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差距经历了差距拉大—逐渐缩小—缓慢增大—逐渐缩小—维持不变的过程,逐步趋于收敛,其深层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基础、资本投入、区域要素配置、区域要素使用和制度因素的地区异质性。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不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本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开放水平,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完善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要求相适应的宏观区域政策和区域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是实现区域与城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深入剖析新型城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区、市)的新型城镇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耦合协调分析及GMM检验。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基本从初级耦合协调演变为拮抗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但经济新型城镇化影响不显著,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整体具有显著抑制作用,2012年以后具有促进作用,社会、人口和空间新型城镇化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条件好。近年来,区域城镇化快速推进,在促进增长、扩大需求、改善经济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影响中长期发展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开发与保护矛盾并存、人口城镇化压力突出、城镇发展两极分化、协同发展合力不够。接下来,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融合,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守牢发展安全底线,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区域协同机制,以重点城市群为突破,推动长江经济带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城镇化道路的总结,需要充分把握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与内在规律。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始终围绕着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整体表现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城镇化停滞发展期——解放发展生产力时代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经济体系时代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期”三大发展阶段。高质量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依然面临着人口城镇化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失衡,人口过度集聚于超大城市,大城市病与中小城市功能性萎缩,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三大差距制约、城市发展特色缺乏等诸多问题。未来应当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践,加强不同空间区域的城镇化研究,深化城镇化的成本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的城镇化政策体系,提升城市包容性,加快城镇化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群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因其区位优势独特、人力资源充足,从而成为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后首个跨区域的重点开发地区。为了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发展情况和区域差异,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综合得分最高的是武汉市,整体城镇化水平发展最好的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大型城市相较于中小城市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更占优势;各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各城市群里省中心较高、边缘地区较低的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6.
新常态下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过大不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本文利用2000—2016年民族八省区的面板数据,对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影响最大的是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水平、金融规模和政府作用都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开放度不利于民族八省区的城镇化。因此,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重视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影响,加大对民族八省区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7.
首先剖析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面临的挑战.进而全面总结怀来县城镇化现状、问题和环首都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竞争优势,并建立经济—社会—环境—科技创新城镇化系统发展评价模型.针对怀来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要素协调性评价结果,结合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的普遍要求,以实现城镇发展的极化约束力向内生驱动力的转化和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城镇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落实党中央精神的重要举措。加快边疆城市城镇化建设是协调区域发展、平衡东西部差距的重要任务。通过完善空间结构、修复城市生态、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塑造城市风貌、推进城市改造等多种方式提升城市成长空间,为城市带动周边乡镇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掀开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篇章。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目前,可持续城镇化已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持续指标体系是可持续城镇化研究的核心。建立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反映及评价某一区域在一定时间维度上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基本面貌,探寻城市发展各要素的相互制约和作用机制的规律,从总体上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有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的情况下,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高,各区域各行业人群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等方面,这些问题制约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新发展阶段,应着重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完善城市群建设,优化各类要素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通过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各地区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区域的总体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对推动中部地区县域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缩小县城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县域发展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区域经济布局应根据变化进行新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是"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主基调,要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缩小城市群内外的人均收入差距;要加快发展边缘地区的中心城市,缩小省域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差距;要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应继续推进以人为本、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规划建设都市圈和新的经济带,增强大都市的带动力和经济带的集聚力。要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服务农村和集聚产业。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区域经济布局应根据变化进行新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是“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主基调,要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缩小城市群内外的人均收入差距;要加快发展边缘地区的中心城市,缩小省域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差距;要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应继续推进以人为本、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规划建设都市圈和新的经济带,增强大都市的带动力和经济带的集聚力。要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服务农村和集聚产业。  相似文献   

14.
加快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特别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受自然资源与区位条件影响,我国内陆山地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镇化质量不高,探寻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特色城镇化道路,对构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实现特色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总结以云南、贵州两省为代表的内陆山地地区城镇化典型特征,辨析促进质量提升、坚持就业优先、引导有机集聚、实现诗意栖居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导向,探讨立足内在驱动力、适应地域差异性与匹配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内驱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模式与耦合机制,提出了以特色产业支撑高质量就业、有机集聚塑造高效能空间格局、依山就势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城镇化战略路径,走“人—产—城—环境”要素高效高质耦合的内陆山地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道路。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有所缩小,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差距却日益突出。国家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间的均等化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实质上最终体现的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国很多城市都拥有相对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完全可以使其对其他资源起带动和引领功能,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优化城镇布局,激发城镇化发  相似文献   

17.
推动我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是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而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就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关的介绍,并就如何有效地推进我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协调发展对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8-2018年长江上游地区3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及协调发展程度.结果 显示: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整体水平较低,新型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且体现出由极化逐渐转向均衡发展的趋势,而工业集聚质量在后期发展滞后,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轻度失调转向勉强协调,呈现多极化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位于高—高、低—低集聚区的城市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最为显著,呈现出以成都、昆明、攀枝花、重庆等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明显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9.
《企业经济》2019,(11):135-141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索洛余值法,本研究核算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2008年到201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指数,比较分析了其差异特征,讨论了其经济发展质量。从比较结果看,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质量整体优于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应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创新发展。长三角需要控制区域差异的扩大趋势,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较大的区域差异限制了北京对天津、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推动天津和河北重点城市的经济转型,分别将其全要素生产率尽快提升至北京的80%左右和40%以上,使北京的优势资源可以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而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急需寻找合适自身发展模式。广西巴马地区充分利用自身长寿旅游资源,走出一条旅游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但巴马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日益影响巴马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选择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是破解巴马旅游资源恶化,改善巴马县域经济质量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