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实验室使用小球藻对ES抑藻剂进行抑藻测试,主要测试该抑藻剂对藻类抑制效果,同时确定了ES抑藻剂在实验室条件下,水华刚开始爆发时和水华爆发后的最低使用浓度和使用周期。经过测试,发现该抑藻剂对水华的控制有良好的效果,并且水华发生前实施药剂抑藻,药剂投加量少,抑藻效果好。对以再生水为补水的景观河道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时ES抑藻剂使用浓度为实验室确定的使用浓度的5倍。经过测试,该抑藻剂可以有效地防治水华的暴发,保证测试河道的景观功能。同时在有外来含大量藻类的水体进入河道时,及时对含藻水体投加抑藻剂能够有效控制藻类数量,成功治理藻类水华。  相似文献   

2.
再生水景观功能保障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北小河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作为观赏性景观水体补水水源,研究了过滤系统在改善再生水景观功能中的作用,同时得出以再生水作为补水水源的景观水体爆发水华时的水质特征和优势藻种。通过试验研究得出相关的工艺参数。研究表明,采用过滤系统作为再生水景观功能的水质保障系统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再生水回用人工景观水体优势藻和水华指示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作为人工景观水体用水,考查了北京5~9月期间藻类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以二级出水作为景观用水的人工水池中,夏季暴发水华的优势藻种类以绿藻为主,主要有小球藻、十字藻、栅藻等,另外还有短时期的裸藻出现,蓝藻一直没有成为优势种属。试验水体的氮磷比为5~15,处于地表水的氮磷比为3~45,可见氮磷比并不是决定水华优势藻的主要因素。对各项指标的监测及分析表明,碳元素的水平才是影响水中优势藻种的关键。试验结果得出水体透明度与藻类生长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本试验中当透明度低于0.4m可称已发生水华,可作为水华发生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4.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要求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易出现水华,相伴而来的还有卫生学和美学问题.控制氮磷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是预防水华发生的有效措施.我国再生水回用的相关水质标准中对氮磷浓度值的规定偏高,对再生水水力停留时间的规定大于藻类生长的世代周期.对实际水体进行研究发现,这类标准中对氮磷浓度的上限要求并不能有效控制水华的发生.一些再生水回用量大的水体稀释能力差,长期使用会引起营养盐积累,因此建议制定再生水中氮磷浓度的标准时应考虑到这个因素.如果完全以再生水补充的水体,氨氮浓度宜降低到1 mg/L以下,总磷浓度宜降低到0.1 mg/L以下.  相似文献   

5.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是否会带来严重的生态风险,尚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北京市某再生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人工配制各浓度梯度的营养盐,试验研究补给再生水后景观水体水质指标的变化,重点考察氮营养盐(氨氮、硝酸盐氮)对叶绿素a和藻密度的影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a和藻密度主要受水体中氮磷比和磷酸盐浓度的影响,与单独的硝酸盐氮浓度增加并无直接的关系。当磷酸盐浓度保持在1mg/L以下,氨氮浓度在4mg/L以下,硝酸盐氮浓度在16mg/L以下,将再生水一次性补给景观水体是可行的,不会产生藻类暴发。  相似文献   

6.
生物慢滤系统对再生水中氮磷降解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生物慢滤系统中菌-藻共生的特点,对用于景观补水的再生水中氮磷进行有效的去除,可有效预防由于再生水中氮磷营养盐浓度较高而引发的景观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通过生物慢滤系统净化再生水的试验研究表明,生物慢滤系统在保持上覆水深为80cm、滤层厚度为80cm、滤速为0.1m/h的条件下,对水体中总氮、氨氮、硝酸盐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7.55%、50.16%、46.37%、66.32%和47.04%,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达95.75%;经生物慢滤系统处理后的再生水在景观储存过程中藻类的生长缓慢,叶绿素a含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氮磷含量较低且趋于稳定。经生物慢滤池处理的再生水用于景观水体的补充水源,可减少富营养化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藻类水华"成因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三峡水库"水华"监测研究的基础上,从水库运行、水文、气象、温度、富氮、富磷、生化降解速率、pH环境、缓流水态角度,深入剖析了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的特征和成因条件,指出水力学条件的改变是引发"水华"的基础,确定了水利工程运行形成的特殊水文情势,人文、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沉淀、吸附、解吸和生物降解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导致水华的爆发,同时具有发生频繁、消失快的特点.指出库水总磷含量大,以泥沙吸附颗粒态磷、游离颗粒态磷、胶粒态磷、溶解态磷等多种形态存在,各种磷组分与藻类生长在适应的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的作用影响机理下形成了复杂的协同作用,加速增强了藻类生长过程,以至爆发"水华".提出防治三峡"水华"是一项多学科攻关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9.
铜绿微囊藻初始接种量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铜绿微囊藻为供试藻种进行实验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蓝藻生长经过延滞期、对数期到稳定期直至衰退期,持续时间很长,符合野外湖库水华的特征;不同接种量对水华产生的影响不大,接种量越小暴发水华的时间相对越短.水华发生机制复杂,充分利用冬季光照强度弱、温度低以及控制碳的供给是防止水华暴发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再生水对斜生栅藻和天然混合藻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为了不抑制有益藻类生长,再生水所占比例不宜超过12%;再生水对针杆藻属和微囊藻属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对栅藻属和小球藻属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北京市某再生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人工配制各浓度梯度的营养盐,试验研究补给再生水后景观水体水质指标的变化,重点考察磷对叶绿素a和藻密度的影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a和藻密度主要受水体中氮磷比和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在磷酸盐保持在1 mg/L以下,氨氮在2 mg/L以下,硝酸盐氮在8 mg/L以下,将再生水一次性补给景观水体是完全可行的,不会产生藻类暴发;当磷酸盐浓度增加至1.5 mg/L,藻密度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NPR工艺是将A2/O和BAF工艺经改进后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更为高效的生物脱氮除磷技术.通过中试规模的试验,研究了该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时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该工艺成功地解决了好氧段硝化菌与聚磷菌对泥龄的不同需求、厌氧段反硝化释氧与聚磷菌释磷之间矛盾的难题;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6%、68.3%和82.4%,同时CODCr和SS去除率分别达到93.4%、95.8%,且运行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河道基质材料对氮磷的吸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河道构建是一种有效的河流水体修复技术,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构建生态河道,能改善其对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对比研究了砾石、砂子和沸石3种不同生态材料在不同氮磷水平下对氮磷的强化吸附性能,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能较好地描述3种材料的吸附性能,对于氮、磷的饱和吸附能力依次为沸石>砾石>砂子.开发利用吸附能力较强的砾石或是利用吸附能力更强的沸石作为生态河道基质材料,是构建生态河道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再生水回用是缓解城市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当其回用于景观水体时,由于其污染本底高,景观水体滞缓流使得被补给水体水质难以保持,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选择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再生水景观水体,研究其水化学特征时序变化.结果表明:再生水景观水体的溶解氧含量与温度负相关;pH在4~6月为7.20~7.28,7~12月升为7.48~7.69,其变幅很可能是由沉水植物生长引起的;水生植物残体分解是维持水体冬季高锰酸盐指数(Im)保持在较高水平的主要原因;地表径流是景观水体中N、P和有机质的主要污染源.研究表明,为了保持再生水景观水体水质,必须有效控制降雨径流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改性硅藻土和PAC混凝剂处理不同水质的受污染开放性水体,以达到除磷的目的。对比了两种药剂对不同水体的除磷效果,分析了两种药剂的除磷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受污染水质的水体,最佳除磷药剂也不同。对总磷中以颗粒态磷为主要成分的开放性水体,选用改性硅藻土不仅除磷效率高,且絮体沉降性能较好,最终产生的污泥量较少,出水更加清澈透明。对总磷中以正磷为主要成分的开放性水体,选用PAC等常规金属盐类混凝剂除磷效果更佳。对总磷中正磷和颗粒态磷都有一定含量的开放性水体,将两种药剂混合使用比单一使用一种药剂效果更好,两种药剂的最佳混合比例,需根据具体水质情况以实验确定。  相似文献   

16.
农田排水沟渠底泥-间隙水-上覆水氮磷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晓玲  郑晓通  李松敏  张福超 《水利学报》2017,48(12):1410-1418
研究氮磷在底泥、上覆水以及两者间交换介质-间隙水三者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对降雨和无降雨情况下氮磷在沟渠底泥、间隙水和上覆水间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底泥颗粒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前期氮磷被吸附贮存在底泥中,中后期被再次释放出来;在整个水稻生长期内,间隙水的总氮、总磷浓度约为上覆水的3.1和6.5倍,氮主要以NH_4~+-N形式存在;在降雨过程中,沟渠底泥成为氮磷释放的源,NH_4~+-N为氮的主要迁移形态,上覆水中NH_4~+-N逐渐向NO_3~--N转化,颗粒态氮磷对TN、TP流失有较大影响;沟渠底泥颗粒表面粗糙、具有一定的微孔结构,为底泥吸附氮磷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引江济太对不同水域氮磷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内外调水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现状监测资料,具体分析流经望虞河、望亭立交水利枢纽调入太湖的长江水质和太湖不同湖区的水质,研究在调水初期及其后的过程中,氮磷浓度影响水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水源中总磷、总氮浓度总体上低于贡湖、梅梁湖;长江水在流经望虞河进入太湖的过程中,太湖地区水质随着进水时间的延长而好转,水质浓度与进水流量的大小成反比;"引江济太"调水对迅速抑制太湖蓝藻暴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