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民幸福感的测量——关于北京居民幸福指数的编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所有文化中,人们都把对幸福的追求视为最重要的生活目标之一,人们在对幸福的追求中进步。本文旨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居民的主观感受编制幸福指数,以测度北京居民的幸福程度,了解居民幸福观。 相似文献
2.
孙计领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6,34(4):1-10
“新常态”下,如何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摆脱“Easterlin悖论”的发展困境,是政府面临的一大问题。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3年的微观数据,通过构建民生满意度指数,实证分析了民生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民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提高收入水平并不一定会持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但提升民生满意度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一个非常稳健的途径,民生满意度指数每提高 0.1,幸福感将提升 0.0675,大致相当于阶层认同上升一个等级、人均住房面积增加1.6倍;对于收入水平、阶层地位和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民生满意度的幸福效应更大。在影响民生满意度的微观个体因素中:公共服务充足度、均衡度、便利度、普惠度的满意状况对民生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互之间几乎不存在替代性,充足度的影响最大;收入与民生满意度呈倒U型关系;受教育程度、阶层认同和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对民生满意度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耿俣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9-10
本文意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的内涵、意义、指标体系进行简单探讨,以引起广大的学者、专家能更多地关注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国民幸福指数的建立与提升,加快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魏红征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6(3):37-41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民生问题不仅影响公众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衡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相对而言幸福指数存在内容过于宽泛,人为操纵因素,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民生指数则具有评估内容客观、更具有针对性、不易产生歧义、可操作性强和衡量标准明确等特点,积极开展民生指数评估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林添福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
居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和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受重视.既有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表明,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构建的居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很难达成统一的标准.基于综合评价法的福州市居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遵循完备性、独立性、可操作性、普遍性、针对性原则,囊括了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健康状况、环境条件、文化状况等客观指标及20项主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数据分析发现,居民的社会资本和公共服务满意度均能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且社会资本对幸福感的效应要高于公共服务满意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社会资本相同的条件下,公共服务满意度越高的居民越容易感到幸福,而且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效应会随着社会资本的提高而增强。对不同收入群体而言,社会资本对高收入群体幸福感影响更强,而公共服务满意度则是对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影响更强,而且社会资本会扩大不同收入阶层的幸福感差距。为提高居民幸福感,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居民公共服务满意度,建立健全居民社会资本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7.
江西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江西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进行测度和统计检验.结果发现,江西高校教师幸福指数具有以下特征: (1)江西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年龄和教学年限对幸福指数的影响不显著; (3)收入的增加与幸福指数之间并非呈正比例关系; (4)学历为博士的教师幸福指数最高; (5)职称对教师的幸福指数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从减少高校教师性别差异、收入差异、学历差异、职称差异等四个方面对幸福指数的影响,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8.
9.
谢珍萍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3(6):14-17
要在消费中增进幸福,就要提升消费的幸福感水平,为此个体需要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努力:一方面,个体需要改善认知,仔细衡量消费中的得失,即思考商品及服务本身和所承载的意义与消费的代价之间的对比情况;另一方面,个体需要调控情感,以知足常乐之心对待消费,调整出有利于感受到幸福的心态。同时,个体还应该与人分享消费空间,主动选择和使用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城镇居民年龄别幸福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7年问卷调查,可以分析北京市城镇居民幸福状况及其与2006年相比的发展变化,并且重点从年龄别角度分析不同人群的幸福感状况及其幸福观。数据表明,北京居民幸福程度较高,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中青年幸福,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人幸福,居民最关注身心健康,年轻人比较关注物质条件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0年与2007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使用倍差法和Ordered Probit政策分析方法,研究分税制改革在宏观方面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进行政策评价。研究发现,由于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性,整体上扭曲了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分税制背景下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程度、转移支付力度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负效应,而改善民生性支出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效应。由此,提出调整转移性支付结构、实施扁平化财政制度、贯彻彻底而全面的经济性分权、构建和完善民生性财政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尝试用"幸福指数"这一新的理论研究国内正在发展中的生态旅游,构建了详细的社区居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通过满意度信息的收集方式和样本量作为确定依据,提出了计算社区居民满意度的方法。同时选择对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生态旅游村凤雏村社区居民进行幸福指数测评,统计计算出该区居民的幸福指数,验证了引入的幸福指数这一新概念可以解决衡量社区居民获得的利益,生活是否幸福这一课题。通过分析其结果还可以为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或指导。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0年与2007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使用倍差法和OrderedProbit政策分析方法,研究分税制改革在宏观方面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进行政策评价。研究发现,由于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性,整体上扭曲了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分税制背景下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程度、转移支付力度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负效应,而改善民生性支出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效应。由此,提出调整转移性支付结构、实施扁平化财政制度、贯彻彻底而全面的经济性分权、构建和完善民生性财政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村转居是城市化的一种通常表现形式。在村转居过程中诞生的城市新居民正逐渐告别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尝试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城市发展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责任,人民生活幸福与否同样是地方政府政绩优劣的首要衡量尺度。成功的城市发展将增进人们的幸福,生活幸福又是人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是地方政府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也是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基本指南。 相似文献
15.
高品质生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充分平衡发展条件下,人们所呈现出的共享高质量物质生活和高品位精神生活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创造高品质生活是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的。基于“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度”3个维度构建高品质生活的居民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居民的抽样调查分析结果充分反映了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重庆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安全感”和“幸福感”指数较高,而“认同度”指数较低,主城都市区和收入较高的居民满意度较高;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是重庆市居民获得感(认同度)较低的最主要原因,但居民对未来的物质生活和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重庆市居民对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较高,但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较低。重庆市创造高品质生活,首先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居民的收入增长和就业稳定;其次要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和帮扶力度;最后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6.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4)
为了让市民能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需强化和维持城市的竞争力。但是,目前的后工业社会环境已不能满足市民的生活质量要求,所以要求我们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战略——亲环境、参与性、市民与城市、城市与城市有机结合、产出新的经济附加值——来实现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18.
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全覆盖的多重制约与突破策略——以W市J区116个社区为分析样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物业管理的覆盖程度,社区物业管理的质量好坏,深刻影响着居民生活的品位高低与和谐程度,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