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春晓 《江苏商论》2008,(3):163-165
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框架体系、适用范围、主要概念、会计处理和披露范围等方面,与1999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和2001年修订的准则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尽管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变迁过程中曾经一度出现了曲折和后退现象,但是基本上是沿着"国际惯例采纳→国际会计协调→国际会计趋同"这条路径演进的,表现为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通过移植或模仿而建立一个外生性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
方小琳 《现代商业》2007,(30):61-61,6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对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新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新会计准则变化最大的地方之一,其主要的变化是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准则的这一变化引发了一些争论,如何理解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变化的应用?它对企业的相关会计信息产生什么影响?会计处理有何变化,会不会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本文将对上述的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与以往相比,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框架体系、主要概念、会计处理和披露范围等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在对上述差异进行具体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国际准则达到了趋同性。但其在执行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应。本文就新准则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浅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1999年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填补了我国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会计处理上的一个空白,当时准则引入了“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这两个的概念,将非货币性交易具体划分为两类,即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并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分别就交易中是否涉及补价作了明确规定。该准则出台后,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非货币性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为此该准则又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为遏制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损益的情况,修改后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改为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对于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不确认损益。而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只有收到补价一方才对收到的补价中所含的收益进行确认。在会计实践的探索中,2006年新发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又作了进一步修订,其具体特点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对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新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新会计准则变化最大的地方之一,其主要的变化是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准则的这一变化引发了一些争论,如何理解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变化的应用?它对企业的相关会计信息产生什么影响?会计处理有何变化,会不会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本文将对上述的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探讨谨慎适度地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公允价值,并对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并避免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重新启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对其理解和运用尚有许多模糊和争议的地方。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准则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来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出现与其准则中要求相互矛盾的认定结果,本文提出应用指南的规定应忠实地服务于准则的要求,应优先采用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来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有效地避免相互矛盾的认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了2006年颁布的观行准则与2001年颁布的旧准则在处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的差异,井运用实例,对其账务处理上的不同之处进行了说明.由于现行准则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处理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让会计处理增加了很大变数,也为会计核算结果带来了不确定性,文章最后分析了会计实务中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5号正式发布的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对于规范我国企业间非货币性交易行为和会计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填补了我国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一项空白。但是,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选出其中具代表性的公允价值、换出特定资产两方面剖析了新准则的目前所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并给出了一些可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侯洪沄 《中国市场》2014,(48):107-108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有两种计量基础,即公允价值计量和账面价值计量,而两种计量基础都涉及相关税费,但准则和会计教程都没有对相关税费做详细解释,导致人们在理解上出现误区,认为这两种计量基础涉及的税费是相同的。事实上,这两种计量基础涉及的税费细节上具有本质区别。本文对这种区别进行详细说明,阐述了企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发生时,如何把握细节,正确计算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正确理解和运用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13.
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的应用成为会计理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只有准确把握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商业实质的判断标准、计价基础的正确选择与计量核算,才能做到适度应用公允价值,避免人为利润操纵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以前发布及修订的准则在定义及判断非货币性交易事项的标准上是一致的,主要的不同在于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以及是否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而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本文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中有关商业实质的判断、公允价值的运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可选择性等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于1999年6月28日发布,2001年1月18日修改,2006年2月15日又进行了修改。本文阐述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与2001年1月18日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旧准则)对比的主要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比较以及具体分析,明确了新准则的颁布实施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有4项明显的进步意义.但是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许多问题,笔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注意,使得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得到更好地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倩 《商场现代化》2007,(22):389-390
本文阐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确认交换损益的两个必要条件,通过案例计算分析对换入资产成本、交换损益金额确认以及交换中涉及的相关税费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准则提出了补充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新准则实施以来,公允价值如何可靠取得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解决思路和建议,旨在为实际工作以及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越来越普遍,因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业务处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企业应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规定过于简单,规定未述具体的内容及相应的处理,所以分别探讨了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两种不同的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20.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是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现行准则”)的基础上经全面修订而成,修订后的准则对资产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与国际准则更加趋同,较“现行准则”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