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最近两年。广大群众普遍反映手里的银行卡多了,持卡消费频率上升。特别是持有带银联标识的银行卡。消费方便多了。请您介绍一下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在推广银行卡联网通用方面所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青海金融》2011,(6):7-8
中国银联青海分公司在青海成立两年多来,作为中国银行卡组织在青海的分支机构,中国银联青海分公司积极发挥卡组织职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为商业银行和银行卡持卡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贴心方便的服务,并以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为依托,与各商业银行等成员机构共同改善全省银行卡受理环境,加强受理市场建设,防范银行卡风险,推动全省银行卡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本刊记者对中国银联青海分公司总经理孙勇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3.
《青海金融》2012,(4):12-14
2012年3月26日,是中国银联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中国银联自成立以来,积极发挥银行卡组织职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为商业银行和银行卡持卡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贴心方便的服务,与商业银行共同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加强受理市场建设,防范银行卡风险,推动银行卡产业实现了高速稳步发展。值此中国银联成立十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对中国银联青海分公司总经理孙勇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杜娟 《中国信用卡》2014,(11):17-21
《中国信用卡》:站在银行卡组织的角度,您认为目前我国银行卡业务风险现状如何? 舒世忠:从2002年开始,我国银行卡产业历经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期。令人欣慰的是,在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等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银行卡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风险总体可控。中国银联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国内银行卡欺诈率和信用卡欺诈损失率均持续低于全球和亚太地区的风险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联")已于今年3月登上了中国金融舞台.它的问世使国内各自为阵的银行卡网络连为一体,这样,我国金融服务的手段更为先进,应对入世后的挑战力量也加强了.但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我国银行卡的发卡量已超过了3亿张,但使用效率却不高,用卡支付仅占消费额的3.3%,银行卡的受理单位也只占全国零售网点的近2.7%……可见银行卡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日前,记者就中国银联如何发展等问题采访了该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万建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银行卡的快速发展,受理市场的建设日益引起多方关注。日前,针对银行卡受理市场的现状与发展、POS 机具的布放与管理等专业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李凌。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国内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上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李凌副总裁(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7.
中国银联成立三年来,一直致力于经营和管理"银联"品牌,推动民族银行卡产业发展.为此,银联建设运营全国跨行信息交换系统,促进受理市场建设,推动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资源共享;制定跨行交易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协调和仲裁跨行交易业务纠纷.中国银联始终本着从大局出发,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着力打造民族品牌,取得的成绩相当显著,效果非常突出.在中国银联成立3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廷焕先生.  相似文献   

8.
周明 《中国信用卡》2009,(22):18-22
2009年9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携手银联在北京推出符合PBOC2.0标准的理财金账户芯片卡和银联标准工银芯片白金卡,标志着银行卡智能化开始提速。 在全球银行卡智能化趋势日益明确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联作为国内智能卡的主要推动方之一都做了哪些工作?未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身为国内资深的银行卡技术专家,柴洪峰对国内外智能卡技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7):F0002-F0002
7月23日,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余文建行长深入中国银联内蒙古分公司调研指导工作。支付结算处、科技处和国库处主要负责人陪同调研。余文建行长听取了中国银联内蒙古分公司201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以及自治区银行卡市场发展情况、银行卡创新项目、银行卡便民助农业务、银行卡边贸  相似文献   

10.
《税收征纳》2005,(8):i0013-i0014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联)来文反映,为适应商业银行“大集中”模式,应对银行卡业务高速发展的态势,中国银联开发了新一代中国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以下简称新系统)。新系统投入使用后,中国银联提供的全国银行卡跨行信息转接服务全部在上海市完成。  相似文献   

11.
刘国祥  王蛟 《西南金融》2009,(11):37-38
银行卡产品和创新支付发展迅速,随之产生的银行卡风险也日益突出。本文归纳了银行卡风险的特征和趋势,分析了银联在银行卡风险防范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中国银联作为经营银行卡跨行信息转接业务的企业和国内唯一的银行卡组织,在银行卡风险防范服务过程中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作者提出:中国银联应健全银行卡风险防范合作机制,加快银行卡风险防范服务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新理财》2009,(2)
中国银联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成立于2002年3月,总部设于上海。目前已拥有230多家境内外成员机构。作为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处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和枢纽地位,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各银行通过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在建设和运营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的基础上,中国银联推广统一的银行卡标准规范,提供优质、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信用卡》2008,(20):47-50
自1985年我国第一张信用卡诞生以来,我国银行卡产业取得飞速发展,特别是2002年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联)成立以来,银行卡发卡量和交易量成倍增长,银行卡日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支付手段。随着银行卡产业的不断发展,银行卡POS收单市场(以下简称银行卡收单)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收单产业链不断加长,分工日益细化,  相似文献   

14.
刚刚结束的中国银联2005年工作会议提出,今年中国银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提升素质,增强实力,为全面建设我国民族银行卡品牌而努力。中国银联董事长刘廷焕出席会议并讲话。刘廷焕强调,中国银联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把握国际国内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做好品牌建设的文章,推动民族银行卡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信用卡》2009,(10):75-76
(本刊讯)近日,中国银联在长沙召开了2009年全国区域性银行业机构银行卡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探讨区域性银行业机构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策略,促进中国银联与区域性银行业机构交流与合作。人民银行、银监会、各区域性银行业机构及中国银联的相关代表和有关专家共200余人出席了本次年会。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7):2-F0002
2012年5月18日,中国银联内蒙古分公司成立五周年。 五年来,中国银联内蒙古分公司以推动自治区银行卡产业发展为己任,认真履职,开拓创新,与产业各方共同努力,实现了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9年,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北京奥运会就要开幕了,奥运相关的银行卡支付环境建设也进入了收官阶段。各商业银行在积极开展银行卡营销、拓展市场的同时,还十分关注中国银联的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这套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奥运银行卡支付服务的品质。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中国银联而言,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契机,一方面切实保障好奥运期间的大量支付需求可以体现中国银联的实力;  相似文献   

18.
新闻纵横     
1银行家全国银行卡服务咨询委员会成立6月16日,“全国银行卡服务咨询委员会成立暨首次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30余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本次会议旨在发动社会力量促进银行卡的应用、改进银行卡服务、推动民族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参加会议的代表均为热心民族银行卡产业发展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社会知名人士。会议通过了《银行卡服务咨询委员会章程》,选举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廷焕担任委员会名誉主任,选举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科技司原司长陈静担任委员会主任,选举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采购》2009,(7):22-22
2009年6月30日,由中国银联和中国金融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金融论坛——推进银行卡产业科学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央行、商务部、中国银联、各商业银行的领导和相关负责人以及银行卡产业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就产业各方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共谋中国银行卡产业未来发展之策。  相似文献   

20.
由四川省银行卡业协会、金融时报社和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联合主办的四川省银行卡市场发展环境研讨会4月27日在成都举行。会议主题为"加强银行卡市场建设,创造健康、可持续的市场发展环境"。金融时报社社长汪洋、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李铀出席会议并演讲。金融时报社、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银行卡业协会等55个会员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和实际工作者7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四川省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