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祥 《会计之友》2021,(19):86-93
僵尸企业的负外部性是文献研究的核心内容,但有关僵尸企业微观效应的研究成果较少.文章基于2012—2018年中国上市僵尸企业样本,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从预算软约束视角实证探讨了僵尸企业银行贷款和投资行为的特征.研究发现僵尸企业新增银行贷款与抵押率的关系不显著,僵尸企业资本投资与新增银行贷款显著正相关,但与投资收益率的关系不显著.实证结果表明:僵尸企业银行贷款对抵押物价值不敏感,存在预算软约束问题;僵尸企业新增银行贷款促进了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但并未带来有利的投资收益,僵尸企业并未进行高效投资.研究结论为中国僵尸企业对银行贷款和投资行为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政策启示意义在于硬化约束、提高投融资效率是治理僵尸企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浩  李锐 《财会月刊》2023,(8):19-26
本文采用2012~2019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关联诱发僵尸化风险的效应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关联对企业僵尸化风险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具体而言:银行关联通过影响信贷资源获取诱发企业僵尸化风险;但非银行金融关联以债券融资作为渠道的作用机制并未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企业同时具有政治关联和银行关联对企业僵尸化风险具有正向交互影响,但政治关联与非银行金融关联的交互影响不确定。因此,为防范企业僵尸化风险,应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完善金融体制,并进一步打破预算软约束和债务刚性兑付预期,以缓解企业政治关联对金融资源配置的负面干预。  相似文献   

3.
鲁桂华 《英才》2006,(9):26-26
产权不清晰和预算软约束、企业与银行的非盈利国标或政府对其盈利行为的干预、国企与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对银行体系风险的影响更值得我们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僵尸企业作为现代经济中的一个顽疾,浪费了社会资源,加剧了产能过剩,阻碍了产业发展,恶化了信用环境,诱发了系统性风险,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三期叠加效应导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大量僵尸企业,严重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僵尸企业的处置迫在眉睫。文章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僵尸企业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初步梳理,从僵尸企业的定义、认定标准、成因、对策及经验等方面加以展开,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简要评述,以期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和解决僵尸企业问题提供完整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几年来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步伐不断加快,在2016年的改革中国有企业清除僵尸企业4977户,涉及资产高达四千多亿元。僵尸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重化工业,主要是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及政府的强制干预造成的。僵尸企业对经济发展危害巨大,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风险,所以对僵尸企业进行妥善处理也是我国实现市场经济法治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快国企改革、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要改变僵尸企业的现状,首先要减少政府干预;其次多渠道化解僵尸企业的困境,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最后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避免由于僵尸企业的退出带来的一系列就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6.
目前金融经济领域从预算软约束视角对私营企业的发展探讨并不多,更多研究者把目光放在了政府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方面做分析研究,本文在简要探析了政府对私营企业预算软约束的表现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私营企业软约束刚性化、硬性化的措施,希望能抛砖引玉,从预算软约束层面探讨私营企业良性发展这一论题提供更多更好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刘悦 《河北企业》2022,(1):39-41
目前全国工业部门中僵尸企业占比达7.51%。僵尸企业往往发生于国有企业,表现为落后产能的过剩,已经失去自我发展和修复能力,长期依靠政府干预和银行信贷支持维持"僵而不死"的局面。另外,政府过度干预严重违背市场规律,造成市场失灵,产业无法进行优胜劣汰,同时资源的错配以及行业进入退出障碍对正常运行企业产生排挤效应,拖慢经济发展进度。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运用市场机制处置僵尸企业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软预算约束的理论框架,分析了银行领域的软预算约束形成原理和表现,并进一步具体讨论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相关政策中的软预算约束含义。然后建议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注重法治建设和所有权结构改革,才能妥善解决软预算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预算软约束问题普遍存在。财政分权在通过地区竞争逐步缓解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问题的同时,却使政府预算软约束愈演愈烈。解决的办法在于规范财政分权。  相似文献   

10.
僵尸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国内大循环的梗阻,也是产能过剩的根源,如果处置不好,将对构建供给需求动态适配的新发展格局产生不利影响。有别于既有基于政府强制破产清算以及市场化改革推动僵尸企业处置的研究,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切入,探讨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僵尸企业处置的影响作用以及中间机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城市面板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以城市平均坡度作为城市产业集聚的工具变量,系统探讨城市产业集聚对僵尸企业的形成、复活以及退出的影响作用以及中间机制。结果发现,城市产业集聚显著降低城市僵尸企业数量与资产占比,对僵尸企业处置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的僵尸企业处置作用表现出显著的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年龄异质性,对非国有僵尸企业、规模较大僵尸企业以及年老僵尸企业的处置效果更明显;机制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是通过预防新僵尸企业形成、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以及退出市场三条渠道实现的。此外,产业集聚通过金融外部性作用显著降低城市金融资源错配,这一机制在以上三条渠道中均显著;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外部性发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并且通过这一机制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产业集聚通过补贴效应的发挥不利于僵尸企业的退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完善集聚区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减少集聚区政府补贴,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市场化手段淘汰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