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力发展煤炭等大宗货物的重载运输.在煤运通路上。将积极发展低动力作用的四轴大型货车.并不断扩大直达快速煤炭专列的开行范围。铁路主要运煤通路能力的全面提高.将对国家重点煤矿的正常生产、重点行业煤炭的供应.起到更为充分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 ,世界煤炭贸易量大约是 5亿t,我国虽是产煤大国 ,2 0 0 0年我国出口煤炭达到 5 884万t,仅占世界煤炭贸易量的 10 %。我国年产煤 10亿t,占全球产量的 30 %左右 ,出口量仅为产量的 5 % ,而澳大利亚每年产煤 2 2亿t,出口煤 1 7亿t,出口量占总产量的 77% ,可见 ,我国煤炭出口比例偏小。另外我国煤炭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 ,占到出口总量的 90 %以上 ,出口结构不太合理 ,难以有效应对市场风险。此外 ,由于我国煤炭企业基础设施落后 ,开采技术不高 ,达不到规模效应 ,采运过程中的损耗较大 ,管理混乱 ,效率偏低 ,再加上运输费用、出口…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电力结构发展变化趋势近20年来我国电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发电方式已从1978年前的较为单一的水电和火电结构,发展成为以火电为主、多种发电能源互补的新格局,但各种方式的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全国总水平的比重则变化不大。1978年,发电装机中水电占27-7%,火电占72-3%,发电量分别占17-4%和82-6%,到1997年,水电、火电和核电装机分别占23-5%、75-7%和0-8%,发电量分别占17%、81-6%和1-3%。根据对未来电力需求的预测,2010年和2020年全国总需电量将分别达…  相似文献   

4.
一、“西气东输”对改善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意义重大“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它的实施 ,是我国能源政策向以煤炭为主、发展多种能源方向转变的具体表现 ,在一定时期内对改善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储量占全国的 6 0 %以上 ,特别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勘探已取得重大突破 ,相继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气田 ,而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实力强 ,发展速度快 ,能源短缺 ,优质清洁天然气市场需求强劲 ,是西部天然气稳妥的消费市场。资源和市场分布的特点要求加快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步…  相似文献   

5.
1997年~1998年铁路煤炭运输形势1997年铁路货物发送量为1619亿t,与1996年的1617亿t基本持平,铁路煤炭运量为703亿t,比1996年减少1700万t,减幅为24%;晋煤外运量203亿t,略低于1996年的205亿t。1...  相似文献   

6.
我国煤炭工业“十五”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刊曾于今年第 5期、第 6期刊登了《能源工业“九五”回眸》和《我国能源工业“十五”展望》 ,引起了不同层面上的反响。现在 ,本期再次刊登国家经贸委制定的《我国煤炭工业“十五”规划》。这个规划在总结煤炭工业“九五”状况的同时 ,科学、务实地勾画了未来几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性蓝图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值得研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未来十年我国煤炭消费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全国煤炭生产消费现状“八五”期间 ,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 0 2 % ,能源生产消费也有大幅度增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 4 46 % ,年平均生产总量为 114 184万t标准煤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 5 84% ,年均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 116 5 72万t标准煤 ,年均增长量高达 6 80 7 8万t标准煤 ,而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加量仅为5 0 92 6万t标准煤 ,能源消费增长高于能源生产增长。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来看 ,煤炭占一次能源生产的比重为 74 46 % ,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 74 98%。 5年来 ,煤炭消费年均增长…  相似文献   

8.
我国铁路煤炭运输发展趋势及主要对策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李华雷莲萍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资。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的不平衡,使煤炭的运输问题变得相当突出,运量大、运距长的煤炭运输特点决定了铁路的不可替代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地方铁路煤炭运输发展趋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产业对我国工业产业及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铁路运输技术的发展,一些地方铁路煤炭运输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地方铁路发展不均衡所致,一些地方铁路煤炭运输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铁路干线不够均衡、运输效率不高、物流信息流通效率低等方面。本文从煤炭行业现状及运输方式分析,针对地方煤炭铁路运输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大力发展铁路重载运输、优化铁路运输效率、建立信息化物流服务平台和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等解决建议,并对煤炭运输长期发展趋势以及煤炭运输车辆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 2 1世纪的钟声 ,煤炭市场终于艰难地走出低谷 ,出现了购销两旺、煤价回升、煤矿库存和应收货款大幅下降的可喜局面。当前煤炭市场形势 ,是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煤炭生产总量控制、铁路运力调整、公路运输秩序整顿和国际煤炭市场转暖、煤炭出口增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也是市场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 ,西气东输、核电及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总装机容量 30 0 0万kW的水电工程等清洁能源将陆续投入使用 ,煤炭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神华集团…  相似文献   

11.
纺织工业“十五”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 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奏响了新世纪伟大进军的号角。为了投入和推进这场伟大的进军,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的纺织工业,也在回顾和总结“九五”的发展经验,实事求是地规划着“十五”,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把握时代特征,展望和憧憬风光无限的未来。 “九五”是纺织工业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也是经过最大力度调整而出现重要转机的时期。自1996年“九五”初始,纺织工业就以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巨额亏损,使行业发展笼罩着沉重的阴霾。尤其是长期依存于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2.
一、发展重载直达煤炭运输势在必行1 重载直达运输的特征和优势。重载运输指在一定的铁路技术装备条件下 ,采用大功率机车 (一台或几台 )牵引重载列车的运输方式。根据目前国际上对开行重载列车重量标准的规定 ,列车重量至少要达到 50 0 0t的水平 ,大大超过通常的普通货物列车的重量。重载运输的主要好处 ,一是能提高运输能力 ,因为运输同样的货物 ,需要的列车数量少了 ;二是能降低运输成本 ,因为列车数量的减少 ,就可以节省与列车运行有关的设备和人员 ,从而减少相应的支出。直达运输是指列车从装车地直达卸车地 ,运输过程不需要任何编解…  相似文献   

13.
14.
一、铁路煤炭运输总体形势趋于好转 ,对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作用逐渐增强二、煤炭运输总量有较大增加 ,高于全路货运总量增长速度 ,但增幅明显趋缓三、铁路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 ,煤运通道能力紧张全面缓解四、大区间煤炭调拨量减少 ,铁路煤炭运输平均运距下降五、铁路煤炭运量出现较大起伏 ,占总运量的比重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国外管道输煤技术的应用以及国内管道运输现状,管道输煤关键技术的分析研究。结合黑山煤矿的开发及下游市场需求,对黑山煤矿管道输煤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在煤矿开发及下游市场需求稳定的前提下,采用管道输煤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合理、市场需求稳定。  相似文献   

16.
煤炭运输方式的经济性问题是制定能源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为此回顾了我国五十年代以来的部分有关研究工作,对不同时期的部分研究实例从研究方法、技术方案和研究结论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研究工作在基本原理方面的一致性和技术方案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由此造成的研究结论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运营模式相关文献的回顾与论述的基础上,对中国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模式的构成和演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模式的演变,概括了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模式演变的一般规律,并就中国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模式的再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煤炭运销信息系统在大集团集中销售背景下的高效、不间断运行,提出了基于数据同步和电子单据的离线业务解决方案。通过MSF数据同步技术及可移动业务对象技术构建分布式数据同步系统,避免了传统数据同步技术的弊端,实现了脱机状态下的业务逻辑控制和系统构架的灵活扩展。给出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电子提煤单应用方案,解决了离线状态下的地销提煤业务连续运行和传统单据的防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煤炭公路运输管理中的逃税、超限、形象、效率、安全等问题,分析了煤炭公路运输综合管理平台在税务征稽、治超治限、煤炭品质保障、供求信息发布、代发代付、安全服务等方面的具体业务需求,研究采用C/S+B/S架构、综合应用计算机和通信等先进高技术手段构建煤炭公路运输综合管理平台的方法,提出煤炭公路运输综合管理平台由车辆加盟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发煤业务管理系统,语音、短信查询系统,GPS定位跟踪系统以及运费结算统计系统等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