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道家的人性观 道家认为,人的本性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贫富、贵贱甚至生命的寿夭、身体的健康或缺损都是无关紧要的.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那种无知无欲、素朴恬淡的自然之性.这种自然之性是本能的、内在的、天然的,无所谓善恶,一切善恶都是以后天的辨别之心看待人所获得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结合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阶段的人性假设做一个基本判断:人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更容易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他人利益所打动,笔者把它称作"准心理学自利主义"。这种人性假设是对人的心理特征的一种事实假定,而非主张利己主义的伦理规范。这种人性假设与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具有相似性,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论述也具有一致性,但它不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而是有限制地发展个人利益,是既体现效率又倡导公正的人性假设。它是我们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然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符合这种人性的"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有机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任何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定基础上的。西方宪政制度的人性基础是人的善恶双重性:人性的罪恶与卑劣,使限制国家权力成为宪政的核心问题;人的神性与善性,使保障个人权利成为宪政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4.
张科 《黑河学刊》2013,(7):15-16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将小说《蝇王》的普遍意义归结于"人性善恶论",认为人性善恶的理性辩思是文学创作的永恒追求。文学创作中的性别意识与文本诠释是文学评论的价值主旨。因此,自然孕育与自然型塑是《蝇王》人性创作的基本价值导向。同时,它将使我们对"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再次产生一种警醒的认识,从而真切体会到自然界的平衡规律和人类维护自然界规律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无论媒体或公众都不能无限地拷问人性善恶。有形的法律和制度,应该为无形的人性设置一道边界。  相似文献   

6.
施莱尔马赫的敬虔主义宗教核心在于抛开一切外在的知识与形式的束缚,彰显人内心本有的对上帝的敬爱之情。人性是宗教的最高圣殿,一切宗教皆有着深刻的人性基础。凡有敬虔主义的情感之人,必定在行为中合乎道德,因为一切美德都是从敬虔的情感中涌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孟德斯鸠的这句警世名言其实诠释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性本恶"、"官性本贪",永远要对人性持一种"不信任"的悲观态度并对人性之恶保持高度的警惕,凡握有权力的人都应进行模拟的"有罪推定"假定其为潜在的"腐败者"。从人性的角度讲,自私、恣意、贪婪等劣根性是与生俱来且无  相似文献   

8.
张薇 《魅力中国》2010,(23):338-338,374
“善”一直是伦理学研究的核心范畴。究竟什么是善?其最终来源是什么?如何获得善的知识?本文以布伦塔诺和罗素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布伦塔诺通过对心理现象的划分指出自明性体验是善的知识的最终来源,且最高的实践之善是一个整体,我们的道德行为都应围绕着它。而罗素认为整个善恶观念与欲望相关联,并通过智力、幸福来培养人们具有善的欲望,从而去实现全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朱迁  袁佳 《魅力中国》2011,(17):363-363
人性本质是利己心,利已心本无善恶,善恶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善行恶行只是实现利己心的手段。人要通过对自身价值的思考与对自己行为的反唐与审视来实现人之为人的意义。尤其行政人员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由于其所处地位与职权所拥有的导向作用决定了行政人员的行为更要符合道德准则,因而其行为对广大民众的行为会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道德银行"的逐步推行和实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文明城市中的人们所具备的优秀品质。2.1万余户农户通过"道德银行"获得15.11亿元信用贷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有学者把道德定义为"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从道德的定义中可以看到两个词:"行为"和"调整"。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最早对人性给予系统论述的哲学家,其关于人性的思想散见于《孟子》诸篇之中,而《告子》篇则是专对人性的一次系统论述。在这一篇中,孟子通过与告子的辩论,首先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驳斥了性恶与性无善与不善的观点;其次就是对人的类本质作出了明确规定,从人性的角度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再次就是对人之为人的方向作出了明确说明,即人要求其所放之心,要复其本善之性。孟子人性论思想开启了中国"心性思想"的先河,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孟子建立其"人性善"学说,运用了孔子"正名主义"的逻辑方法。"人性"乃"人之所以为人者",一句话,"善"是人性,善才是"人"性。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石,建构了他的伦理学说、"自我"建构学说、政治学说。其"成人"之路径是"顺"着来的,由"四端"而发扬光大而"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性善论"解放了人的意志,逻辑上剥夺了"自我"作恶的自由;"性善论"不仅激活了"自我"的生命尊严意识,并且会建构起一种"召唤""期许"的良性回馈机制,从而为"正确"的自我的建构奠定了基石。"性善论"为"仁政"政治学提供了可能,而其乌托邦色彩永远闪现着召唤和激励的理想之光。  相似文献   

13.
袁野 《改革与开放》2013,(16):24-25
马基雅弗利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性恶论"者,然而笔者认为这个结论有待于我们基于现实的角度进行进一步考量。实际上,马基雅弗利认为人性在最终极的意义上无所谓善恶,而恰恰是人的行为的目的决定了手段的好坏;正是基于这样的伦理基础,马基雅维利才提出了相应的权力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4.
迟子建的作品一直以女性悲悯的情怀抒写着对人性善恶的宽容和谅解。但近作《门镜外的楼道》所着力的“门镜”意象抒写,折射出作者在寒凉的现实与温暖的希望苦苦挣扎中对人与人之问身份隔离和情感隔膜的严重焦虑,这也使得其有别于以往作品的诗意温情而更多了几分人性的寒凉。  相似文献   

15.
正自负是缺点,但有一种"自负"是要点赞的。这种"自负",就是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还存在着"负数",勇于给自己"减分"。原本意义上的自负,让人目中无人、忘乎所以、自以为是,而我们倡导的"自负",是勇于找出自己做人做事、履职尽责、为民服务方面的"负数""负值"。民主生活会上,一领导当众念了自己一则日记:"上午王老板打电话,说无论如何得给个面子,一起吃顿饭,  相似文献   

16.
马注的性命观是在与儒家相关思想的比较中形成的。马注认为善恶不是统一的人性。人性差异源于真主先天的命定。人性包括真性和自性,存在着理和欲的矛盾,理欲的矛盾能够通过对人的教化和自我修养可以解决,所以人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断变化的。正因为人性的不固定性.所以马注强调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热切关注人及其现实、命运与未来,是法兰西人文精神传统之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所赖以存在的"‘理性’与‘人性’假定"陷入深度危机的历史语境中,福柯发掘了现代"精神性知识"的危机根源在于它的知识-权力之本质。这种本质要求对人自身进行理性规训和科学管控,同时由此而演变成了对人之不符合理性、不符合科学的诸方面的压制、阉割和驯化,甚至演变成了疯狂的理性化运动。而从知识-生活层面观之,这种自我治理作为知识-权力的内在要求和生命政治实践,为自我修行和完善准备了理性技艺、方法、路径等条件,同时我们又须抵御和化解知识-权力所导致的理性泛滥。抵御和化解之路径在于"关怀自身"的"生存美学",也即作为"自由实践"的"自我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8.
传统伦理学一般只研究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及其规律,传统美德伦理学一般也只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美德关系及其规律。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上善若水",还是世界文明中蕴藏的森林、土地、建筑、绿色产品之美德,都在提示我们物之美德的生命力。本文对物之美德的特征、分类、来源与应用等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构建策略,期盼着物之美德的研究与应用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能指和所指,以及乔姆斯基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出发,来解析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香水》。第一,作者认为"香水"能指是味道,所指是人性,而主人公由于缺少人性的畸形心理才用一生追逐人性,即"香水"而杀害多个少女;第二,主人公特殊的香气味道是能指,绝世香水散发出的魔力则是意识形态对人群的控制力是所指,是人类必须时刻警惕的。  相似文献   

20.
崔杰 《新西部(上)》2009,(12):45-45,42
对传统人性观与建构主义人性观取向进行比较得知,传统人性观主张性善论与性恶论,或者是性善恶混论。而建构主义认为人性是社会的建构,人性是关系的存在,人性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