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转型变革已成为家族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在理论界,国内外诸多学者就家族企业中的战略变革现状及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家族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代际差异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变革与转型.二代继承者权威性不足、创业代与守业代之间差异较大、互联网等社会变革使得代际差异增大等因素导致企业战略中...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生代员工逐步进入职场,工作场所代际差异现象增加了组织管理的复杂性,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是其中的核心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对组织管理产生的影响,包括:产生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的代际差异,在组织中产生误解和冲突,影响组织氛围,对管理思想、领导方式、激励方式、员工配置问题提出挑战;然后分析了其影响机制,最后构建了影响机制模型。该模型不但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发展,还能为组织进行多代员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峡库区350个移民的调研数据,对三峡库区移民就业状况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生计资本对两代移民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代际差异,对于老一代移民而言,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对他们就业质量的影响高于新生代移民,对于新生代移民而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高于老一代移民。第二,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可知生计风险管理水平在生计资本与两代移民就业质量之间产生中介作用;制度环境在生计资本与两代移民就业质量之间产生正向调节作用。最后针对两代移民就业质量的代际差异性,提出了提高不同个体特征移民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三亚市的五星级酒店为例,结合代际差异理论和职业认同理论,将酒店员工划分为4个代际:婴儿潮、X世代、Y世代和Z世代,将职业认同分为职业实践、职业肯定、对承诺的认同和对承诺的再思考四个维度,研究不同代群酒店员工的职业认同,并利用SPSS2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不同代群酒店员工的职业认同存在显著代际差异,婴儿潮、X世代在职业认同上要明显高于Y世代、Z世代,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他组内经过比较之后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依据2008年进行的农村劳动力问卷调查以及2009年进行的全国流动人口抽样问卷调查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农民工的非农就业行为、空间选择及留城意愿的代际差异。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从事较为稳定且轻体力劳动,在就业圈层选择上,外出就业的农民工都更倾向于在较远圈层工作,就业圈层发生变化的农民工以回流为主。农民工留城意愿分析表明:第一代农民工更愿意选择回到农村养老,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在城市中生活;从居留城市选择类型来看,第一代农民工偏好于居住在中等城市,第二代农民工更喜欢居住在大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较低。基于农民工需求的代际差异分析,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来推进农民工向中小城镇流动,以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7.
文章利用2003年和2008年两轮城镇住户收入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从工资收入决定和留城意愿两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实证检验与时点间的比较。回归结果表明,两代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决定与留城意愿两个层面并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农民工整体仍倚重职业流动来提升其收入水平。具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2008年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但其教育回报率并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也没有随时间而"水涨船高";两代农民工均倚重职业流动来提高其收入水平,在2008年表现得更为突出;两代农民工在两个调查年度均表现出很高的留城意愿;影响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时点差异而非代际差异;迁移型职业流动不利于2008年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提高;除城市可提供的收入水平外,养老、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民工整体是否留在城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学家曼海姆是最早关注代际问题的学者,他指出"代"不是一个"具体的团队",而是一种"社会位置",这一位置使同一代人分享特定重大历史事件或生活经历,形成特有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由于各代群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其在心理需求、工作方法、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新生代"员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且已经进入职场的一代,即已经步入职场的"80后""90后"。这  相似文献   

9.
满足信息利用者的决策需求是会计报告的目标,不同决策者对信息的要求是不一致的。不同信息指标的生成基础和过程不同,从而导致不同信息对决策影响的差异。会计利润和现金流量分别是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提供给信息利用者的两类重要信息指标。本文探讨二者对决策的影响及差...  相似文献   

10.
11.
贺兰 《中国企业家》2010,(24):14-15
文化媒体炮制了“70年代”的概念,其实是伪命题,如果将公元换成其它的纪年方法,每个人就不知生于哪一代。但和真实的人生与历史对应,兼顾整数,还是可以得到有意义的断代。  相似文献   

12.
针对1960年以前出生的50岁以上、居住在城市的消费者,研究了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和月收入水平的年长消费者在高科技产品购买意愿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决策风格对于高科技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年轻一代对于年长消费者的影响,即反向代际影响对于研究人群的决策风格与高科技产品购买意愿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和月收入水平的年长消费者在面对高科技产品时的购买意愿不同。同时,消费者的购物决策风格也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于高科技产品的购买意愿。此外,反向代际影响对于决策风格和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最后,本文还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Auerbach(1991)提出的代际核算体系来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的代际平衡状况和可持续性,并比较了不同的改革方案对财政支出和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如果政府不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进行补贴或只对老体系的退休人员进行补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存在严重的代际不平衡,将极大损害其可持续性,并且推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步伐不利于减轻未来代的负担;如果政府增大补贴力度,从2009年到2050年每年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补贴2750亿元,才可能实现代际平衡.  相似文献   

14.
以2008—2018年沪深上市家族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模式和家族化方式对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与职业经理人传承模式相比,子承父业传承模式家族企业的投资规模下降幅度较大,但主要降低的是资本支出,R&D支出在长期投资中的占比下降幅度较小;并且与间接创办型家族企业相比,直接创办型家族企业有利于促进子承父业家族企业长期投资规模的下降,但是却抑制了该类家族企业R&D投入占比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一、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法的概述制造费用差异是指制造费用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从目前的教科书和学术论文来看 ,对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分析方法 ,持三种提法 :第一种提法 :制造费用的预算和决算都按制造费用项目进行 ,即不划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 ,而将制造费用差异分解为耗费差异和效率差异。耗费差异是因为实际的费用分配率与预计的费用分配率存在的差异而形成 ,效率差异是因为生产产品实耗工时与预计工时存在差异而形成。计算公式如下 :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费用分配率 -预算费用分配率)×实际工时…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着对家族企业概念上的认识误区,把家族企业制度等同于落后的企业制度,对所有的家族企业一视同仁,面对代际传承问题没有加以区别对待。本文从生命周期理论着手,分析了企业生命周期与总裁管理生命周期的相互作用,针对企业生命周期与总裁管理生命周期的不同组合,面时代际传承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理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影响新生代员工和传统代员工组织承诺的关键性因素,并通过优势分析确定其相对权重.结果表明:(1)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企业员工具有较高的无边界心智模式和适度的组织流动性偏好,新生代员工的无边界心智模式显著高于传统代员工,但组织流动性偏好在不同代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组织流动性偏好显著地负向预测组织承诺,无边界心智模式对组织承诺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组织发展性支持和感知的职业机会显著地正向预测组织承诺.(3)组织承诺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存在代际差异,组织中的职业机会是影响新生代员工组织承诺的最重要因素,组织的发展性支持是影响传统代员工组织承诺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采用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了会计实务中永久性差异的存在.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所得税准则,笔者结合实例对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做了比较分析,并进行了总结.以期更好地实施所得税准则.  相似文献   

19.
行为金融视角下金融机构管理者非理性决策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金融的研究表明,公司管理者的认知非理性与决策情绪驱动,会造成公司的成本支出或价值损失,成为公司价值实现的障碍。在金融全球化、一体化以及决策自主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者决策行为理性与否,已成为我国金融企业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对金融机构管理者决策行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对皖北近1500名农民城镇化意愿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从代际比较视角初步分析了皖北农民城镇化意愿、决策机制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皖北农民城镇化意愿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和分层特征,与第一代农民相比,第二代农民更愿意进城定居,相对中心城区和省会合肥而言,镇区和县城由于具有生活成本相对低、距离家乡近等优势,对皖北农民更有吸引力;2在城镇化决策机制上,希望子女(孙)受到优质教育是皖北农民进城的首要动因,表明优质公共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配置对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导向作用;3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对皖北农民城镇化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一般而言,年龄越小、文化水平越高以及在小城镇和县城务工者未来更愿意进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