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谈起庄子,人们就自然会想到他对于梦境的描写。庄子之梦突破了前人在叙述梦时所采用的"做梦——占梦——验梦"的叙事模式,而是将虚构的梦像纳入作品,借梦象释理抒情,跨越了哲学常规的逻辑说理方式。他以梦为文所开创的梦象艺术,将现实社会问题与个人内心世界巧妙的连接了起来,打通了入梦窥视心灵及社会隐秘的艺术渠道,在中国梦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本文意图在于通过对《庄子》一书"梦"的解析,浅悉梦和庄子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王充闾围绕庄子哲学思想中"逍遥游"这个主旨,进行多维度的探求,使这部传记具有《庄子》哲学思想品读的文化存在意义。该作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以"游世"说为立论,阐发"游世"思想的哲学意义,并采用可行的解读路径,揭示庄子哲学的形上之义。该作将传记、散文、理论专著成功地融为一体,展示了较强的可读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提供了一种距离读者更近的《庄子》阅读方式,也为丰富庄学的文本类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庄子》一书历来被认为是道家经典之作,庄子也是公认的先秦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其实,通过对《庄子》一书中关于孔子本人及其儒家思想的态度,不难看出,《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中思辨水平最高的一篇,本文通过以下三种不同对待事物的态度,即"有限"、"道统一"、"弃知"的态度和方法,阐明了人要做到无我、忘我的理想境界,就必须齐"物论"、齐万物、齐物我。以庄子之见,在"道"的高度上,一切事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分别,万物具有"齐一"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学文化的复兴,人们越来越注重国学中的智慧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庄子》一书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这些思想的阐释,让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更加注重汲取智慧。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先生将道家思想中言说道体或境界的独特方式"正言若反"称为"诡辞为用",即辩证的诡辞,其作用在于不将所说内容予以实体化和对象化加以固定,而是从作用上活泼泼地展现出来。这一方法首先见于牟先生所揭示的《庄子》对于《老子》之道的发展中,其次则体现在向秀、郭象对《庄子》的注解中,同时也是牟先生用以诠释向秀、郭象注庄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理想国》是柏拉图壮年时期的著名代表作,10年的漂泊游历之后带给他许多感触,使其思想不断深化和完善,完成了这部内容极为广泛,影响今后历代文论思想的十卷本《理想国》。对《理想国》中有关"理式"、艺术教育和"灵感说"的观念进行详细分析,以及亚里士多德对相关思想的发展和更新,并进一步分析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相关概念,加以比较和评析。  相似文献   

8.
《般若经》较早在中国被罗什翻译的经典。因此,其思想普遍流播,一提到般若思想学佛者就知道讲"空",且"缘起性空"、"无分别"等,都是《般若经》的主要思想。其思想也流传到《法华经》当中,该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的一部经典,此经问世比《般若经》稍微晚,所以经典上有些方面受到其的影响。《法华经》从不同的角度,都有展现了般若思想,本文也从该经当中研究"空"思想。  相似文献   

9.
郭象、成玄英从写作手法、表现方式的角度注疏"三言",紧扣庄子自己的解释之大关锁,把"寓言"解释为借助鸿蒙、云将、肩吾、连叔、海若这类"寓设人物形象"表达思想的手法,把"重言"解释为借助老、庄、孔子、惠子、公孙龙等诸子和古帝王、时之公侯等"耆艾"人物言行表达思想的手法,使人认识到"寓言"+"重言"=司马迁说的"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的"寓言"。解释"巵言"紧扣"况之于言",认为是作者直接写出自己的话来表达思想的手法。郭象、成玄英的注疏符合庄子自己的解说,符合《庄子》全书的实际。明确了他们的注疏可以发现其后的不少新论,或不新,或脚跟甚软。  相似文献   

10.
"逍遥"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所谓的逍遥,是一种远远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境地,体现了庄子面对不完美世界的一种至臻追求。这种境界的达到,需要极深的功夫,非一般而能为之、一蹴而能成就。对《逍遥游》的深入解读,是了解庄子逍遥思想内涵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逍遥游》的基本主旨就是“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实现超越和达到逍遥游境界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是做到“心”的剥离,这种剥离就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一说子沐,宋国蒙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釆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主要是通过说故事、讲寓言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见解,传承、弘扬老子的学术思想,行文完全是率意而为,或流畅、  相似文献   

13.
《和陶诗》是苏轼生前编定的最后一部诗集,是其晚年生活与思想历程的真实写照,文章着重探论"和陶诗"所反映出的苏轼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并进一步探讨苏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数学"双基"教学向"四基"教学的发展,即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为"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四基"教学目前还停留在理念建立的初步阶段,急需要向纵深发展。对于拓展的"基本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5.
逯艳  韩一红 《大众商务》2011,(12):131-132
本文写了《庄子》的寓言在艺术上的成就,通过《偻丈人承蜩》和《吕梁丈夫游水》两篇文章来谈《庄子》寓言丰富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荀子》对于"分"这个范畴的使用贯穿始终,颇具规模。其意义在于通过"分"的明确厘定来实现"分"的良好持守,进而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开掘、继承、发展荀子的"分"思想,对于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推进当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形成发展脉络,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完整的人"的思想贯穿始终。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指向"完整的人",其内涵集中体现为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能力全面发展,主体性充分发挥,全面获得其社会关系。因而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引领"天地境界"的提升,以塑造"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魅力最主要的就是在于它给人留下的隽永的久久不能磨灭的那种深刻的感动与思索。我们在阅读《庄子》寓言故事的时候,经常会产生恐惧、伤感、迷茫、愤怒的感受,这种整体的感受与《庄子》寓言的悲剧性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对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爱莲心(Robert.E.Allison)的《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一书的阅读.进而浅析本书中所探讨的庄子寓言式的哲学。本书作者认为,庄子所指的寓言是把一个事实或道理,不直接地说出来,只是间接地寄寓在另一个类同的故事里,要人透过这个故事的背景,再了解他所说的语意。所以庄子的思想载体是近乎佛教禅宗式的寓言型文本。  相似文献   

20.
先秦是一个善"辩"好"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典籍以《孟子》和《庄子》的论辩艺术成就最高。尽管同为论辩散文中的代表,但是《孟》《庄》的论辩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在论辩语言上则主要表现为《孟》文具体、《庄》文抽象;《孟》文质朴简洁、《庄》文华丽雄奇;同时,《孟》《庄》的文字在音乐性上也给读者截然不同的音乐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