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新疆史前考古初探其古代居民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菊莲 《中国农史》2007,26(3):3-10
新疆史前考古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是研究公元前2世纪之前西域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可靠的依据。新疆史前饮食文化是新疆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依据新疆史前考古发现初步探讨史前新疆古代居民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物栽培历史的阶段划分和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中国农史》2012,(2):3-16
我国原始农业约开始于1万年之前,最先驯化栽培的主要有黍、粟、稻、麻、菽等粮食作物。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更新,外来作物与本土作物的大融合,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及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根据作物栽培历史的技术特点,将之划分为:史前植物(作物)采集驯化期、传统农业萌芽期、北方旱作农业形成发展期、南方稻作农业形成发展期、多熟制农业形成发展期等五个阶段。以作物种质资源的起源、驯化、传播和利用为主线,探索我国传统农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及动因。本文认为:在我国作物栽培技术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和农学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农业物质和文化遗产。这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绪球 《中国农史》1996,15(3):18-22
长江中游是目前全国发现史前稻作遗存最多的地区。1992年有关统计,在全国各地发现和公布的99处史前稻作遗存中,长江中游就占了41处。在这些遗存中,湖北城背溪、关庙山、屈家岭和湖南彭头山、皂市等遗址的发现特别重要,已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以关庙山遗址为代表的史前社会经济属于典型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经济类型。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发展水平及特点并不一样。要对关庙山史前稻作文化作出客现而科学的评价,大致了解整个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乃是不可缺少的。本文欲综合有关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对此作一比较系统的概述。  相似文献   

4.
招宝野猪     
特种野猪是选用优良山林雄性野猪与优良瘦肉型家猪进行杂交后,经人工驯化改良的野猪新品种,其基因稳定,后代可长期做种繁殖而基因不变。特种野猪既保持了野猪瘦肉率高、生长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等优势,又攻克了野猪季节性发情,产仔少和不易饲养等缺点。特种野猪毛呈灰黑色或褐红色,毛粗而稀,成猪耳较小,尾比家猪短,嘴较家猪长,头和腹部较小,性情较温顺。同等体积比家猪重10%,瘦肉率比家猪高出53.5%。经专家用剪切力与家猪比较证实,其肉比家猪肉鲜嫩。特种野猪的背膘薄、板油少,只有家猪的1/6。招宝野猪  相似文献   

5.
赵承普  朱勤良 《水利经济》1990,(1):11-14,10
建国四十年来,淮河流域豫、皖、苏、鲁四省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研究和总结四十年来淮河流域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及有关问题,治淮委员会会同流域四省水利部门,在以往多年工作基础上进行了估算、分析和探讨。经估算,淮河流域1949至1987年防洪工程总投入为44.11亿元,另有投劳折资35.22亿元,共完成土石方工程量62.12亿立方米。防洪工程总计减淹耕地2.688亿亩,直接减免经济损失555.605亿元。现将淮河流域四十年防洪经济效益的有关问题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6.
从花饰角度,对黑龙江省花饰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从驯化、市场、花饰植物的基本性能等方面,列出了黑龙江省已具开发应用条件的花饰资源种类13种,经过努力有望开发应用的花饰资源种类16种。  相似文献   

7.
特种野猪     
特种野猪是选用纯种野猪和优良瘦肉型家母猪多元杂交后,经过人工驯化改良后的一个野猪品种,后代可长期做种且基因不变。因其体型和外貌与天然野猪相似,但又不同于家猪,故人们称之为“特种野猪”,用以区别纯种野猪与家猪。  相似文献   

8.
王九大 《水利经济》2008,26(6):51-54
针对淮河流域除涝标准低、涝灾损失大等问题.分析其涝灾成因及淮河流域涝灾治理效益.提出了淮河流域涝灾治理对策:了解易涝洼地的类型与分布.摸清重点平原洼地的范围.理清治理涝灾的思路和目标.采取涝灾综合治理措施.即实施支流河道及干沟治理工程;加固圩区堤防;兴建排涝泵站工程;退垦还湖;调整低洼地区农业结构;辅以必要的非工程措施.加强工程管理.  相似文献   

9.
针对流域水利综合规划的特点,将改进的AHP-FCE评价模型运用于流域水利综合规划后评价,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隶属度。运用构建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淮河流域水利综合规划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水利综合规划后评价的满意度为较好。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我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源、传播、分化诸问题,考古学、农史学等学科向来十分关注,近二十年来保持了一定的研究势头。目前有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考古学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而处于这两大流域之间的淮河流域,尤其是其上游地区,考占工作则长期处于薄弱状态。由于对史前农业的研究必以考古学为主要依据,因此上述地区的农史研究也受到局限。199吕年7月22日出版的《中国文物报》分别在第二和第三版刊发报导和评论,对于《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一书的出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以GIS为设计工具,对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数据库建设进行设计,研究灾害损失评估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加工和更新。研究认为,行蓄洪区灾害损失数据库建设包括数据库内容、数据来源与处理、Geodatabase模型构建,以及数据库管理与整理等关键工作内容;数据库建设完成后的数据采集、加工和更新主体和路径要以淮河流域当前管理体制为依托,以淮河流域当前各项数据统计路径为载体进行。  相似文献   

12.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座设区市的面板数据,在协同视域下利用容量耦合协调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层面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莫兰指数揭示其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区域平衡性看,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三大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东部海江河联动区、北部淮海经济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递减态势;从发展充分性看,各地区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情况呈现时空一致性,但其与生态子系统的发展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从空间集聚特征看,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社会子系统空间集聚不显著,而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则呈现明显的正向自相关特征。基于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5—2014年淮河流域安徽段8个地级市工业环境与经济相关统计数据,通过非参数Kernel函数估计描绘该区域人均GDP和工业污染排放物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而构建淮河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考察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地区之间差距拉大,而人均工业废水排放和人均工业废气排放的核密度估计分布图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呈现线性关系,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均表现出正“U”型二次曲线关系,与典型的EKC曲线特征不是完全符合,安徽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随经济发展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吴海涛 《中国农史》2007,26(4):31-38
文章以北宋和金朝时期农业经济为例,论述了淮北地区社会经济的盛衰变迁。北宋时期,淮北因传统农业区和王畿之地的优势而成为当时全国经济重心之一。金朝时期,淮北因战乱及其他原因,社会经济失去昔日的优势。致使金以后淮北社会经济渐而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恶化、战乱、都城移址和运河变迁等。  相似文献   

15.
舒欢  李云燕 《水利经济》2017,35(5):12-15
通过梳理江苏沿海港口及其经济腹地互动作用机理研究成果,结合江苏沿海港口和淮河经济带发展现状,将江苏沿海港口和淮河经济带纳入同一系统,对其互动基础进行分析,并据此构建基于演化博弈的互动发展模型,进而提出从规范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区域间资源共享意识、搭建信息化合作平台、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角度采取相应措施,为江苏沿海港口和淮河经济带之间持续有效互动发展、实现共赢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怒江干热河谷造林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怒江干热河谷及植被现状,指出了影响怒江干热河谷造林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怒江干热河谷造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伏牛山位于河南西南,东西绵延几百公里,构成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奇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在对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与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与文化建设互动发展之举措,以提升伏牛山的旅游形象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常非凡 《水利经济》2021,39(3):7-14
通过选取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环境质量、人力资本等4个一级指标,并设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等15个二级指标,在考虑了各城市间的差异性和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平衡性的基础上,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模型得出各城市竞争力强弱排名,预测的各城市动态、静态变化趋势能更好地为规划城市建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根据研究成果,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提出城市间要因地制宜推动绿色发展、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区域内城市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区域整体互补协同等推进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农业干旱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朗  欧真真 《水利经济》2011,29(5):56-59
干旱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和粮食安全。以受干旱影响程度较重的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旱情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流域农业干旱灾情随年代的发展逐渐加重,且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利用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1999~2008年间流域内农业干旱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干旱灾害对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该分析结果可为淮河流域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粮食安全提供些许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