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浦东新区的极化开发与社会极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极化开发往往能吸引大量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从而形成这些生产要素的"辐合流场".但在极化开发背景下,也会产生社会极化现象,造成城市社会贫富阶层收入差异的拉大.作为中国强力开发的浦东新区,不仅出现了人口、人才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极化,而且也出现了城市不同阶层贫富收入拉大等社会极化问题.浦东新区社会极化主要是城市功能转变、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全球化影响三个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浦东新区的极化开发形成了区际迁移和省际迁移两股人口迁入流.由于来源地不同,他们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行职业、收入和居住等方面形成了分异现象,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社区重构、社会极化和社会矛盾等问题.劳动力市场分层响应和城市生态位势空间响应是迁入人口分异的主要响应机理.迁入人口的分异问题会影响浦东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大学城"不断形成,使许多餐饮商贩发现了商机,各类小餐馆数量不断增加。虽不可否认它们给学生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产生的负外部性亦不容忽视。负外部性和管制是相互制约的两个因素,负外部性会造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管制;但管制的无效率反而会使负外部性更加严重。通过对现状和制度及其实施效果的分析、对比发现,负外部性问题的根本在于管制的实施力度是否到位。此问题的研究,对于环境卫生的改善、食品安全以及学生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人口也在激增。城市产生的污水也大大增加,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中就如何有效的处理城市污水做出了相关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过程而产生的城市环境污染 ,已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探索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迫切。环境经济学界普遍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原因是外部不经济 ,而课征环境税收可以使外部性成本内部化 ,通过实证分析 ,这种基于市场的方法对治理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从外国的城市化看中国的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外国的城市化看中国的城市化简新华刘传江城市化现在成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达国家以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曾经产生了许多经济、社会问题,后来则发生了“逆城市化”的倾向,现在有些发达国家又出现了“返回城市”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相似文献   

7.
汽车的发明是世界近代历史上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我国汽车产业不断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使用,而且汽车产业还带来了其它许多行业的发展,但也产生了一些外部性问题.试从对汽车产业的外部性现象进行分析,寻找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应对措施,以求解决我国汽车产业的外部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及其治理——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当前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正呈现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同时也带来许多城市社会问题.以上海为例,在分析当前中国大城市呈现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可能产生的负社会效应,并提出了一些城市空间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外部效应的产生及其矫正。生态税收源于福利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了政府可将税收用于调节污染行为的思想。通过对损害所造成的外部经济行为进行征税,使外部性成本内在化,个人得以面对真实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而生态税收正是执行这一功能的良好手段。它包括环境税收和自然资源税收,其实质是通过税收手段来实现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更有效的利用。生态税收征税客体不仅是生产领域的负外部性行为,还应包括消费领域的负外部性行为。由于消费领域的外部性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很难找到承担这上部性的责任,而政府对这种具负外部性的消费产品的管制有时又是无效的,因此只能通过税收调节价格水平,从而使消费行为的外部性通过税收内部化,并由此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发展与规范土地出让金支出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土地出让金收入快速增加,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的主要财力来源。但由于土地出让金过于限制于土地开发维护和城市建设等用途支出,在征地补偿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支出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引发了失地农民上访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与土地出让金支出相关的问题已经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长三角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通过构建智慧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从智慧民生、城市治理、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建设创建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使用Stata计量软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变量卫生机构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绿化覆盖面积、污水处理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城市创新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城市创新的系数为负,卫生机构数、绿化覆盖面积、污水处理量对城市创新表现不明显。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任治国  王滨 《价值工程》2011,30(21):295-295
加强社区消防安全工作既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平安城市的需要。本文对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安全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的城市社区分化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社区分化是社区发展的需要 ,社会转型期 ,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城市 ,引起了城市社区的分化 ,虽然这种分化不同于传统的以内部利益分化为特征的分化 ,但它同样为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必须加强社区整合 ,促进社区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认为我国城市的贫富分化、贫富分区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区是贫富分化在空间上的投影,它凸显了社会的不公,导致了城市空间的排斥,加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对立,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鉴于此,分析了贫富分区形成的机制及其影响,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针对如何控制城市贫富分区,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Eco‐cities have attract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rom governments, corporations, academics and other actors seeking to use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to reduce urban environmental impacts. China has devoted significant political wil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build eco‐city projects, reflect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goal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which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 We critically analyse the case of the Sino‐Singapore Tianjin eco‐city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eco‐city's ecologically modernizing visions of eco‐urbanism construct a protective environment for its residents that constrains broader consideration of social sustainability.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marketing and presentation of specific domestic and other spaces of the eco‐city, we examine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ly modernizing construction and technology to the design of the city. We argue that the eco‐city is discursively constructed as ecologically beneficial for its inhabitants rather than for the broader socio‐environmental landscape. Our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spaces in Tianjin eco‐city introduces the question of what ‘eco’ means when consid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urban environments for the city's residents.  相似文献   

16.
Congestion costs in urban areas are significant and clearly represent a negative externality. Nonetheless, economists also recognize the production advantages of urban density in the form of positive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outcomes in economies with multiple correlated but offsetting externalities have yet to be fully explored in the literature. Therefore, I develop a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urban structure that includes both congestion costs and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 I then estimate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using a computational algorithm to matc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mployment, population, land use, land rents, and commute times in the data. Policy simulations based on the estimates suggest that congestion pricing may have ambiguous consequences for economic welfare.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develops a two-sector urban model of center city and suburbs in which the effect of suburban large lot zoning on metropolitan area size can be determined. The model shows that zoning makes all metropolitan area residents—center city and suburban—worse off in their role as renters. However, zoning can cause metropolitan area size to either increase or decrease, depending on specified parameter values. The model also shows that zoning can cause an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overall metropolitan area land value. Finally, the question of who gains and who loses from zoning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王淑杰 《价值工程》2011,30(13):119-119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创造有吸引力的居住环境,设计人员"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