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针对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关系结论的不一致,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选取1999—2008年工业统计数据从定量角度检验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技术引进不是技术进步的直接原因,技术进步对技术引进有促进作用;运用Engle-Granger协整关系检验法实证检验,得出技术引进与我国工业技术进步之间没有长期共同发展趋势的结论。技术进步刺激国家引进技术,就长期发展而言,应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提高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陈敏 《生产力研究》2011,(12):33-34
文章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陕西省西安市1987—2009年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并不是对外贸易的原因,即西安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业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经济研究导刊》2011,(25):192-193
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医药业的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在长期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是技术进步的Grange原因;从长期看,二者对技术进步都有促进作用,且自主创新对技术进步影响比较明显。自主创新的资本投入和技术引进在短期内对技术进步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同来源地外资对中国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测算出中国的技术进步指数,然后应用协整理论检验技术进步与来源地为香港、美国、日本和欧洲的4组外资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考察4组外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短期影响,最后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识别4组外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得出的结论是:4组外资在长期对中国技术进步都有积极的影响,在短期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且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其中美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最强。  相似文献   

5.
FDI与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金祥荣  李有 《技术经济》2005,24(5):9-11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考察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技术进步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技术进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短期,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互为因果,从长期看,外商直接投资也构成了我国技术进步的原因。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技术进步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个总结性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变量,但是却没有这方面的理论模型。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笔者把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统一进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模型。讨论结果表明,该模型符合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中已成定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技术进步是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的活动,要受制度安排的影响;而技术进步对制度变迁具有普遍性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既不能忽视技术进步,更应该强调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冉启英  孙慧 《生产力研究》2013,(12):14-15,6
运用协整分析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定量分析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影响而言,科技活动人员每增加1%,能源效率将会提高0.345 161%,其他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不明显。短期影响来看,科技活动人员对能源效率的解释程度不高。说明科学活动人员投入在短期内难以提高能源效率,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后方可见效。  相似文献   

9.
李珝 《经贸实践》2016,(18):10-11
在中国,房地产价格变动与人均GDP是基本同步的.本文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对合肥市人均收入与合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关系进行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合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合肥市人均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且动态均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素凤 《经济师》2007,(10):97-98
文章分别以上证综合指数、上证基金指数和深圳成分指数、深圳基金指数为研究对象,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关系检验考察上海与深圳两个股票市场与基金市场在新的市场行情中的长期均衡关系及短期波动的影响,研究中国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的运行相关性特征,为投资者在两个市场上的投资提供决策性指导。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与国家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国平 《生产力研究》2005,(5):17-18,21
本文主要是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与国家关系理论的一个回顾、整理、概括。本文的基本思想是:国家(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绩效的保证,又往往是制度低效的根源。在这一逻辑下,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制度变迁的两种形式以及国家在这两种形式中的不同作用,最后,提出制度变迁与国家关系理论对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技术与产业组织的关系上,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垄断与竞争的市场结构哪一个更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行业的技术进步。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市场结构乃至产业组织的内生性和动态性,也忽视了技术进步对产业组织演进的根本影响。本文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企业竞争、企业规模、进入壁垒、企业组织形态的影响,指出技术进步不断引起市场特性的变化,因此要用一种动态的观点来评价垄断或是竞争的市场结构,而反垄断政策以及政府规制也应该随时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13.
地方保护主义和FDI相关性分析——基于1994-2006年的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以来,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就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本地经济增长,各地政府对FDI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地区间的FDI竞争不断加剧。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是否会影响FDI的流入?文章以我国各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DI的影响因素,考察了地方保护主义和FDI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受旧的劳动力管理体制影响,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出与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的特征:计划经济体制下几近于1,二元经济体制下兼有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征,转轨时期则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符合地随经济增长而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梳理相关经济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产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并指出,单纯的基于产权的激励不足以从根木上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对于如何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安排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回归的方法对我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波动与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波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和空间很大。今后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应致力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7.
在清统治者的制度设计中,州县财政与仓政互不相关。咸丰以后,在清政府赋税不断加征的过程中,州县地方财政逐步建立,公局体制得以形成。掌握公局的地方士绅在"以公济公"的名义下,将仓政纳入到州县财政的体系之中,导致具有社区救济性质的社、义各仓的消亡。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OLS估计、DLM分析、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中国财政支出与产出的关系,其中样本期为1952年-2005年,结果表明:瓦格纳法则可能在中国成立,财政支出的短期产出弹性大于1,但是其长期产出弹性小于1;我国的财政支出和产出都具有非平稳性,财政支出与产出之间也并无长期均衡关系,但是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产出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并根据计量分析结果,给出了简短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率调整与股价指数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随着证券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股票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其与货币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利率的变动对股价指数的影响途径和近几年我国利率调整时股市的变化;其次建立一个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利率调整前后不同时期的角度来考察利率的变动是否会引起股价指数的变动,并确定两者之间变动方向是不是相反的;再次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利率调整对股价指数有显著性影响;最后总结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For many problems in macroeconom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labour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hether technical change is biased towards particular factors is of central importance. This paper develops a simple framework to analyse the forces that shape these biases. There are two major forces affecting equilibrium bias: the price effect and the market size effect. While the former encourages innovations directed at scarce factors, the latter leads to technical change favouring abundant factors.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different factors regulates how powerful these effects are, determining how technical change and factor prices respond to changes in relative supplies. If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is sufficiently large, the long run relative demand for a factor can slope up.
I apply this framework to develop possible explanation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y technical change over the past 60 years was skill biased, and why the skill bias may have accelerated over the past 25 years? Why new technologies introduced during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 were unskill biased? What is the effect of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countries? Does international trade affect the skill bias of technical change?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of wage push for technical change? Why is technical change generally labour augmenting rather than capital augmen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