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方时政电视新闻创新,应坚持从观众“应知、想知”出发,选准报道的切入点;从适应观众心理需求入手,创新报道方式;从吸引观众的视角着眼,变换编排形式三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2.
张忠全 《理论观察》2011,(6):F0002-F0002
多年来,地市级的电视时政新闻始终占据着新闻宣传的主导地位。但时政新闻报道时有出现形式僵化、节目编排固化、节目内容趋同情况,制约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民生新闻由于贴近百姓,反映百姓民生、民意、民求、民望,受众群体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民生新闻也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缺失,如内容流俗、监督尺度把握不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娄宇怀 《理论观察》2009,(2):161-162
时政新闻是对党和国家的最新政治活动以及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重大事件的报道。简单地说,就是对党和政府机关、领导层的一些会议、活动、讲话,包括作出的决定,出台的文件、政策等的新闻报道。时政新闻承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代表了党和国家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主张和方针、政策,从普通百姓的生活到整个国际社会,无不受到影响,它往往集时效性、重要性和广泛性于一身。正是因为时政新闻的这种特质。大众传媒必须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时政新闻。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媒体种类和数量剧增的情况下,一般性报道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新闻策划是深度报道成功的关键。为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丰富的生活底蕴,不断增强驾驭新闻事件全局的能力,才能搞限新闻策划和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5.
向曦 《魅力中国》2014,(6):315-315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最为核心的内容部分,但是相对于近年来新兴起来的民生新闻,部分地方台电视时政新闻关注度不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观众对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期待,尝试让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相有机融合是创作此类作品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从新闻采编、新闻创作实践和新闻创作理念等方面积极探索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规律,提升时政新闻是的节目质量和关注度。  相似文献   

6.
王丹  辛晓光 《理论观察》2006,(3):191-191
新闻是大众传媒的灵魂和旗帜,而在新闻报道中大量的、最常见的、与受众关系密切的是会议新闻。如何提高会议报道质量,是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荧屏十分重要而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的电视新闻在提高会议报道质量上下了一定的功夫,在报道深度和质量上有一定改进。但总体来说,  相似文献   

7.
郭兰英 《发展》2013,(3):109-109
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类报纸,时政新闻总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时政新闻不仅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还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君彦 《发展》2012,(7):100-100
2002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开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电视民生新闻仿佛在一夜间异军突起。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通过各种样式民生新闻栏目的打造,找到了适宜于地方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新闻沃土。对于地方电视媒体来说,民生新闻报道以地域化、本土化的优势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地方观众群体,观众收视率表现比较好。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台一直以来,时政新闻类的报道不为大多数地方观众所接受和关注,  相似文献   

9.
赵爽 《理论观察》2011,(2):156-157
新闻呈现能力,也就是新闻表现能力,它既包括新闻内容的呈现能力,又包括新闻形态的塑造能力。一条好新闻怎样才能激起受众的收视欲望,就得在表现形式上下功夫。就好比一个厨师.做菜用的原材料已配齐了。就看厨师用什么工艺去烹饪加工,使之成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电视新闻编辑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厨师,通过对视听素材的集成和形象化展示.向观众奉献高雅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0.
徐晓辉 《理论观察》2010,(3):155-156
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于上个世纪末,成为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电视形态,以其关乎民生、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的传播理念.早已在各地方电视台落地生根、遍地开花。现已占据了各地方台电视新闻的半壁江山。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各地方台民生新闻大多经历了急速、火爆、躁动的“青春生长期”.继而显现出“生长痛”一成长之困顿。  相似文献   

11.
时政新闻在媒体的报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缺乏亲和力,导致受众不愿意看,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应通过对报道思维、报道视角、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语言几个方面来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2.
论时政新闻对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政新闻与其它类型的新闻报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它直接报道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及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活动等等,所以具有极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政策性,内容上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必然对新闻记者有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透视能力,必须有广阔的知识面和较强的业务素质,必须有强烈的新闻感知和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3.
孙玉千 《发展》2014,(11):92-92
正如何才能把时政类电视新闻做深做实,有效地提升传播力度和效果呢?根据庆阳广播电视台今年时政类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做法,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点。一、深度解读法规政策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地方电视媒体时政新闻的首要任务。提高报道水平,让党和政府的精神潜移默化、入脑入心地被观众了解和理解,深度解读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时政新闻     
《宁波通讯》2013,(14):38-41
海曙走读海曙品味宁波 7月14日上午,百名宁波市市民,参访了海曙区千年宁波,古城海曙——环月湖文化遗产点文化探胜活动。他们参观了鼓楼、督学行署、伏跗室、天宁寺塔、范宅、大方岳第、银台第、天一阁博物馆等历史文化遗产景点。通过此次海曙文化遗产参  相似文献   

15.
伴随我国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 ,新闻报道的策划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生 ,而适应电视新闻特点的电视报道策划 ,更显示其大有可为的前景。电视是教育人民 ,鼓舞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宣传工具 ,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鉴于电视覆盖面大 ,受众面广的优势和长处 ,必须强化节目的表现力 ,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为此 ,电视采编人要不断增强策划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一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 ,对于报道主题的确立、报道方式的选择、报道角度的选取、报道手段的运用、报道时机的把握等 ,无时不在进行筹划和谋划。如不承认策划的存在 ,…  相似文献   

16.
杨敬利 《魅力中国》2013,(19):295-295
时政类新闻栏目是县级电视台的立台根本,它侧重地方党政机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方面的报道。涉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大事。与地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承担着宣传大政方针、时政活动、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电视观众向来对时政类栏目的关注度很高,这也正是时政新闻的魅力所在。但是从多项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  相似文献   

17.
王冰 《理论观察》2014,(1):103-104
时政新闻在媒体的报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缺乏亲和力,导致受众不愿意看,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应通过对报道思维、报道视角、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语言几个方面来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8.
武爱民 《理论观察》2009,(2):F0002-F0002
在新闻传播中,成就报道属于新闻内容和题材范畴。一篇或一组优秀的成就报道可以引导受众回顾过去,认识现在,启迪未来,起到鼓舞人心激励奋进的作用。成就报道在新闻宣传中数量很大,分量很重。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总结和分析,研究和探讨成就报道,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很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雅兰  王雪军 《发展》2010,(7):84-84
近年来,各省、市电视台先后推出了民生新闻节目,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显示出其强大的竞争优势。怎样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尤其是如何立足本土,使民生新闻既让政府满意,又让百姓喜闻乐见,是眼下各电视台都在探讨的一个问题。对此,本人就工作中的探索和实践,提出浅显的体会和感受。  相似文献   

20.
左琳琳 《理论观察》2008,(4):180-181
一、什么是电视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一词起源于西方新闻学,其定义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我国电视界借用这一名称是指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长度,又有别于动态性报道的电视新闻类节目。相对动态性新闻而言,深度报道更偏重于开掘事物的深层含义,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与它事物的关系,力求做到反映现实、揭示过去、预测未来。这类节目往往采取“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