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SVAR的中国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2005年7月到2009年9月宏观经济数据构建SVAR模型,分别从货币供给的利率传导机制,现金余额效应,汇率传导机制以及房地产价格对货币供给的反馈机制四个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货币量的增加和汇率上升都会带来房价的大幅上涨,而利率提高所带来的房价下降程度很小,房价的上涨会引起物价和消费上涨。结论:当今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着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其中利率机制对房价影响较小;在汇率机制传导过程中,中央银行为了稳定币值和升值预期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入导致货币供应量被动增加,从而直接导致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因此提出货币政策应当关注房地产价格,既要防止形成房地产价格泡沫,又要避免温水煮青蛙。  相似文献   

2.
每种传导机制都对应一定的机构传导途径,金融结构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机构传导途径进而决定了货币传导机制。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结构决定了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应以信贷传导机制为主,它与西方的信贷传导机制有所差别,但正逐步与之趋同。管制利率决定了我国现阶段不会是利率传导机制,但利率传导的作用正在加强。进一步的实证表明,GDP与信贷余额之间,物价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信贷余额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但信贷对GDP的影响在1998年以后略有减弱。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2-2010年相关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应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当代主流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运作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深层次的长期静态分析和短期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较低.  相似文献   

4.
The research, using VAR model an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ata starting from January 1998 and expiring by June 2006, by econometric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examines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and transmission channel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s: (1) Monetary supply M2 is a good indicator for China’s monetary policy, its prediction ability to economic variables is far above other monetary variables; (2) M2 is China’s monetary intermediate target because M2 reacts systematically to the industrial added value and CPI, and M2 innovation is made b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PBC); (3) Monetary transmission channel does not exist in China basically, the main transmission channel is bank loans, credit quota is a de facto intermediate target, which regulates macroeconomy directly and induces the changes in M2, so there are two intermediate targets—credit quota and M2, which is fundamentally the same as the situation before 1998; (4) The two intermediate targets function in different fields—credit quota for real economy and M2 for the financial market, which is a realistic choice and PBC has successfully coordinated them. These conclusions are meaningful for the practices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which indicates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redit quota and take it as the core variable to regulate macroeconomy. Of course, this monetary transmission mode is only effective temporarily because there are many limitations in it.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the interest rate, which is more informative, as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which takes 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as the precondition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ingji Yanjiu 经济研究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8, (10): 37–51  相似文献   

5.
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国民经济中的各产业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构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链条和网络,覆盖着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了独特的国民经济结构。从分析产业链的形态、构成和传导机制着手,分析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研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爆发后,关于美国流动性对全球流动性,尤其是新兴国家流动性影响的研究逐渐成为焦点,而对中美两国流动性传导机制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构造超额货币比率来反映中美两国流动性状况,并采用VAR模型对中美两国流动性传导机制研究.研究显示,总体而言,美国流动性是中国流动性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但是在次贷危机期间,中美两国流动性却具有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也表明流动性的偶发性传导机制与非偶发性传导机制同时存在于中美两国之间.  相似文献   

7.
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网上交易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机制设计来解决。在我国网上交易市场机制演化的过程中,声誉、惩罚和进入壁垒机制被依次引入。本文在委托-代理问题框架下,通过建立动态情形下的重复博弈模型,探讨了以上三种机制的有效性和制度成本,从理论上解释了以上机制在现实中作用有限甚至失效的原因。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本文发现进入壁垒机制相比于声誉机制和惩罚机制,能够更有效地维持市场运行,但其制度成本也最高,从而解释了我国网上交易制度变革的内生过程。  相似文献   

8.
金玉国 《财经研究》2006,32(12):121-129
为了拓展交易费用定量研究的领域,有必要对我国体制转型时期交易费用变动的动态机制和传导路径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特征,借助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可以具体测算交易费用对经济增长变动和对体制转型程度的变动的敏感程度,进而比较二者对交易费用变动的贡献率大小。  相似文献   

9.
居民环境偏好通过舆论、市场选择、政治选择等途径传达给政府和企业,使其做出相应的改善环境行为而得以实现.但目前居民环境偏好传递的渠道障碍和机制障碍,使企业和政府不能有效的了解居民的环境偏好,从而既消解了企业积极实施保护环境行为的动力和压力,也使政府在制定相关环境政策时不能很好的考虑居民的环境偏好,使一些政策的制定缓慢或者扭曲.本文分析了居民环境偏好的一般传导机制,并为通畅该传导机制作了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出口总量日益增加的同时,我国出口结构存在的五大问题也日益凸显,直接影响我国外贸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正视问题,认真分析,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考察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东部自身,也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从东部经济增长中得到的益处大于从自身经济增长中得到的益处,这为完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全球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碳排放问题,发达国家正在考虑通过对不实施减排的国家征收碳关税。从碳关税提出的背景出发,阐述低碳经济背景下碳关税壁垒的相关特征,运用局部均衡法分析碳关税对我国整体的影响,同时也运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测算不同的碳关税对我国工业品出口影响的程度。通过分析发现碳关税的征收将对我国经济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建议我国企业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加快研究和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3.
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背景、内涵及意义、发展过程及阶段,分析了我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Blanchard and Quah发展的结构VAR技术,将影响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实际GDP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分解为供给和需求冲击。估算结果发现,沿海和内陆地区供给冲击的同步性较高但呈下降趋势,需求冲击的同步性弱于供给冲击,不过呈提高趋势,但由于区域协调而降低了其短期内的同步性。根据累积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结果,实际GDP和价格水平波动的绝大部分分别来自于供给和需求冲击,需求层面的区域协调对缩小区域差距无济于事,反而引致内陆地区的价格波动。各地区对供给和需求冲击反应的差异,使得在宏观调控和区域协调方面产生效率和区域平等、需求管理型宏观政策有效性和区域平等的两难困境。破解之道在于从影响区域反应差异的因素入手,提高内陆地区实际产出对内陆地区正向供给、需求冲击的反应强度和降低沿海需求冲击对内陆地区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能源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且也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础.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能源地缘格局,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但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收敛和实现地区财政均等化方面其效果如何,文章试图从一种新的视角加以分析与诠释。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人口跨地区流动,特别是年轻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发达的东部地区流动,改变了各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总扶养比,进而影响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西部地区总扶养比高于东部地区,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相对力度反而低于东部地区。文章最后提出将地区人口负担差异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分析体系,通过增加中央财政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收敛和提高地区财政帮扶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经济学基本的供求原理,文章指出我国现阶段区域农业制度问题根源于农民和企业的制度供给和需求的主体地位的缺失。为解决该问题,促进区域农业制度的优化,文章借鉴毛泽东的群众思想和公共选择理论,先提出经济群概念,初步分析它的实质、效应、以及基本分类;接着从经济群的视角提出了我国区域现代农业制度优化的基本框架,最后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实证分析经济群对区域现代农业制度建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使用1978~2008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指数,并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全国、三大地区及绝大多数省份农业TFP的增长主要属于技术进步型的增长;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区域间和区域内省际间的不平衡;农业技术效率的下滑制约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的增长,而农业技术效率下滑是纯技术效率损失和规模效率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变化的新趋势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杰  赵浩  郭锐 《经济地理》2022,42(1):1-11
区域发展差距是经济地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把握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和成因,是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近十年来,我国沿海与内陆区域经济差距有所减缓,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呈现有所扩大的趋势;城市群之间、欠发达区域之间等南北方同类型区域间差距全面拉大;城乡差距普遍缓和,经济发展越落后地区的城乡差距依然越大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边境省份和邻近国家之间,我方超前发展普遍加快。进而讨论了产生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的原因,针对我国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包括:近期,把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适应南北差距扩大的规律,激发南方发展的动能,使之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按照打持久战的部署,在我国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应将扶持相对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区域政策的重点;面对新挑战、适应新形势,以解决新基建嫌贫爱富为抓手,扭转区域创新能力在我国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持续扩大的格局,激发创新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开展区域性规划环评显得十分必要.文章首先梳理了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概念、特点、背景与意义以及与项目环评的关系;其次,提出了区域性规划环评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最后,指出地理学者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应该具有的知识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