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罗永涛 《黑河学刊》2011,(10):80-80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依靠,农村土地改革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历史发展以及非正式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土地流转背景下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铷  赵桂玲  晋颖 《特区经济》2010,(2):167-168
农村养老保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农村土地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要一环,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改革的核心,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又直接关系到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本文以农村土地改革为背景,借鉴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土地集中化互相促进的经验,设计农村土地改革背景下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3.
论法治共识在农村土地改革中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治共识的构建历程就是我国农村土地改革进程的缩影。农村土地改革无论是理论困境还是实践困境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没有确立法治共识是改革的前提逻辑的结果。无论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公民层面,都必须坚持践行法治共识。  相似文献   

4.
30多年前,安徽小岗村探索家庭联产承包制,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由此拉开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大幕,数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释放,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走上快速发展与繁荣的道路。今日中国,再一次来到农村土地改革的十字路口,如何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经营权的意愿,有待从制度设计与实践创新角度来破题。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过程:实行土地改革,把封建土地制度改变力“耕者有其田”的农民所有私营制;土地改革基础上实行以土地、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入股分红的互助合作形式的农民私有合营;经过高级农业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化实现了集体公有公营;  相似文献   

6.
王琤  王丹红 《特区经济》2012,(7):252-254
广州的小产权房发展过程和当地政府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政策上的创新表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正当性正遭遇质疑,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是农村经济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农村土地改革的趋势。我国法律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简单禁止并非良策,相反应在明确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性质的前提下,借鉴广州的一些创新举措,循序渐进地取消这些限制,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7.
一、合作利益理论分析(略) 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合作利益的实现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合作运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从土地改革结束到合作化运动结束.农村广泛开展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农村合作经济经历了由微观层的农户家庭过渡到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的土地改革,于1952年底基本完成。从土地改革结束到农业集体化高潮之前,中国农村的形势是中农化还是两极分化,即是广大农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还是广大农民逐渐失去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剥削者手中?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对农村形势做了权威性的结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  相似文献   

9.
杜在新 《湖北经济》2002,(11):36-38
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是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我县是全省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县,农村税费改革面临着许多困难,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0.
邓萌  梁晓伟 《特区经济》2010,(2):191-192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改革实践的深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适应农村发展变化了的新实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加速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李斌  王雨佳 《新财经》2008,(11):26-29
三十年前,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三十年后,农村土地改革再一次起程。2008年10月9日~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被纳入了这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开启新一轮农村改革,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期“经济学人”栏目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副研究员、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王小映,来解读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政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农村土地制度60年改革历程为起点,回顾了三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总结了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透析了当前土地制度下的农村经营管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未来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效应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卫霞 《特区经济》2009,(2):249-251
完善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核心,要发展市场经济就需要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被禁止流转从而导致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趋势,该趋势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我国农村宅基地空置、城市农民工缺乏住房、农村农民贷款困难想要发展却面对资金瓶颈等。目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隐性市场"已经出现,市场迫切需要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盘活来改变其在财富上的利用效率。本文正式鉴于此种情况,用法经济学的角度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进行分析,为目前的农村土地改革提供一个新的参考角度。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排头兵,率先发起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第三次土地改革的浪潮中,研究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探索。通过实地考察,以农户为调研对象,发现了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结构中所占比重少、农户受教育水平低、政策宣传不到位、土地规整度不完善等问题,从而提出了实行农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福利化农业补贴政策、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土地改革后农村新富农经济的经营结构与经营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的新富农,是在土地改革后农村居民占有生产资料大体均等的基础上,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最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最高的生产率,积极从事运输业、商业,是农村中最具活力的阶层。他们的出现,是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走向规模经营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起步。中国政府对新富农的政策最初是允许其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以达消除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顾虑、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之目的。但这个政策很快发生了变化,把新富农的生产看作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发展的集中体现,转而限制直至消灭新富农。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土地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巨大。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应用使得我国土地规模经营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然而由于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存在众多问题,而这无疑会给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深入研究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土地规模经营,基于土地流转问题设计针对性的策略,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为土地规模经营夯实基础已成"当务之急"。文章就此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相关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及目前存在的矛盾新中国的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国土地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三次变革。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在土改基础上,农村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初级社时,实行的是农民个人  相似文献   

18.
伴着新世纪的第一缕春风,一场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以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为核心的农村税费改革在福州大地上拉开了帷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改革农村分配关系,进一步解放和促进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革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正处于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土地流转制度的转型期。小岗村作为农村土地改革第一村,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以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能,发展村域经济,造福农民。同时,小岗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些棘手的制约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土地流转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土地的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村土地改革的一项创举。但同时也造成了土地细碎化经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了一些矛盾与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农业比较效益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