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峡 《中国市场》2011,(6):143-144
目前低碳化已经成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从长远来看,走低碳化之路是必然趋势,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从低碳经济与商业低碳化概述入手,然后分析阐述了商业低碳化的范围及意义,最后详细论述了实现商业低碳化的途径,以期为商业企业走低碳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低碳化的方式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是江苏沿海地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适应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新要求,将区位和资源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实现后发至上、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低碳化的方式主要是以建设低碳化的现代港口群、构建低碳化的特色产业体系、建立低碳化开发滩涂资源新模式、推进低碳化的城市化建设为重点,集聚开发优势,形成开发特色,提高开发质量,减化开发风险,增强开发后劲,加快转变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3.
绿色低碳化物流是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同国际上枝术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在绿色低碳化物流的观念、政策以及技术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借签其他国家在绿色低碳化物流方面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绿色低碳化物流的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低碳化的内涵体现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低碳化。而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其实质是通过商品的购买、销售、调拨、储运等一系列活动,实现商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移动,其中购买和销售是商品流通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低碳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流通类企业管理低碳化的必要性,进而指出流通类企业管理低碳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陈波 《商》2014,(46):26-26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市政基础设施的低碳化是建设低碳城市式的重要保证,也是也是全社会实现低碳经济走可向持续发展的必有之路.本文从低碳市政基础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的重要意义,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探讨了实现低碳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泸州是四川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和我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又被称为"中国酒城"。本文在分析泸州酒类、化工、机械、能源四大支柱产业特点,以及工业经济低碳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泸州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为同类城市低碳化发展提供样板。  相似文献   

7.
基于效率改善的物流低碳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刚  李南 《价格月刊》2010,(10):46-49
低碳经济不仅是全球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物流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物流低碳化的支持。立足中国物流业的现实,从企业层面提出了基于效率改善的物流低碳化模式,并从物流系统环节、物流管理过程、物流作业要素三个方面给出了实现效率改善,进而实现物流低碳化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城市低碳化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城市低碳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个飞跃。我国要加快城市的低碳化进程,必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其中,重塑价值观是根本、调整经济结构是基础、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是关键、创新投融资机制是物质支持、加强制度创新是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当前,企业热衷于贴上低碳化运营的标签,并将其视为新的管理时尚。然而在实践层面却无法把握其本质内容,文章的分析着重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市场学的相关理论阐明企业低碳化运营的本质,并进一步说明企业低碳运营化运营的适度性,提出低碳化运营的边界,从而为企业的低碳化实践提供可供参照的理论依据,避免了低碳化仅仅成为管理时尚而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的窘境。  相似文献   

10.
物流低碳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我国物流低碳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物流低碳化发展经验、"十二五"规划和我国现已出台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文件,从制度建设、低碳意识培养、低碳技术应用和低碳物流人才培育四个角度提出了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未来物流产业低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客观地揭示物流产业低碳化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在经济基础理论和区域物流产业经济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对北京物流产业的碳排放量进行量化结果表明:北京市的物流发展相对全国的物流发展水平而言,处在较低水平;没有实现低碳化的发展模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如何实现北京物流产业低碳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我国居民高碳低效的能源消费现状已受到广泛的政策关注。尽管学术界对能源政策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家庭行为或意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以往研究较少关注到能源政策是如何实施的,并假设个体在做出行为选择时已充分了解政策信息。研究将政策感知的概念纳入能源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研究中,利用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居民政策感知对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居民政策感知对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果通过了更换被解释变量和改变样本容量的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发现,居民政策感知对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城乡和教育水平差异,其促进作用在男性、农村地区居住的居民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三类人群中尤为明显。研究强调了政策感知在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并进一步思考能源政策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不同群体。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展低碳化已是大势所趋,强制减排脚步日益临近,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新要求。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低碳化改造的重点领域。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协助下,民营企业管理层应加深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加快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民营企业低碳化不仅是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实践中,民营企业需要纵观国内外低碳形势并结合自身情况,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低碳减排路。  相似文献   

14.
李季刚  苗昱 《商业研究》2012,(4):127-130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金融在能源低碳化发展进程中的驱动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对碳排放强度下降有显著影响,成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力。金融可以通过资金扶持渠道、碳金融市场渠道、政策引导渠道和金融中介服务渠道,作用于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领域,发挥其资源配置、杠杆调节、中介服务职能,引导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通过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改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驱动能源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交通运输行业是碳排放三大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持续增长、我国政府承诺建设低碳国家、交通运输领域排放严重是当前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减排的几大背景。公路交通运输低碳化是相对于传统模式而言的一种能源消耗少、效率高的交通发展模式。公路交通运输领域实现低碳化发展,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加强对重点领域碳排放的监测,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船舶温室气体减排进程的推进,低碳能源与绿色技术逐步成为改变世界航运乃至全球船舶工业竞争格局和产业价值分配格局的重要变量。本文对当前国内外船舶低碳化技术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各种低碳化技术的优缺点,提出技术中存在的短板和改进方向,并依据现阶段科研水平展望船舶低碳化的发展趋势。多种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结合的绿色船舶将逐步取代传统能源船舶,未来新能源船舶也必将迎来高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胡恩生 《商》2014,(44):261-261
为实现绿色崛起,缓解我省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工业园区的低碳化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对南昌高新区的低碳化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提高南昌高新区低碳化水平的战略定位,认为南昌高新区应通过鼓励园区企业自主创新,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的低碳技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园区碳信息统计与披露制度,加快低碳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措施促进自身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与我国汽车产业低碳化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耀龙 《中国市场》2010,(10):40-41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问题日益严重,因而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向低碳产业转型,以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本文简述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状况,提出汽车产业低碳化的概念,并指出汽车产业低碳化发展必须由政府、汽车相关企业以及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路径,绿色旅游饭店低碳化发展适应了这一趋势。本文从山东省绿色旅游饭店业低碳化发展的过程、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服装"低碳化"是一个广泛的服装环保概念,泛指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在消耗全部服装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低的方法,其中包括选用总碳排放量低的服装,选用可循环利用材料制成的服装,及增加服装利用率减小服装消耗总量的方法等。早在多年前,低碳的口号就已在时尚界和服装界叫响。很多时装设计师在设计中越来越重视环保。低碳作为一种概念,引导着成衣设计和生产的新方向。但设计师和企业层面真正的低碳化行为并没有形成系统和循环链,直到2009年,服装低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