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敏  余维祥  曲政 《乡镇经济》2004,(6):19-20,28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小城镇建设在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过程中却面临着制度、内部环境、客观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 20世纪 90年代中期我国推出积极发展小城镇战略以来,对于我国城市化的选择,特别是应不应该把小城镇作为我国实现城市化的主要途径问题,学术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积极发展小城镇是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其本身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外转移,而我国大中城市的集聚力和承受力相对薄弱,国家又缺乏足够的资金加强大中城市建设,以容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而发展小城镇比较容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很大,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和智能开发,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体制与制度条件,以制度创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建设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大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小城镇建设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发展小城镇建设,既是农村城镇化的突破口,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牵动力很强的结合部;不仅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还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更是增加消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建设与城乡和谐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城市涉农服务功能建设、城乡交通信息网络建设、小城镇自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进行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实为推进小城镇建设与城乡和谐发展之有效一途。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位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兼有城乡的两重性质,景观异质性高,具有明显的边际增值效应,能构筑奇异的景观。本文就小城镇在贫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和贫困地区如何建设小城镇作初步探讨。1 小城镇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1.1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安徽省22个贫困县通过多种扶贫方式,使贫困人口下降到1998年末的不足200万人。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区与库区,共同特点是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收入低,处于温饱和贫困状…  相似文献   

8.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致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在消化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局限,结合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加入WTO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倾斜的可能倾向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消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途径。提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政府支持;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9.
农业的发展如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必须正视农业的发展现状,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一)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尽快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土地转移到种田能人手里。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着力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小城镇就业,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的数量,为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二是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基地建设、生产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作为郴州农业大县的桂阳,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义更为重大。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城镇势必造成城镇用地紧张,因此要不断深化土地改革,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则配置土地资源,实行乡镇工业小区、集贸市场和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安排部署,有效利用土地。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基础城镇建设首先要搞好规划。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灵魂,它决定着城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万青 《乡镇经济》2006,(3):29-31
地处皖西地区的六安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滞后与迟缓。影响因素主要有转移主体的素质制约、庞大的人口基数、转移过程的社会环境制约等。为加快皖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是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五是设施制度革新,彻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人口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人口转移的问题、特点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几项合理的措施:①深化体制革新,实现农村剩余人口的彻底转移;②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遏制房价高涨;④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3.
王群生 《特区经济》2009,(12):191-19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新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里的增长,本文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分析转移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低、在转移的过程中缺乏政策支持以及劳动力市场制约等原因,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4.
有效解决湖南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两条路子:一是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实现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区内转移.二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做好劳务培训等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地区外转移.  相似文献   

15.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是农村、农业、农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产生有历史原因、人口原因、政策原因等.它一方面与农村产业相联系,另一方面关乎农民收入与农村稳定,可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小城镇、输出劳动力,特别是利用丰富的高智力资源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二元经济理论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指出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不仅可以解决很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增加这部分劳动力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反过来,现代工业部门的不断增长使之能吸收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然而,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却没有按照刘易斯过程一帆风顺的发展,而是表现了转移的艰难,目前我国还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我国工业化进程角度探索了它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认为目前的工业化进程并不十分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而是表现了资本排斥劳动的趋势。因此,本文认为在短期内用“两条腿走路”仍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民工供给态势与“十二五”时期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总体上仍然过剩,但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的新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是我国中长期的重要任务。十二五以及更长时间内,要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必须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发展服务业,有序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居民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进 《特区经济》2006,213(10):280-282
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有利于转移西部农村过剩劳动力,也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所要取得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西部地区就地实现工业化可以减少由于劳动力大跨度转移所造成的各种矛盾,有利于西部乃至中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甚至各种高学历层次人才在西部的集聚,对劳动者自身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区域人口素质提高,进而对西部区域整体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但目前西部地区工业化面临很多问题:结构性过剩,利用外资不足,城乡差距拉大和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但也有历史机遇,印存在问题的解决就使得我们有了抓住机遇的机会,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三农"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提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政府投入极其重要。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非常突出,亟需政府引导。  相似文献   

20.
从制度制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旭晖 《乡镇经济》2008,24(12):93-9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文章回顾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分析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对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提出在制度制约和制度创新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