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长期以来,金融业一直被标签化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完全对立。特别是当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下滑的新常态,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步伐出现较大程度的背离和冲突,金融业也变成众矢之的。本文认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概念并不明确,金融业具有实体和虚拟双重属性,金融业中的实体部分直接参与价值创造,是实体经济循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应划分为虚拟经济。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金融过度虚拟化的五大表现,并总结了金融的虚拟性与实体经济状态和政策的关系,认为实体经济疲弱和政策失当都会导致金融虚拟化加重,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实体经济发展和优化政策配置是解决金融虚拟性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验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金融应发挥其功能,支持经济的发展。然而纵观当今金融全球化形势下的金融,不仅大举参与并操纵实体部门的储蓄与投资,而且所谓"虚拟金融"出于逐利目的,脱离实体经济急剧增长,甚至走上投机的歧途,终于使世界金融陷入危机,并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摧毁性打击。由此,应再一次思考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金融的地位。金融到底是经济的支撑物还是经济的寄生物?文章认为金融的本质功能依然是立足于实体经济的中介服务角色,利用风险经营与管理的专业能力服务于实体经济,平抑经济周期风险,支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祝宝良 《中国外汇》2013,(11):20-21
如果"金融热、实体冷"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加剧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和经济增长潜力的下降,并蕴含着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金融热、实体冷"的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速和社会融资总量放量的同时,经济增速却稳中放缓,且物价涨幅温和回落。如何解释经济和金融运行呈现的这种背离格局?  相似文献   

4.
如果"金融热、实体冷"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加剧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和经济增长潜力的下降,并蕴含着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金融热、实体冷"的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速和社会融资总量放量的同时,经济增速却稳中放缓,且物价涨幅温和回落。如何解释经济和金融运行呈现的这种背离格局?  相似文献   

5.
"晋江经验"的最鲜明特色是"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近年来,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在"晋江经验"指引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金融深化程度低、融资结构不合理、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受限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关系还有待平衡等问题,亟需弘扬和践行"晋江经验",从金融服务体系、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普惠金融和金融创新机制、金融环境等方面发力,深入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摘要:实体企业的发展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开始配置金融资产,其经济后果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挤出”效应占主导。对投资不足的样本而言,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这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非但没有扮演“蓄水池”角色,反而通过降低企业创新和商业信用的路径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此外,实体企业金融化也显著降低了高融资约束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对于丰富企业金融化以及提升全要素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年来,我国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积极贯彻落实“金融十条”,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防风险,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何让金融之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树?早在去年7月,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融十条”),提出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江苏金融业聚焦稳总量、优结构、降成本,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与《中国金融家》记者的对话中,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新明畅谈了运用新发展理念提升金融服务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打造金融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江苏样本”的路径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经济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虚拟经济投资过度与实体经济中的消费和生产不足并存.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发展价值链金融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局、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可行选择.在发展价值链金融的同时,必须强化功能监管以确保其高效运作.  相似文献   

10.
杨筝  王红建  戴静  许传华 《金融研究》2019,468(6):20-38
本文以我国贷款利率上下限放开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产权性质差异构造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放松利率管制如何影响实体企业金融化。研究发现:放松贷款利率下限管制能够显著抑制非国有企业金融化程度,而放松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则无显著作用,支持了“市场套利观”。机制检验发现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的放松显著抑制企业债务成本对企业利润的侵蚀作用;拓展性检验还发现对于盈利能力越强、规模越大以及市场竞争压力越小的公司,放松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对抑制非国有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更显著。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的利润率差距是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的重要诱因,金融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改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助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未来北京金融改革重点要推进建设与实体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化发展相适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三型金融体系北京金融市场体系面临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问题,从国家金融改革发展导向来看,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未来北京金融改革重点要突出三个方面,推进建设与实体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化发展相适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三型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经过10年探索,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当前仍处在"新兴加转轨"阶段。北京金融相较全国  相似文献   

12.
杨农 《中国金融》2022,(15):45-47
<正>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现代经济的根基,科学把握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互动,实现金融要素、科技资源和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对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科技、产业融合互动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孙立坚 《新金融》2013,(9):9-15
当前中国经济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虚拟经济投资过度与实体经济中的消费和生产不足并存。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发展价值链金融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局、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可行选择。在发展价值链金融的同时,必须强化功能监管以确保其高效运作。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以来,实体经济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二次创业"的艰难时期,而金融资源的配置则是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首要制约因素。泉州获批设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县域的实体经济主要是小微企业,本文以泉州辖区永春县为例,在经济下行和"泉州金改"的背景下,分析小微企业金融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提高实体经济金融配置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云南是贫困人口数量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特色农业大省,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任务非常艰巨,需要金融助力。2019年7月20日,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云南区块链论坛上提到利用数字技术,依托金融力量打通实体经济微循环的观点,获得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同。银政双方在建设"一部手机办事通"的基础上,再次联合建设服务实体经济数字化综合融资平台——"一部手机云企贷"。  相似文献   

16.
白琳 《中国外汇》2013,(16):38-43
"金十条"无疑是未来金融改革的纲领性兼操作性文件,方向性意义很强,然而对其思路和步骤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6月,一场"钱荒"暴露的金融资源错配,将今年"实体冷、融资热"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中央《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金十条")的落地再次表明,金融业和金融改革的关键落脚点仍要放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上。  相似文献   

17.
从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来看,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金融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功不可没.近年来,随着中国正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的经济发展随之也进入了所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并由此对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2012年4月20日,由中国城市金融学会主办、《金融论坛》编辑部承办的"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参加研讨会的11位专家分别来自银行、政府、研究机构和高校等不同部门,他们就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这些观点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产品创新等许多方面。以下是《金融论坛》编辑部按照演讲顺序整理的嘉宾发言摘要,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发展思路日益清晰,即"短期稳增长、长期调结构"。然而,迄今中国作为应对全球危机措施的"调结构"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措施往往只是针对实体经济,其实金融业的结构改革更为重要。金融存量改革与实体经济结构改革并行的"双向调结构"才能释放出效率和创新。在未来中国的金融发展进程中,金融存量改革应被置于最核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命脉,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工银私人银行"企业家加油站"(上海虹桥站)于2021年10月成立后,秉承工银私人银行"诚信相守,稳健相传"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企业家守财、护财、传财,实现企业家客群综合服务全面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