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进入实质性全面深化阶段。今年1月,《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加强宁波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协调联动。宁波作为宁波都市圈中心城市和上海大都市圈主要城市,发挥自身制造业优势,提升与上海的产业协同  相似文献   

2.
《宁波通讯》2020,(7):32-33
交通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宁波加快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必须以更务实的举措加快交通先行,以更主动的姿态接轨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宁波交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面临巨大挑战宁波是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运输实现了对经济社会"总体适应"向"示范引领"的转变。但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对交通的新要求,宁波仍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正宁波与上海地域相邻、人文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两地合作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强大内在动力。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宁波要以深化沪甬全方位合作为重点,聚力推进"三大工程",积极对接上海功能疏解,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为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拿出宁波担当,做出宁波贡献。  相似文献   

4.
《宁波通讯》2020,(7):30-31
创新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宁波积极主动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通过搭平台、促合作、畅流通、聚资源,宁波与长三角各城市建立了紧密型、互补型的科技合作关系。推进高质量的科创协同仍存挑战宁波以科技创新为桥梁接轨大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工作起步较早、成效明显,但在高质量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过程中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5.
"全面实施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行动计划。大湾区是现代化浙江的空间特征。要突出接轨上海,聚焦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抓好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开局。高水平编制‘多规合一’大湾区规划,开工建设杭州西站,加快规划宁波西站,启动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推动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和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2018年1月25日,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在杭州开幕,省长袁家军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未来5年,聚焦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2018年,推进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和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杭州与宁波这两个陆域并不相连的城市究竟如何进行一体化发展?一时间,这个话题引发热议。  相似文献   

6.
杨涛 《浙江经济》2012,(17):48-49
宁波应以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路径,积极融入上海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建设,努力运用上海的金融优势资源,为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支持沪甬在海洋经济中的战略对接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长三角诸多城市当前的战略重点。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指出"加快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积极推进示范区建设,有利于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进程"。从上海的角度来说,也希望以浙江和广大长三角地区作为重要的发展腹地,实现海洋产业的有效整合。宁波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加上与上海在历史、经济、金融、航运等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双方有条件、有愿望、有可能进行更有效的对接。  相似文献   

7.
宁波市实现“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现宁波保税区和宁波港务局的区港一体化,建设宁波自由贸易区。宁波港区与保税区“区港合一”包括行政管理一体化和功能管理一体化。改革传统的港口运作模式,实行“区港合一”,将使保税区的政策和功能向港区延伸,提高港口的开放度和自由度,从而有利于建立港区自由贸易模式,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宁波港区与保税区“区港合一”向自由港转型过渡,将有效提高宁波港的运作效率,从而推进宁波市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拉开序幕 2l世纪是海洋世纪。近几年来,浙江和其他沿海省(市)一样,十分重视海洋经济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提出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思路,并根据中央决策和浙江实际,把加快建设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作为浙江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最犬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海洋经济的一个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9.
金德水 《浙江经济》2003,(13):25-27
省委、省政府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培育发展环杭州湾产业带,构筑接轨上海、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平台”的总体要求,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正确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加快建设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效途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也为宁波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月,“宁波-舟山港”名称正式启用,这标志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对提升浙江港口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地区港口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宁波-舟山港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而依托自身优势,提升宁波-舟山港的软实力则是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港口功能的演进,港口建设已经进入第四代。长三角港口一体化需与长三角一体化相适应。浙江要坚持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双核发展,合力做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坚持以深化推进浙沪洋山合作开发为切入口,打造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制高点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2月,国家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2.
《宁波经济》2005,(8):18-20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区域之一,已成为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都市经济区。宁波是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的重要城市之一,积极推动宁波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这对促进宁波自身发展和提高长三角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由此,以何种视角,何种依据看待宁波在未来长三角区域发展中的定位问题,也自然成为了本地学术界尤为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自1842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上海宁波开埠以后,上海和宁波都有很大的发展,很多宁波人都去上海谋生活。逐渐在上海形成了鲜明地域特点凝结起来的工商业群体,进而形成了宁波帮的雏形。在宁波帮中,多有涉足金融、五金、服装、餐饮业的,并涌现出一批商界巨子,这些在以往宁波帮的研究中多有涉及。然而,  相似文献   

14.
空港是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空港作为国际物流的重要节点,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加快航空业发展,推进空港建设,对于宁波来说意义更加重大。宁波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宁波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正16项工作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全面开工,获批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去年,宁波强化内外合作,开放发展新格局构筑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今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宁波要加快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打造开放门户。对此,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高效快捷的交通体系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波市人大代表、镇海区发改局局长  相似文献   

16.
《宁波经济》2005,(8):26-27
宁波港口的发展目标 国务院最近给宁波港口的定位是:围绕建设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把上海、宁波两港作为长江三角洲与东南沿海区域港口群的主体。总的看来,这个战略定位是科学合理的,也是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一体化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看群众有没有获得感。自长三角一体化工作推进以来,宁波聚焦大都市区建设,以提高民生获得感为最终要义,不断推动优质社会资源跨区共享。从推进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到推动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宁波开展合作办学,从遴选确定重点品牌学科与上海知名三甲医院开展对口合作到落实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宁波正加速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相似文献   

18.
目前宁波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也是能否实现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宁波要紧紧地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有序实现。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发展的区域定位和协调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日益严重的形势,本文对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几个主要城市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区域定位,即将其放在不同层次宏观区域背景里,确定长三角主要城市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协调互动发展的实现途径,并就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宁波通讯》2009,(8):24-26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宁波一改近代以来的颓势,各项事业开始蒸蒸日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地方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探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适合本地特点的改革开放成功之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认真总结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经验教训,对推进宁波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