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来,外资并购话题在业界逐渐升温,“国退洋进”“新洋务运动”等新词汇时常见诸报端。对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并购案市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外资并购是魔鬼,会严重阻碍本国企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也有人认为,外资并购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新鲜的东西,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  相似文献   

2.
李敏 《科学决策》2006,(5):42-43
今年“两会”期间,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要“谨慎对待垄断性跨国并购”,他认为外国企业不受约束地并购中国企业可能威胁到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全国工商联也在“两会”期间提交一份提案,指出“对待外资并购要有底线”。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也强调了国家对银行业的绝对控股地位。这些都使得外资并购问题成为新热点。  相似文献   

3.
《上海国资》2007,(5):89-92
自2006年开始,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明显加速,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斩首式”并购案例明显增多。从去年引发轩然大波的凯雷并购徐工到6家企业联合反对法国SEB并购苏泊尔,被并购者无一不是行业中的佼佼者、排头兵。因此,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心一时之间呼声甚高。但是,这种声音仍然未能占据主流,至少在企业界,许多企业仍然在延续过去的思维方式,认为被外资企业并购是好事,应该欢迎。盲目反对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固然不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但过分迷信外资并购也会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以下是我们选取1990年代以来外资并购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4.
跨国并购的发展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并购迅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和内容。跨国并购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螺旋性上升”的趋势不会终结。中国在对外开放、参加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参与跨国并购,是无可避免的选择。面对日益活跃的外资并购,必须规范并购行为,核心是设定外资并购审查制度,控制外资并购导致垄断结果,完善外资并购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5.
解析当前外资并购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中国的兼并收购市场也正发生着“质的飞跃”。文章首先分析了外资并购的最新动因,接着探讨其中呈现的新动因,最后部分是外资并购的影响分析与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6.
有人认为,只要引进了外资,就是利用了外资,殊不知,假如我们一味地依靠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来发展经济,那么必然舍本求末,给民族经济带来重创;假如我们光引进外资而不重视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以及技术创新,那么我们必然会步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轨道,把自己的市场拱手让人。  相似文献   

7.
戴宁 《理论观察》2010,(1):75-77
外资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购买国内企业的股权或资产的一种法律行为。外资并购一方面使本国经济极易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外来资本的冲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最好的安全基础。如何处理好外资并购的复杂经济影响对一个国家的立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外资并购法律体系,制定国家经济安全审查制度、外国投资法、完善我国的外资政策、重视发挥政府在外资并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号下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外资危害国家经济安全属无稽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魁 《新财经》2007,(5):33-33
对外资搞关门主义,以民族主义的外衣采取排斥政策,并不会使国家经济更安全中国企业正在出现双向并购重组现象,一是国内企业走出去并购重组其他国家的企业,另一个是国内企业被外资并购重组。对前者,许多人欢欣鼓舞,似乎越多越痛快。而对后者,更多的声音似乎认为,外资正在危害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9.
外资并购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文章从市场失灵和国家经济安全角度探讨对外资在华并购进行规制的必要性,并对外资在华并购的政府规制进行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外资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 一步加速的大趋势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收购与兼并浪潮.与此同时中国也出现了外资并购热.外资并购在推动国内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市场、制度创新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存在弊病,这就是外资并购的反垄断问题.克服和解决外资并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构建外资并购的反垄断体系.要尽快借鉴西方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自己的并购反垄断规制的法律制度,并确保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时值中国“两会”,数千代表和委员聚首京城,其中一个重要话题就是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 去年,外资收购中国企业引来很多讨论。反对者认为对经济安全问题不能小觑,必须高度重视,以免外资垄断某些行业。而市场派学者则完全否定国家经济安全的存在,认为这是似是而非的东西,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作祟。  相似文献   

12.
外资并购是FDI(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它不同于一般的FDI,并购是外国企业,一般都是跨国公司,都是具有战略意图的,对东道国的经济影响深刻。因此,非常值得研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改革中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是外资并购的主要目标。国家如何从宏观层面引导、规范、调控外资并购,企业如何从微观层面上具体应对外资的进入,从而使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产生良性影响,等等,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对策的。  相似文献   

13.
外资并购亦称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FDI)的主流趋势。并购中国本土企业不但节约成本。而且还省去了新建企业的时间.于是并购控股中国企业就成为一种外资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快速得到回报的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国内。本文探讨了外资并购国内企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程鹏 《中国经贸》2008,(24):139-140
本文在股权分置改革这个新的背景下,分别站在外资和上市公司两个角度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正负面效应加以分析。在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我国上市公司在面对外资的并购活动时,既要充分发挥外资并购的正面作用,来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要努力避免外资并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使外资和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达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外资并购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庆华  张宝华 《山东经济》2004,20(6):101-104
外资并购能够促进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转型,改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上市公司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但外资并购也容易造成某些行业的垄断,威胁民族经济安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在现阶段,我们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从建立和完善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加快培育外资并购的中介服务机构等方面积极应对外资并购活动,减少外资并购中的种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外资并购加速,威胁产业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在,我们正在经历全球第五次并购大潮,很多强势国家瞄准了中国市场。最近一段时间,接连出现了一系列外资并购中国行业排头兵和龙头企业的现象,而且并购的面越来越宽,速度越来越快。这已不仅仅是经济安全、产业安全问题,也连带到了国防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信息》2006,(15):36-36
“外资疯狂并购已对中国经济安全造成威胁”,主流经济学家达成共识。持续至今,由商务部牵头修订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将很快出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杨越丽 《中国经贸》2010,(24):67-68
纵观1990年以来我国的外资并购历程,中国的国产品牌正在日益减少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外资并购正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对于外资并购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其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外资并购的现状,对中国企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进一步提出中国国产品牌在与外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未央 《产权导刊》2007,(1):14-16
一、外资全线出击 面对外资并购浪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孰是孰非?据估计,在新一轮的并购浪潮中,我国大型骨干企业可能会在5~8年之内被外资并购,使之失去原有的品牌、知识产权和产业乃至于市场,我们的经济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笔者认为,当前外国跨国公司大规模的并购、蚕食我国大型企业,直接影响到我民族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形势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银行业外资并购影响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理论分析模型来讨论外资并购对国内银行的市场容量与份额的影响,分析外资银行并购的技术溢出效应,并就国内银行的应对策略提出了建议。文章认为外资并购可以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总体效率,但对国内其它银行的市场份额也会产生替代效应。替代效应的强弱取决于技术差距、技术溢出效应、规模报酬状况、市场需求弹性。从银行业外资并购的情况看,技术溢出效应较为有限,而且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对国内其他银行的替代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