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已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根本保障.农村社会资本是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有效措施,通过农村劳动力自我投资以及公共投资等方式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与转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特征,力求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产业发展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和与此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与转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特征,力求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产业发展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和与此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把人口流动模型进行简单地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剩余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作用进行利弊分析,得出结论即应顺应劳动力流动的客观规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托达罗模型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流动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是,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证明: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的问题;也没有看到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时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托达罗提出的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模型,只是控制了城市人口不会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人口的增长趋势,把城市中的失业问题转移到了农村,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托达罗模型自身的理论缺陷,不仅不能解决我国的农村问题,反而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应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中吸取经验教训,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降低劳动力迁移成本,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陈淑芬 《现代商业》2011,(36):171-172
目前,我国稚行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距一个科学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探讨了泉港区社会救助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邵婷 《商业时代》2007,(27):7-8
特殊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制度安排使得我国人口流动也呈现出"中国特色"。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特点包括目的地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的省份和城市以及省内的中心城市;90%的就业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建筑和社会服务业;循环式流动;高教育者更多选择家乡非农产业就业而不是外出打工;迁移网络对人口流动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付红丹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158-159
从城市化发展规律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的时候,城市化进程速度将会加快。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到1500美元时,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40%到60%。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城市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  相似文献   

9.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同时在转移方向、转移速度和转移规模上符合中国国情,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商》2015,(6)
产业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在逐渐发生,会对经济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人数庞大,构成了我国庞大劳动力资源的基础。农村劳动力往往随着产业转移而在地域上产生流动,产业转移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发展趋于饱和,中西部地区承接条件日趋成熟,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使农村劳动力就近实现就业。国家应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制度改革,同时完善农村劳动力保障体系,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婷 《中国市场》2011,(9):114-115,117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的静态面与动态面的双重反映。本文是基于当今学者们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理论渊源,以及我国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现状作了一个初步的概述,从而对笔者以后的个案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与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都曾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过贡献,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的状况,决定了单一依靠某一种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是不可行的。通过对两种模型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刘易斯人口流动理论强调依靠工业扩张来吸纳剩余劳动力,而忽视以农业本身的发展来吸纳劳动力。与刘易斯的人口流动模型相比,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更接近我国现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仅要靠工业扩张,还要依赖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推动下的城乡劳动力流动。  相似文献   

13.
《商》2015,(22)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农村社会救助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维护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制度建设,实际运行等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很多农村贫困家庭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因此,必须全面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解决现有的一些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为广大困难农民提供全面系统的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前,黑龙江人口的贫困发生率和农村人口的贫困发生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地区,这凸显出黑龙江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工作的艰巨性。黑龙江省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主要包括生活社会救助、医疗社会救助和生产社会救助,这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存在救助范围狭窄、救助内容过于侧重绝对贫困、救助形式单一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黑龙江省应重视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教育救助,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对象与救助标准的透明度,增强农村贫困人口医疗社会救助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我国农村剩余人口转移产生积极效应的前提条件,认为其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剩余人口转移是否造成农业部门的衰败从而产生一系列成本.由此分析我国农村人口转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杨骏 《商》2014,(32):58-5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显现,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加强教育社会救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策略和异地转移策略做了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同时,鼓励民工回乡创业,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只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8.
宋健  朱晓林  潘赛 《现代商业》2007,(35):214-215
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策略和异地转移策略做了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同时,鼓励民工回乡创业,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只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何问陶  傅晓初 《商业研究》2002,(12):140-14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动化的推进,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对流入国的利率、汇率和货币政策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容量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对其冲击则较大。各国政府有必要加强合作,协高有关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并验证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村居民收入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工资性收入快速赶超是引起安徽省大规模农村人口净流出的重要原因;安徽省的农村人口流动未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总收入。最后,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合理引导农村人口流动、发展新型农民群体等方面提出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