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经济开放进程中金融危机冲击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在经济开放进程中这两次危机冲击特点和结果均有所不同。本文对开放进程中金融危机向国内传导的渠道进行分析,利用指标对比分析法、干扰模型、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技术分析比较了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的不同影响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在经济开放进程中,美国次贷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要远超于亚洲金融危机;在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渠道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向国内传导的重要渠道;尽管经济开放增加了金融风险,但良好的制度设计和金融风险管理手段的加强,使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渠道传导而产生的冲击波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一、金融危机通过多种渠道全面影响中国经济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金融市场等渠道对我国经济形成了全面的冲击.而当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了全球各个国家,并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减少它们的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的出口,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明显增强,这也加剧了中国经济受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正>一、本次危机与以往危机的区别危机发生了不少。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2001年的土耳其金融危机、1982—1983年的拉丁美洲区域性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2000年巴西金融危机、2001—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但是,本次危机与以往的任何危机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认识此区别对正确理解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199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亚洲金融危机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首要因素。持续了一年多的亚洲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从地区性金融危机发展为全球性经济动荡。这场危机蔓延速度之快、冲击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其影响仍然在深化。一、国际金融不断...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来势之猛、影响之烈、波及范围之广,在近代史上绝无仅有。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经济,也影响了中国金融经济。尽管我国金融业、金融市场在规模、发展程度上与  相似文献   

6.
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我国经济实体受危机影响程度也各有不同。本文就金融危机前后河北省债务型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和偿还外债的对比调查,分析了金融危机对债务型企业造成的影响以及金融危机形势下外商投资企业筹借外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外债管理、畅通企业融资渠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亚洲及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北京作为首都,正迈向国际化大都市,国际金融危机也必然对首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如何传导到北京地区,及对其传导线路的控制是十分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探讨应对措施的得失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从区域经济这一独特的视角研究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为中国在后危机时代更好地发展经济提出可行性更强的建议。通过深入分析投资和消费在金融危机期间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分析投资在轻重工业...  相似文献   

9.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从2008年底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问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呈现一系列新的特点.针对在政策搭配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应从短期、中期以及长期来考虑政策的选择和配合.  相似文献   

10.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东、西部地区比较及西部区域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部与西部地区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渠道、金融市场渠道、房地产渠道及预期渠道等直接影响东部地区,主要通过产业渠道、信贷渠道以及消费渠道间接影响西部地区;国际金融危机对东部的直接冲击大,对西部地区的间接冲击大;东部地区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外向型产业,而西部地区受到冲击最大的则是资源型产业等结论.进而提出了西部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从亚洲金融危机看我国如何应对当前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众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相继亏损甚至破产,危机还导致了全球股市、汇市的不断波动,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造成商品价格的飙升.最终损伤了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为了尽可能地减轻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危害,最大程度地减少经济损失,有必要对历史上的经济危机进行回顾反思,特别是对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传导及特点进行比较,从而吸取经验教训,采取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手国际金融市场,在梳理20世纪以来世界性的重大金融危机事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金融危机的生成条件和传导机制,得出国际金融危机一般通过国际贸易传导、国际资本传导、净传染效应和季风效应传导的结论。为此,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即尽早建立国际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加强金融行业监管和尽快实现产业机构升级和经济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2008年下半年以来,此次危机对我国沿海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已非常明显,并有向中西部逐步扩散的态势.调查显示,楚雄州外贸依存度不高,金融危机对楚雄经济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间接影响仍不容忽视.分析表明,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和预期渠道等对楚雄经济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在中央和地方出台若干扩大内需政策后,楚雄经济已显现企稳回暖迹象.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爆发的金融危机均给相关国家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一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就是一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外因之一。1840年后,外部因素的作用使得近代中国爆发了13次外源性的金融危机,其中有9次是国际金融危机经由国际收支渠道和特定的机制向国内传染而酿成的。把握中国近代国际传导性金融危机生成的机制及其危害,有利于今人防范和化解国外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构成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以来,巨额国际游资一直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许多国家深受其害。时至今日,人们想起由于国际游资的无序流动而引发并推波助澜的三大金额危机 (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 )仍然心惊胆颤。我国由于实行较严格的外汇管制、资本市场尚未开放而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国际游资的直接冲击,但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周边国家的经济衰退也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长带来很大影响,由于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可以说近几年来的内需不足、企业效益下降、失业人员增加等问题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直接关系。随着…  相似文献   

16.
一、亚洲金融危机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1997年源于泰国、席卷亚洲、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整个世界带来了一场深重的灾难,受其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世界经济增速放慢,危机国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所表现出来的快速传染性和破坏性,使得进一步研究金融危机传染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美国次贷危机主要是通过实体经济渠道、金融市场(虚拟经济)渠道和心理预期渠道对我国进行传染。我国应制定相应对策以防止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8.
孙超英  陶磊  刘博 《西南金融》2009,(11):21-23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影响。研究金融危机对成都这一西部特大城市经济影响的差异性,对我们全面认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理、促进西部地区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全域成都的区域内差异入手,指出了成都三圈层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四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对这四个差异影响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成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梅  聂培 《甘肃金融》2002,(1):10-13
1997年7月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在经历了几年的风暴血洗之后,已渐渐趋于平息.但是其对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巨大破坏力留给人们巨大的警示作用.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人们对亚洲经济高速发展普遍交口称赞之际,金融危机会光顾那些事先不曾意料的国家?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对这些危机能否采取一些得力措施,在危机之前或者在危机开始时及时采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对整个国家经济的破坏?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20.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相比,虽然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触发点等不同,但危机的产生都与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政策失当及经济金融体系失衡等有关。两次危机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相比较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在面临本次次贷危机时,具有较有利的内部环境,面临更严峻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