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目的:从指标体系和分区方法两方面对具有综合分区性质的主体功能区划和土地利用分区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对未来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研究的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法,对比法等。研究结果:(1)这两类分区的指标体系构建仅从城镇化、工业化开发或土地利用等单主题或单角度出发,不足以体现统筹复合国土空间的各类要素的综合分区性质;(2)分区的定性方法无法支撑整个分区过程,常规定量方法在空间上表达不佳,“3S”技术等新方法在分区中的应用尚有进一步的挖掘空间。研究结论:应深化多模型耦合的智能化分区模型研究,加强对多主题集成综合分区以及时空演变下动态分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揭示生态空间的概念内涵与认知局限,探讨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空间管制分区优化逻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生态空间具有实体、功能、管理等多维属性,蕴含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生态空间功能的复合性、生态服务价值的人本性三重内涵;(2)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认知存在三方面的局限,即价值取向上难以统筹要素、功能与格局,操作模式上忽略社会文化功能的权衡,实施路径上未能建构分级分类体系;(3)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空间管制分区提出了底线保障、精细治理、人本服务三个层次需求;(4)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可遵循以生态功能为研判依据、生态要素为空间载体、分级分类高效管理为落脚点的理论逻辑,建构以功能权衡、要素统筹、分级分类为次序的实施路径。研究结论:深化生态空间的理论认知,厘清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核心需求,优化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才能有效地支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治理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土空间生态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区域性生态问题中国土生态修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此为重要抓手,注重对概念进行思辨和加强理论认知,并探究相关国土生态修复技术,为高效开展国土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生功能优化的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理论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必须要从立体层面建立新的空间认知。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理论给出了宏观尺度国土认知的基本范式,其与微观尺度的三生空间有着显著的区别,三生功能源于三生空间,但又高于三生空间的局限。在进行国土空间综合分区时,需要进行国土空间标准地域划分;在分区的基础上,三生功能的空间协同优化可依据“反规划”理论实施。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可以通过一个“千层饼”模型描述,综合分区就是按照区内功能相似、区间功能差异的分区原则对“千层饼”进行切分。湖南省国土空间综合分区范例表明,利用三生功能解释国土空间优化是可行的,所构建的理论模型也易于理解,划分的结果符合国土规划的综合性定位需求。  相似文献   

5.
“三区三线”为核心的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厘清"三区三线"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的逻辑关系,并提出管制分区的创新思路,推进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建设。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三区三线"以"双评价"为科学基点,是整合空间类规划分区的核心举措,是用途管制的重要抓手。(2)"三线"与"三区"的区别在于,"三线"兼具"功能区"和"管制区"的双重属性,而"三区"则侧重于"功能区",因此需要在"三区"基础上,结合"三线",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体系。(3)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首先,需要建立与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科学的"双评价"范式;其次,构建"适宜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三区"格局优化模型;最后,依据"划管结合"原则,综合考虑功能和管控的双重要求,提出功能区与管制区融合的分区思路。(4)分区管制策略重点回答"不能做什么" "可以做什么" "可以怎么做"等问题。研究结论:划定"三区三线"是为了建立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相协调的时空秩序,规范人类对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种行为。今后在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探索和...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厘清“三区三线”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的逻辑关系,并提出管制分区的创新思路,推进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建设。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三区三线”以“双评价”为科学基点,是整合空间类规划分区的核心举措,是用途管制的重要抓手。(2)“三线”与“三区”的区别在于,“三线”兼具“功能区”和“管制区”的双重属性,而“三区”则侧重于“功能区”,因此需要在“三区”基础上,结合“三线”,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体系。(3)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首先,需要建立与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科学的“双评价”范式;其次,构建“适宜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三区”格局优化模型;最后,依据“划管结合”原则,综合考虑功能和管控的双重要求,提出功能区与管制区融合的分区思路。(4)分区管制策略重点回答“不能做什么” “可以做什么” “可以怎么做”等问题。研究结论:划定“三区三线”是为了建立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相协调的时空秩序,规范人类对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种行为。今后在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可落地、易管理的空间用途管控制度。  相似文献   

7.
国土综合整治修复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也是自然资源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整治修复潜力评价和综合整治修复分区是工作关键。本研究梳理了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综合整治修复主要内容,界定了国土整治修复空间类型,提出了整治修复潜力评价和适用不同情景的综合整治修复分区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提供关键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三条控制线"划定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演绎法与地理空间模型法,融合"自上而下"的承载能力约束与"自下而上"的适宜性评估,以"数量管控—空间布局—多目标协同"的逻辑主线进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结果:(1)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需考虑尺度与区域差异;(2)以表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约束作为多目标优化的数量约束,融合开发适宜性的空间转换规则及空间约束,构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模型,能够为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提供优选方案;(3)基于"双评价"的区域多目标优化,强调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等多目标协同,将提供促进区域空间均衡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研究结论: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可有效耦合多目标,推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为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科学地划分土地利用分区,有效落实规划任务、实现规划目标。研究方法:综合归纳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构建了由产业功能区与用途管制片构成的两级分区体系,初步确定分区类型,提出公众参与式分区方法。研究结论:两级分区类型体系既能服务村域产业发展,又能与上一级土地规划相衔接,有利于实现土地组织利用、生产经营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一体化;公众参与式分区有利于提高公众认可程度,保障分区方案顺利实施,促进村内民主化、透明化、科学化土地利用管理体制构建。  相似文献   

10.
经历一年多的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调整,自然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得到建立,实现了不同门类空间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新的时代要求充分提升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和承载能力。深圳市是典型的高度城市化地区,近年来经历了从增量扩张到存量发展的转变,土地利用模式从二维平面向三维国土空间发展,形成了具有示范性的立体化利用模式。通过对土地利用模式需要转型的认知,本文指出深圳市立体化利用模式的主要构成,针对立体化交通、地下空间开发以及三维地籍技术支持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立体化利用框架体系,并详细阐述深圳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本文对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概念、方法和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以成矿规律为基本的区域分异规律,县级行政单元作为基本地域单元,以矿业经济发展、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业转型升级与绿色矿业发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等五方面为基础构建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思路。为不同区域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提供理论依据,为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土地利用分区管制具有土地用途管制和规划目标分解的双重作用,保证了综合规划长期战略与日常土地管理之间目标转换。通过对加利福尼亚州《综合规划指导》的解读,对土地利用分区管制的组织、实施、评价,及其与土地分割和规划土地用途的衔接进行了论述。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加利福尼亚州的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政策实现了综合规划宏观目标与微观管理的转换,同时保证了土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分割、规划土地用途之间的一致性。这对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宏观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日常土地管理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阐述国内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总结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历程:(1)分区依据从自然因素到社会经济因素再到生态环境因素,由单一走向综合;(2)主要从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单元两种尺度空间开展土地利用分区研究;(3)分区方法经历了由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再过渡到"3S"技术大量应用为主三个阶段;(4)存在土地利用分区理论研究有待深化,面对土地管理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法有待统一规范,土地利用分区技术手段需要更新等问题。研究结论:建议结合试点,在中国开展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完善土地利用分区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理性分析与实施保障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实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为适应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 ,从经济学、生态学、规划学、法学角度系统深入的分析了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理论基础、分区原则、目的 ,以及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实施保障与法学性质。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分散决策及其后果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产生 ,以及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法律基础 ,深入研究了土地用途分区管制与生态系统整合性特征之间的联系 ,以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 ,最后提出了县级土地用途管制分区的实施管理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对耕地非农流转进行管制区划分,总结各管制区土地利用特点和管制方向。研究方法:首先以标准粮产量指标为基础,考虑生态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影响,进行耕地非农流转适宜性评价,然后从耕地保护、土地承载、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管制压力出发构建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耕地非农流转管制分区。研究结果:长三角地区中北部多数城市耕地不适宜非农流转,特别是耕地质量较好的长江冲积平原及环太湖地区。长三角地区可划分为4个级别管制区,不同管制区应实行差别的耕地非农流转管制措施,以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研究结论:耕地非农流转适宜性区域和管制分区能为各地实行差别的耕地非农流转管制措施和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耕地多功能评价及分区管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市级尺度上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展分区保护划定,协调耕地多功能性以服务国家耕地保护战略。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三角坐标图分析。研究结果:(1)2017年全国耕地多功能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生产功能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生活功能呈“两头高、中间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特征,而生态功能沿胡焕庸线呈“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2)全国耕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特点,据此基于空间聚集性及全国农业区划提出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3)全国各市耕地多功能之间的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高值区以生态主导型和协调型为主,低值区以协调型为主,据此提出基于空间协调度的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研究结论:全国耕地多功能呈明显空间分异规律,相应分区方案可为宏观层面耕地保护的精准施策及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提出区域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以江苏省为案例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演绎法划分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保障区;以空间迭置法构建江苏省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研究结果:将江苏省划分为4个土地统筹利用大区、7个亚区。研究结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应将土地利用的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以土地统筹利用分区作为研究的空间依据,该分区是土地利用区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结合,属于区划性质,兼有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研究合理的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方法:分析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及潜力指标的内涵、关系,设计土地利用状况描述的4元组模型、单项潜力评价的指标增量模型,综合潜力评价的分析模型及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技术流程,并对基于加权距离的指标空间聚类、基于用地依赖的功能分区聚类、应用叠置法划分潜力评价单元、土地潜力分级与挖潜改造决策等关键环节进行阐述。研究结果:研究方法能保证评价过程透明和评价结果科学,在实践应用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