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全球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信用风险的评价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选取2011.1-2011.12房地产业的ST公司和非ST公司共十家组成样本,利用GARCH(1,1)波动率模型估计股权价值波动率,并运用KMV模型计算这十家上市公司2011年违约距离及理论违约概率。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行业违约距离总体均处较高水平,而ST公司与非ST公司相比,前者具有更大的违约距离,违约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逐渐成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评价一国金融体系面对系统性风险的脆弱性,有利于监管部门提早制定应对措施.目前,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已在全球主要国家得到推广和开展,压力测试技术方法不断得到完善.然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发展时间较短,现有技术模型仍在不断改进和提高,加之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因而有必要加强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建模研究和经验总结,以促进我国更好地开展银行业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了Merton结构化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住宅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无风险利率与抵押率比住房价格波动率对预期损失有更大的影响。该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了Merton结构化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住宅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无风险利率与抵押率比住房价格波动率对预期损失有更大的影响。该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析气候变化引发的涉农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以2015~2021年我国96家农村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将标准化气候波动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评估农村金融机构所在地气候变化对涉农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金融机构所在地理区域的年均气温波动对信用风险水平有显著影响,气温变暖显著提高了涉农风险水平。气候变化对涉农信用风险的影响有阶段性影响,随着气温波动范围的变大,涉农信用风险水平的敏感性逐渐增强。进一步分类分析发现,秋季气温波动对涉农信用风险存在显著影响;气候变化对农商银行的影响更为显著,对城商银行影响不突出。鉴于此,提出健全风险评估体系、推进风险评估披露、鼓励跨区域经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非上市保险公司信用风险动态度量方法。本文对非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动态度量模型PFM进行改进,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估计非上市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和波动率,计算违约距离,作为信用风险大小的测度。以修正后的PFM模型对我国非上市保险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并构建卡方检验分析该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对我国非上市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度量有一定的评价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Merton模型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度量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指标体系,并对影响这一体系的经济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表明:(1)在住房价格波动率、贷款与住房价值比例、无风险利率和贷款期限四大因素中,无风险利率和贷款期限是影响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2)住房价格波动率、贷款与住房价值比例与信用风险呈正相关的关系,而无风险利率与信用风险呈负相关关系;(3)贷款年限对违约风险的影响比较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关系。故银行在提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收益和风险的合理分布。  相似文献   

8.
宏观经济波动与信用风险:结构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的关系大致上可归纳为两种典型情况.但实践中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者都没有走向这两种极端情形.通过将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考虑到模型中去,可以对结构模型计量影响信用风险的这种周期性因素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9.
Phillipp构建指数分布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然而缺乏实证解释是其一大缺点,同时也阻碍理论模型的发展。本文从已有的信用传染模型出发,阐述信用风险传染机制,使用时变copula模型,对指数分布下的信用传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将违约传染因素分为公共因素和特殊因素,通过构建美元指数与美国CDS的时变copula模型,我们发现公共因素在影响信用传染上具有同向性,而特殊因素使得传染效应在大小上有所区别。表现在实证结果上即在危机时期,美国多类CDS指数收益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同向变动,而在波动大小上显示出与大众越直接相关的类别的CDS波动更大,越不相关的则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家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和统计部门的数据,结合十年来我国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和全球经济形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响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水平的指标进行了选择,并且采用因子分析法做出了定量的测度。结果表明,十年来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水平有了长足的改善,其中流动性风险逐渐减少,信用风险和外汇风险不断波动。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防止突然的流动性反转、严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带来的信用风险、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工具的操作水平以合理配置外汇资产。  相似文献   

11.
刘澄  张玲 《金融纵横》2013,(10):69-75
应用KMV模型度量中国公司的信用风险时,需要根据中国特殊情况修正参数。本文综合相关文献,按照KMV模型框架步骤,研究了KMV模型在度量中国公司信用风险时需要修正的所有参数及修正方法,包括违约类似事件的界定、股权价值E和股价波动率δE的计算、违约点的设定、违约距离DD和预期违约概率EDF的函数关系等;分析表明在中国违约点设定应当提高,按理论值计算的预期违约概率通常低于真实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新能源企业的发展.然而新能源企业也受到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其中信用风险逐渐引人关注.本文通过研究阿特曼的Z值评分模型对新能源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由美国引发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像是一场信用危机。因而如何在促进经济和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处理信用风险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我国股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利用修正后的KMV模型度量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经过实证分析发现KMV模型能有效识别度量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但是在实际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的不断扩大,呈现出信用风险不断暴露的趋势.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及风险评估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陕西省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客户为研究对象,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评估模型,最终实现对个人住房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5.
建立健全买方信用评级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信用产品创新不断,信用产品整体的信用风险也不断加大和外化。所谓信用风险的加大是指以往信用产品的发行人绝大多数是资产和效益都较好的大型央企、国企,并且都由银行提供担保;而现在发行人已经扩展到中小型民营企业,且银行不再提供担保;所谓信用风险外化是指信用风险逐步从发行人(担保人)转移到投资人,2006年的“福禧事件”险些让福禧短期融资券的投资人血本无归,其后也陆续有一些短期融资券出现偿付风险,造成较大的市场波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05年开始中国汇改和股改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不断融入全球,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与股市波动显著,人民币汇率波动如何对股市波动进行传导值得探讨,基于此背景,本文纵览国内外关于汇率波动对股市波动传导性研究,做出相关文献总结性述评,以期为此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05年开始中国汇改和股改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不断融入全球,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与股市波动显著,人民币汇率波动如何对股市波动进行传导值得探讨,基于此背景,本文纵览国内外关于汇率波动对股市波动传导性研究,做出相关文献总结性述评,以期为此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西方金融界常用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包括多元统计模型、结构模型和简化模型三类,随着金融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信用风险量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用风险量化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应从方法、技术及制度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符合我国信用风险特征和规律的量化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信用风险相关理论和信用风险转移的已有研究成果,从CRT市场上信用风险本身和CRT交易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信息不对称下微观银行CRT行为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以及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和金融创新等宏观因素波动3个方面对CRT市场上信用风险传染的作用机理和生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以期为我国CRT市场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为例,在分析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传导因素与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强度模型对供应链金融中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并运用SIR传染病模型对供应链金融中的信用风险传导机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在供应链金融中考虑企业间信用风险传导时,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与信用风险传导呈正相关关系;节点平均度越大的企业成为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