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区域经济布局应根据变化进行新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是"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主基调,要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缩小城市群内外的人均收入差距;要加快发展边缘地区的中心城市,缩小省域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差距;要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应继续推进以人为本、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规划建设都市圈和新的经济带,增强大都市的带动力和经济带的集聚力。要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服务农村和集聚产业。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区域经济布局应根据变化进行新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是“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主基调,要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缩小城市群内外的人均收入差距;要加快发展边缘地区的中心城市,缩小省域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差距;要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应继续推进以人为本、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规划建设都市圈和新的经济带,增强大都市的带动力和经济带的集聚力。要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服务农村和集聚产业。  相似文献   

3.
从“十三五”规划的实践来看,各地区经济相互融通补充,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提高,但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及改革推广力度欠缺、规划实施亟待推进等问题。“十四五”时期,应该有计划、分层次、全方位地构建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产业层面、市场层面的金融多维支持路径,发挥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和国内大循环倒逼钢铁企业补短板,解决“卡脖子”等问题。本文结合钢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和《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具体要求,认为钢铁企业要看清新时代形势变化,充分学习掌握相关钢铁产业政策,顺应“互联网+”、新技术发展要求,制定契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要瞄准世界一流,深度整合国内钢铁产业资源,推动钢企兼并重组,绿色智能制造,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6.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对塑造都市圈空间形态、优化产业和人口格局、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十四五时期,应立足都市圈自身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同运输方式的适应性,聚焦都市圈差异化发展,加快相关规划编制、有序发展轨道交通、强化公路基础作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区域发展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七五"计划首次提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以来,区域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或规划)中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十一五"规划更是在总结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区域发展逐步打破四大板块的限制,呈现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与南北方矛盾并存的态势.为统筹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时期,伴随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企业、行业、区域等的分化愈发明显,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需要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2021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展望了2035年人社事业发展远景目标。提出了“十四五”人社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量化指标,部署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重大政策和改革举措,同时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明确了务实、可操作的专栏项目。《规划》中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对于在新发展阶段引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主要目标、新发展理念,结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以政策为指引,从现状出发,以发展为纲,探究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策略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全面、系统地阐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时空规定性,对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区域产业特征与发展态势的揭示和论证,发现传统区域产业发展理念和实践受到严峻挑战。"十四五"时期,应当在充分认识地区现实比较优势和地区潜在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历史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和存量资源现状以及调整要求,着眼于跨区域产业协同和产业融合来布局、实施区域高级化的产业基础和现代化的产业链,甚至再造区域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由此,应积极构建"十四五"时期区域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并针对地市一级政府,围绕区域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贵州高校要全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着力开辟社会生产、生活的铸造和检验渠道,充分借鉴港澳地区法治教育先进经验,各渠道共同努力、多措并举,整合资源,形成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共育机制和模式。  相似文献   

11.
十四五时期要充分发挥传统包容文化的优势,激励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制度与机制活力,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十四五时期全国GDP增长速度保持年均6.0%的水平。在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领域集聚创新资源,致力于创新、创造、创业,在物联网、AI、航空航天等领域形成新的突破之势,增强中国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铁腕治污,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积极实施重大国家战略,特别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破解全国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难题。继续坚持开放发展的基本国策,促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内外风险挑战,更好地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问题。因此,“十四五”时期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任务及重点领域,需要科学处理四大关系,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作用的关系,坚持创新发展与普惠公平、赋能发展的关系,注重当前效果与长远影响的关系。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增加有效供给,鼓励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创新供给,引导需求能力,加强风险防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14.
15.
过去10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优,有力地支撑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国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开放迈向新台阶。未来5年,应积极引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集中资源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最大限度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空间,着力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基础设施,继续做好有利于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的软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协调发展,应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区域特点和低碳环保的要求,分三个阶段,有步骤、分层次地将"四大板块"和"类型区"中的经济社会资源进行挖掘、整合、调整,以达到总体综合实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王晓雯 《河北企业》2023,(10):123-126
阐述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对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十三五”以来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进展及成效,阐明“十四五”时期基层水利人才的发展目标、形势及面临的问题,从提高政治素养、完善监督机制,提升意识理念、树立科学人才观,培养高技能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十四五”时期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周道静  徐姗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0):中插34-中插38
边境地区是我国双向开放、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战略性区域,但长期以来发展态势相对迟缓,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薄弱地区之一.围绕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目标,全面分析了边境地区的发展特征,对边境地区进行了类型划分,剖析了其主要发展优势和突出问题,进而提出十四五时期边境地区开展精准化空间治理的主要思路:基于乡镇或更加精细的空间尺度,紧密结合不同边境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空间规划以及治理管控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关博 《宏观经济管理》2021,(3):41-45,53
"十三五"以来,我国"全民医保"体系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制度公平性明显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受人口老龄化、民生福利冲动、"三医联动"不畅、改革联动失调等方面影响,医保制度内涵的结构性矛盾压力不断积聚,对其在"十四五"时期的稳健运行和长效保障带来不利影响。下一阶段,应以完善基本制度为主线,清晰责任边界,完善待遇确定、支付方式、战略购买等关键机制,促进"三医"系统集成,推动制度结构优化科学、战略购买更有效率,以保持制度运行的稳健。  相似文献   

20.
都市圈凭借超大、特大城市的辐射功能推动高端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以及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然而,受限于城乡要素流动不充分、数字鸿沟、公共服务衔接不畅与供需错配等多方困境,都市圈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潜力并未得到充分释放,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十四五”时期,应立足都市圈资源集聚优势,从要素流动、供需匹配与产业融合三个层面入手,构建都市圈城乡经济一体化理论框架。基于此,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应以制度供给为引领,释放城乡要素配置潜能;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形成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使城乡服务高效衔接;破除城乡数字发展壁垒,推动经济双向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