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略论高等教育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产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所谓教育产业化就是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教育自身发展为目的,通过建我教育内部的投入-产业机制,理顺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受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加强产、学、研各环节的相互结合,建立起教育发展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由于苏联的解体,造成远东地区高校失去了国家雄厚资金的支持,促使远东地区的高校办学产业化,向商业办学转轨。在高校教育产业化转变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成功的协调和解决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为我们的教育产业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以更新的内涵和地位,教育已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基础,它几乎与经济运行和发展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不再只是产业链条的一个先期环节,更是事关各产业链条顺利发展的基石,它不再是单方面地影响,而是全方位辐射型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创新需要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信息的传递及示范也需要教育,更不用说各种操作技术与管理创新同样需要教育。知识经济需要一个知识化的社会构架和不断学习的运行模式,这都需要通过教育得以支撑,通过教育不断更新观念,变换角度来考虑世界,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经济增长点。可见,教育好似整个知识经济的工作母机,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制约或刺激着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将此作为基础产业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4.
胡求光 《经济师》2001,(12):98-99
高校教育产业化不仅是刺激内需、发展经济的权宜之计 ,而且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文章从当前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出发 ,通过对高等教育这个特殊产业的一系列特性分析 ,构建了高等教育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高等教育产业化中存在的认识误区,提出推行教育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探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经济学家》1999,(5):99-107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是中国加入WTO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把高等教育产业化看成是一项新的课题。本文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理解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论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面向市场,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实施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本经营。  相似文献   

10.
面临世纪之交,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改革招生制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招生运行机制,应是亟待解决的业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下乡是新时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契机和必然要求。文章梳理与比较了"资本+公司+农户"等六种资本下乡模式,提出以优势产业、特色资源、小城镇建设、产业链完善等为依托,推进农村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二三产业发展,不断弥补产业结构缺陷,并从规范土地流转、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经营环境、构建新型体制、拓展融资渠道等五个方面探讨资本下乡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教育产业化的科学内涵,合理划分教育的层次,是实行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教育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为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来临、教育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是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投资的制度变迁经历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两个阶段。在诱致性制度变迁阶段,教育投资总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教育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但诱致性制度在创建和推行之初,教育投资对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市场配置资源就已经产生了路径依赖,最终导致了一些低效率的锁定状态。要走出这些锁定状态,必须建立起单一与多元相结合的教育投资研究决策主体体系、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投资决策权力机制,中央政府应设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建立起经济利益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教育投资利益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由此进入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新阶段.由于知识贫困及现实竞争劣势的制约,产业集群成为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路径.正确认识产业集群的内涵、功能,并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发展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以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际,分别从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改革,考试机制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改革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与建议,希望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及教学大纲的制定和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DEA的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关系到地区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产出能力,关系到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利用DEA方法及模型,对我国31个省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进行了相对有效性评价与比较分析,以推动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Using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whether greater enrolment rates in higher educ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s or decreases in subsequent income inequality as measured by the Gini coefficient. It finds a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wo, suggesting that countries with larger enrolment rates saw their income inequality decrease relative to other countries. These findings are robust to the inclusion of several control variables and to limiting the sample to non‐OEC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曾道荣  张谛 《财经科学》2007,(11):70-76
本文认为高等教育成本是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所耗费教育资源价值的总和,根据受益和能力原则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是制定高校学费标准的基本依据.提出了按学校地域、层次、科类专业、办学水平确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按教育者家庭所在地(县级)分城镇和农村分别计算全国各地大学生应交纳高校学费标准;国家财政高等教育拨款分为高等教育生均基本拨款和差额拨款两个部分的基本思路;将高校学生资助纳入高校学费政策体系等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profession of college professor in the US has been changing from a high-status occupation, where faculty have extensive control over their job responsibilities, to a low-status contingent job in the peripheral labor market. This change mirrors the drift toward nonstandard employment in other sectors of the economy. Contingent and part-time faculty have grown at 10 times the rate of growth for tenure-track faculty, leading to a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nature of the professoriate. We review data related to these changes as well as the conventional explanations for this transforma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current system of academic labor is best understood within the core–periphery model of nonstandard employment. We conclude with some brief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the academic labor market and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