依法律授权对监管客体实施监督管理,监管客体依法接受监管主体的监管。监管主体和客体都是理性的,实施监管和接受监管都按照最大化效应原则行事.但效用最大化都受到一定程度条件的限制,决策时必须依据对方的策略选择进行自身的策略选择,是一种博弈。  相似文献   

11.
完善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现场监管是银行监管的重要方式。早期非现场监管主要是作为现场监管的补充,但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非现场监管已经成为和现场监管同等重要的监管方式,在许多国家,甚至成为银行监管的核心方式,引发了银行监管质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明确监管的职责和目标,完善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理顺监管主客体关系,以提高监管效能。  相似文献   

13.
张杰 《中国金融》1997,(1):17-18
我们是如何做好金融风险监管规范化工作的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太谷县支行张杰金融风险监管规范化,是指依照风险监管目标的要求,建立和健全风险监管体系,细化风险监管内容,规范风险监管操作,连贯、系统地反映和比较风险监管事实,从总体上对监管对象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  相似文献   

14.
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有效地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是基层人民银行监管工作的重点。要切实做好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工作,提高监管有效性,改进监管方式是关键。根据临汾市目前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改进监管方式,应在提高监管人员素质的前提下,继续坚持实施“一社一策”,实现监管调研、非现场监管、现场监管的有机结合,落实责任.将监管寓于服务之中,提高监管工作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融危机的教训得知,资产证券化创新严重影响到金融稳定,并且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是当前资产证券化监管存在的缺陷。为此,关于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必须考虑金融稳定的维护,并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来改进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共享及协调程度,必须有机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16.
许观俊 《南方金融》2002,(12):26-28
在管监分离、集中监管的原则下,建立分层次、递进式监管模式,必须调整监管指导思想和监管原则,全面了解被监管的对象,划分监管层次的重点。本文根据人民银行内部监管机构和职责的调整,结合工作实践,对分层次、递进式监管模式的具体实施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戴相龙行长在人民银行监管工作会议上要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按照“坚持改革、合理分工、管监分离、集中监管”的原则,进一步改进监管的内部组织形式,完善人民银行监管体制,提高监管的质量和效率。新的监管内部组织形式调整后,基层央行监管工作必将面临新的挑战。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监管方式、监管重点四方面采取改进措施,从而达到提高监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自的。 更新监管理念,明确监管目标 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到监管工作是央行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持金融和社会稳定,维护最…  相似文献   

18.
国际经验表明,商业银行监管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建立在依法监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和监管特性也决定了依法监管是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取得成绩的同时,评析了商业银行的监管现状,找出了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姜、现行法规操作性差、监管过程缺少法律依据、同业互律监管和内控监管法制化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商业银行依法监管的五个对策:构建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我国国情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加快完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姜商业银行依法监管制度体系,完善商业银行依法自律监管机制,建立商业银行创新的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贯彻银监余工作会议,内蒙古银监局系统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监管有效性的进一步提高,增强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加快推进流程监管和功能监管的转型,构筑风险管理的内部防线和微观基础,并进一步抓好案件防控,加大高风险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重点类别的监管成效,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同时要推进银行业改革,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  相似文献   

20.
英国“以原则为基础”的监管和美国“以规则为基础”的监管是国际金融监管领域两种不同的监管理念。从全球金融市场的现状看,“以原则为基础”的监管以其灵活性和普遍适用性更能适应金融市场的创新变化,并赋予监管当局和监管对象更多的创新空间,因此正成为金融监管的主导方向。尽管我国当前的监管环境和条件与国际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应及早吸收“以原则为基础”,辅之以必要规则的监管模式,为中国未来的金融监管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