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完整的人性管理是"塑造人性"和"适应人性"的统一.认识人性问题,正确和全面地把握人性,以人为本的管理,将会极大地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重视研究现实问题就得研究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研究现实利益问题.社会关系的实质是人的利益关系,构建社会和谐的关键是实现利益的和谐.研究利益问题,协调利益矛盾,解决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和谐,是我们研究解决社会问题以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个性不能超越共性。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正是由于众多个性的创造,才使人类社会千姿百态发展到今天如此繁荣,使人类生活五彩斑斓。人类社会是在众多的个性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如果每个人的个性毁灭了,社会的共性也不复存在,人类社会就会窒息。我们保护人的个性,就像保护不同物种一样。但是人的个性发展要有个度,就是共性所能容忍的限度,超过这个度就会破坏共性.破坏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人离不开群体.人类的前身就是群体动物,离了群体就难以生存,人更是如此.社会越是进步,科技越是发展,人类社会的分工就越细化.人是社会众多成员中的一分子,人类要靠群体去生产劳动,去创造衣食住行,去为社会做贡献,从社会索取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也必须靠群体才能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理论命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本文在分析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区别和结合点的基础上,尝试厘清“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逻辑。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并不是同质同步的,党内和谐并不一定能促进社会和谐,党内不和谐也不代表社会无法形成和谐的局面,但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党的地位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来看,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个人的自身和谐只有在集体和社会和谐中才能实现,而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必须以个人之间的和谐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实行语言平等、民族团结的治国方针,广西境内各民族语言和谐,形成了多语多方言和谐共处的良好语言生态环境,成为广西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对广西社会和谐的作用,以期为广西的语言规划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些社会学理论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十六大以来不断深化认识并明确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社会和谐,首先党内必须要和谐,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最终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做到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教育的和谐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和谐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求的理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应大力推进教育和谐,努力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变化的新人。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大处讲,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小处说,有家庭的和谐,邻里的和谐,团体的和谐等等,除这些外部的和谐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和谐,即人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成正兴 《发展》2010,(2):55-55
社会要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和谐发展的,离开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和目标指向。人的和谐发展还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人的价值和追求组织管理的价值目标,这与儒家对社会和谐的追求相一致,也与现代管理学效率目标与价值目标并重的原则吻合。因而儒家文化可以成为企业转变管理理念、确立社会责任意识、自觉融入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宏大目标的重要而有益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在对费尔巴哈人学思想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从人的“对象化”关系入手揭示人的本质与人性问题的,但是,由于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对人的存在的“对象化”事实与“对象性关系”所指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因而决定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根本分野。  相似文献   

14.
苏宝梅 《山东经济》2005,21(5):18-21
所谓分配和谐伦理,就是将经人类加工的产品在全体国民和全人类及其后代之间进行和谐分配,并将自然产出在当代人、后人和非人之生命存在之间进行和谐分配。它包括分配的国际和谐、分配的人际和谐、分配的代际和谐、分配的物际和谐四个方面。分配和谐伦理,是和谐伦理在分配领域的体现和应用。能够充分体现和谐正义的和谐分配,是和谐经济的终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消失的地平线》塑造的“香格里拉”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种种表象,从文化哲学层面揭示其所包含的生态和谐、人态和谐以及心态和谐这一“和谐旅游”文化意境,给当下和谐旅游的构建以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和谐企业的特征与建设和谐企业的内容探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和谐的企业具有民主法治、公平协调、充满活力、稳定安全、团结有序、诚信友爱、精神文明等特征;和谐企业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岗位之间的和谐、人与制度之间的和谐、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等.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党的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内涵相当丰富.构建人的自身和谐对实现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真正的自身和谐,就要力求使人成为真善美统一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构成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相关联的,社会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以生产和分配的结合为基础,而生产和分配的结合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保障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其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因此,衡量生产和分配结合的好坏,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个标准要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更好。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要能用作制度构建的基础,这样才能够用于指导和服务于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经济学应该着重研究生产的组织方式与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着重研究分配的组织方式和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特别要研究生产的组织方式和分配的组织方式的结合对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交往,在当今理论界叙述比较多,诸如生态伦理学等,但是他们大都强调二者之间和谐交往的关系,本文主要立足于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界和谐交往的基础上,人作为自然界的主体,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公正是社会保证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是保证各阶层和谐的条件,是保证社会和谐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