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东经济》2009,(10):25-25
随着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广东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清洁能源从无到有,已在广东能源消费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当务之急。针对当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分析了清洁能源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建立了发展清洁能源的驱动力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法,得出我国发展清洁能源主要驱动因素的贡献率。并依据定量分析结论,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视角,提出我国发展清洁能源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大多数家庭仍然使用固体燃料、传统炉灶,导致浪费大量能源。而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主要引起一些严重疾病,如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等。通过针对中国清洁能源推广使用现状分析,提出清洁能源在农村使用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以生物质炉灶为例调查并分析清洁能源在农村地区推广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加快中国农村地区清洁能源产业化创新化进程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世界能源问题正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各国纷纷将能源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在中国20多个省份中,广东是全国能源消费最高的地区之一,在能源储备、进口、结构调整、管理、立法等方面进行了各种尝试,在能源依存度方面,广东跟日本比较相似,几乎多数能源如石油、煤炭都需要依赖外部,本文希望总结日本在能源方面的对策和经验为经济大省广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金融规模门槛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清洁能源发展对总体就业规模有促进作用,对传统能源行业就业规模有负向作用,并且在不同清洁能源产量地区的就业影响存在异质性;以金融规模为门槛变量时,研究发现金融规模的提高,促使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对总体就业规模的提升作用显著提高,对传统能源行业就业规模的冲击作用有所下降;从区域角度来看,清洁能源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表现在清洁能源发展对东西部地区总体就业规模有正向作用,对中部地区则为负向作用。基于此,从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金融部门提高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因地施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在就业创造和能源结构优化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人类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考验,因此发展清洁能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各国政府竞相争夺未来清洁能源市场,从政策导向到资金支持方面都对清洁能源市场给予厚爱。文章主要依托美国皮尤慈善基金会发布的《谁将赢得世界清洁能源之赛2010》的报告来分析G-20国家清洁能源发展现状和投融资情况。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现阶段,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生产成本高、融资难、市场拉动力不足等障碍因素。为此,基于清洁能源发展相关利益主体的视角,构建了由政府扶持、利益诱导和需求拉动等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内在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黄婧 《环境经济》2012,(1):76-80
作为世界能源大国,加拿大依法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行监管,先后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能源法律体系。通过一系列能源立法,加拿大已在能源效率、能效标签、能源安全、清洁能源促进、能源应急等领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能源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现代能源法的能源安全价值已从强调能源供给安全发展到兼顾能源供给安全与能源生态安全。能源供给安全价值与能源生态安全价值冲突时,能源生态安全价值应具有优先性。实现能源生态安全价值主要依赖能源法的能源结构调整制度、能效制度与清洁能源制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现实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历史纵向分析和地区层面的横向比较,发现: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能源消耗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改进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国内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北京、上海和广东,与其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应提高优质能源消费比重,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强度;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既要考虑一般性影响因素,也要考虑本地区特殊影响因素,促进地区经济、能源和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7,(11)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能源的需求和争压态势的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能源储备、能耗效率,未来能源需求预测,环境条件制约等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积极开发和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2016年7月28日,中共福建省云霄县委在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将云霄建设成能源新城"的发展定位,指出今后云霄致力于将清洁能源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力争成为未来推动云霄经济大跨越的支柱产业。文章对清洁能源概念、国际及国内能源发展概况及政策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云霄县具备发展清洁能源的现实条件,最后对云霄发展清洁能源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资源现状及国内外形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为:节能优先,以煤为主,保障安全,多元发展。能源科技发展思路为:要坚决贯彻节能优先的方针;加强煤炭的清洁、高效开发与利用研究;加强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实施多元化科技发展战略。鉴于此,在能源科技方面的重点研究方向为:  相似文献   

13.
能源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保障能源的安全供应、实现能源清洁和高效应用,是各国不懈追求的目标。煤在我国能源中占有很高比重,但是煤在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却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增加使用清洁能源和核能,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国外能源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是必要的。理顺能源价格、完善能源市场、降低能源管理成本,激发能源企业创新活力,使企业充满竞争力是能源体系绿色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甘肃是国家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先导示范区与未来的核心支柱区。当前,甘肃清洁能源产业存在制约进一步发展的困难与问题,需要在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清洁能源创新利用示范区,以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的产业化与创新化进程。甘肃清洁能源产业的创新利用发展有四个战略方向:一是大规模建设西部到东中部地区的特高压输电网;二是全面发展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高载能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新能源交通运输工具;四是加快实施"全面电气化甘肃跨越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发展研究》2013,(1):34-41
在当前全球节能减碳的发展趋势下,台湾开始立足面向发展低碳或无碳能源,以求降低其较高的能源依存度和人均碳排放量指标。本文首先分析了台湾目前的碳排放现况以及为推动节能减碳而采取的系列管理措施和相关策略,同时,着重对台湾近年来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加以剖析,并深入探讨了台湾在太阳能光电产业、风电产业、核电产业等主要清洁能源产业领域已取得的较显著发展成效、特色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ECFA签署后两岸开展清洁能源产业合作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经贸实践》2006,(6):1-1
开发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一直为人们所梦寐以求。在当今全球石油价格持续走高、油料金贵的大背景下,寻求替代能源,更受高度关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捷足先登,率先在多个领域投巨资进行战略性研发。诸如期待从海水中开发永续的清洁高效能源,或净化煤炭以再塑煤能源的主体地位等等。  相似文献   

17.
苏明  傅志华 《环境经济》2006,(11):10-15
按照美国能源部和有关国际机构的定义,清洁能源主要包括: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内在安全核电、天然气和洁净煤技术。基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社会、环境与资源诸多方面的效益,是实施可继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必由之路,因此,制定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已经成为众多国家的普遍选择,同样也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广东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工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化进程缓慢,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对广东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进行对比分析,说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所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方圆 《广东经济》2009,(10):1-1
《珠三角地区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赋予了珠三角地区先行先试的权利,为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搭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平台,增强了广东人继续探索,不断创新的信心。目前,广东正围绕《纲要》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全面推进“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创造性地把“珠三角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分解成三个子目标,即先推进“广佛肇”、“深莞惠”、  相似文献   

20.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存在的障碍,通过分析清洁能源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构建了我国发展清洁能源的驱动力模型,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法,得出我国发展清洁能源主要驱动因素的贡献率。依据定量分析结论,提出了我国发展清洁能源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