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当前中美贸易战的现实,使用包含金融加速器机制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结合传统利率规则和基于外汇市场干预的汇率安排等双工具货币政策组合,研究了美国发动贸易战对中国贸易均衡、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的整体影响,进而分析了不同汇率安排下外汇储备需求规模的动态调整。研究发现,面对不利贸易条件和进口需求降低的冲击时,中国需要根据具体经济形势在金融稳定、贸易均衡及实体经济稳定等目标之间做出相应的汇率安排;对于中美贸易战中出现的人民币外源性贬值,可以适度干预汇率,以维持金融稳定;为应对中美贸易战的不利冲击,对提升商品出口退税率、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和升级产业技术水平造成的人民币汇率的内源性升值,可以通过放开汇率干预、畅通汇率传导机制方式增强经济体系调节内外均衡的能力和弹性。长期而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是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贸易与经济效应研究——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将出口退税政策变量纳入局部均衡COMPAS模型,从产业层面上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如何影响进出口行业的产出、贸易、收益等经济指标,并利用中国纺织服装品对美国出口贸易的有关数据,实证模拟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对中美两国纺织业的生产、贸易和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出口退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的价格将大约下降0.93%,而中国纺织品对美国出口量将增加2.86%左右,全行业收入大约增加1.83%;而美国纺织行业的产出减少1.9%,全行业收入减少2.2%。 相似文献
3.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美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上的新变化,应用引力模型的派生模型——边境效应引力模型对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流量和流向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介绍了边境效应引力模型基本模型的推导过程,并引入了调整模型。然后采用1987至2005年其中5年的截面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发现:中美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效应显著存在,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存在流向和区域上的差异;距离的平方并不影响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对俄贸易边境口岸物流模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俄贸易各边境口岸由于地理位置、贸易发展方向等差异,在口岸物流模式选择上有区域综合型、主导产业链(集群)型和中转枢纽多功能型。内蒙古的满洲里和黑龙江的绥芬河、同江三个发展较好的口岸物流模式即是上述三种的代表,边境口岸物流的发展应向提供综合物流服务转变,以适应现代物流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考虑贸易方向、适用于港口进出口航运贸易的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的扩展模型,基于2005~2009年中美港口数据采用六种方法对构建的扩展模型进行鲁棒性检验和非线性检验。结果发现:构建的扩展模型是一个较优的模型,进出口港口的经济总量、吞吐量和两个港口之间的经济距离是影响双边航运贸易量的关键因素;距离的计算方法会造成边境效应的高估或低估;国家的有形边境会造成无形的贸易障碍,并在进出口两个方向上对贸易的阻碍程度是不对称的,但都显著存在。 相似文献
6.
入世对中俄边境贸易的影响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入世。入世对中俄边境贸易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本文从中俄边境贸易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国际贸易中的双边贸易流量。在引力模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边境效应问题。本文试图将国外繁多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概述,以推动国内对于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一些关于企业伦理的理论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然后基于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伦理治理的动态均衡稳定性,结果表明,企业伦理治理是个复杂的过程,其演化均衡受博弈双方支付参数的影响并且和整个系统的初始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边境调节税:新的贸易壁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京都议定书》生效,承担减排义务的附件I国家开始面临竞争力损失和实现减排目标相冲突的两难困境。边境调节税被认为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其在环境问题上的应用是近年来国外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应用争议较大。最近欧盟有关方面提出要对来自非减排国家的工业化产品征收边境调节税,引起较大的反响。文章从边境调节税的概念及其相关的性质出发,分析了欧盟当前行动的动机与政策应用的前景,对于其可能造成对中欧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展望,并分析了这种做法与当前国际贸易制度和国际气候制度的兼容性,认为这种做法缺乏合法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中俄贸易对双边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绥芬河作为东北地区最大一个对俄陆路通关口岸,是中国对俄边境贸易的典型代表,对中俄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受制于各种因素,绥芬河对俄贸易发展难以适应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需要。因此,以绥芬河口岸为例,对中俄边境贸易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为中俄两国抓住机遇、拓展优势、迎接挑战、克服劣势而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制度因素与贸易的边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制度变量纳入McCallum模型,在前人基础上提出规范研究的"贸易制度假说";据此,通过我国2000-2004年进出口数据和国内贸易估算数据,进行FGLS和Tobit回归,基本验证了先前的假说。结果认为我国贸易的边界效应在样本期内出现下降的趋势,制度因素可以解释2000-2004年间我国出口边界效应下降的56.8%。 相似文献
14.
世贸组织规则框架下的贸易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行的世贸组织规则框架下,成员方的贸易保护有其存在的可能性。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应对贸易纠纷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应在规则指导下尽量避免其他咸员的各种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应深入研究规则,在世贸组织允许的框架内实施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以切实维护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基于较为成熟的贸易引力模型,构建适用于航运贸易的边境效应引力模型,采用中美2005-2009年的港口航运贸易数据比较模型,度量中国的航运贸易边境效应。结果表明,调整后的边境效应引力模型——差异截距模型是一个较优模型,中美航运贸易边境效应显著存在。 相似文献
16.
《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2013,26(3):27-48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counterfeit products has become an estimated $60 billion a year industry. The existence of markets for bogus goods has far reaching consequences in areas of public polic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lance of payments, corporate profits and taxes, and consumer welfare. Despite these issues, little scholarly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in this area. The authors propose a model to expla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counterfeits as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商业经济(哈尔滨)》2017,(8)
2013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为中俄两国的经济与贸易合作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中俄的经贸合作成为了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力。从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规模、方式及商品结构的发展状况入手,研究分析了黑龙江省对俄投资情况以及对俄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找出了对俄边境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即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方式单一;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此,黑龙江省应该调整贸易结构,提升贸易水平;完善法律法规,督促企业遵守监督监管程序;加大投资力度,深化对俄边境贸易合作投资;加快对俄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对俄经贸合作和加快对俄边境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基于变参数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各项组成部分与二氧化碳排放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呈现动态变化。其中初级产品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对广西边境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百色边境贸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广西边境贸易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边境贸易发展迅速,规模逐年增大,进出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同时,也面临着产品出口压力增加,边境贸易优惠政策弱化等诸多挑战。以广西百色边境贸易为例,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适应性的边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Jeffrey Waincymer 《The World Economy》2001,24(9):1247-1278
The Urugauy Round of Multilateral Trade Negotiation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revised set of procedures on dispute settlement. These procedures dealt with a number of significant problems that had arisen under GATT dispute settlement experience. In spite of these important reforms, there are numerous, complex and contentious questions of legal adjudication that any formal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must face. 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aims and organs of dispute settlement under the WTO. It addresses some of the key questions as to standing, interpetation, evidence and adjudicatory practices and processes. While ongoing moitoring and reform is necessary, an important thesis is that the inherent nature of legal adjudication forces uncertain determinations that can too easily give rise to unwarranted criticism of the system as a who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