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作为"新小说"的先驱--娜塔丽·萨洛特不仅是"新小说"作家、剧作家,还是"新小说"理论家,为"新小说"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萨洛特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研究现状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萨洛特的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位法国20世纪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2.
王统照是"五四"时期"问题小说"作家中颇有个性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往往大量使用象征手法,具有浓郁的古典审美气息.他在《沉船》 中运用了虚实互见的表现手法,构建了三大悲剧性意象:中心意象沉船、 人物意象老主人、 景物意象深秋环境.这三个悲剧意象不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内涵,而且又丰富了小说主题的外延,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具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小说《活着》因其"死亡寓言"般的魔力而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又因著名导演张艺谋把它搬上银幕取得了很大成功而愈发声名远播.但电影与小说相比,由于电影中叙述方式的转换、有庆之死的改变、死亡人数的减少和皮影戏的加入,使得其审美意蕴大打折扣,不如原作那么具有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新颁布的基础音乐教学大纲,确立了新世纪新的音乐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因此,我们也称当代的音乐教育为"音乐审美教育".新课标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充分认识"审美教育"这一核心是音乐教育的关键所在.下面结合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就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谈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闫大培 《魅力中国》2010,(8X):225-225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主人公杰伊·盖茨比的爱情悲剧,本文围绕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从读者反应批评"期待视野"、"不确定性"及"意义空白"的理论角度,分析了小说展示给读者的审美价值及读者在作品意义的填补、建构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故事的语言、人物形象、每个故事的起因对比分析了小说<西游记>与电视剧<西游记>主题的异同.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即"游戏",小说<西游记>除了是一部"游戏"之作外,同时又夹杂着作者所经历过的现实人生,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揭露与批判.而产生主题异同的根本原因就是时代因素、文学形式的自身特征、思维方式与审美倾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阿Q正传》和《巴黎圣母院》为例,从"诙谐"的定义、产生原因、作用及价值四个角度,对小说中的"诙谐"手法进行论述。认为小说中的"诙谐"使得迎合人们的主观审美情感愉悦,即情节安排中的顺境发展,符合人们尚乐的主观愿望;使小说中艺术塑造与现实生活舞台和读者心理的一致性。唯有此,才能明白小说创作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檀香刑>作为一部复杂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以赵甲行刑为故事主体,在"看"与"被看"的叙事结构中,揭露中国国民劣根性,探究民族悲剧宿命的循环,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下,打造民族语言,使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写作有了开放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周国飞 《魅力中国》2010,(11):106-106
作家莫言试着运用西方独特的叙述视角、叙述空间构造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另辟新径,但也存在着审美层次的极端化、偏执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花园意象是一个不断充实并不断更新的审美范畴,作为抒情写意、演绎爱情的发源地,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方",而是一个文化蕴涵日益丰厚的结构性的意象,在小说戏曲中广泛运用,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独特的意象景观。  相似文献   

11.
历来人们喜爱小说是因为读者从小说的故事中看到自己身边的一切,朴素的现实主义原则也由此确立,即"现实的描绘(再现)同现实本身完全相似."①巴尔扎克将这样的小说推到极至他的<人间喜剧>就被认为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再现,这样的作家还有托尔斯泰,列宁说他的小说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因读者的思维定势,在阅读时只将朴素的现实主义定于一尊,必然会忽视或排斥小说中的技巧创造,将它们视为"野狐禅",小说中的创造新技巧也就被否定了.  相似文献   

12.
何祥 《魅力中国》2009,(36):187-187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中国园林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新内涵,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顾秀丽 《新西部(上)》2009,(7):133-133,131
王晓鹰的导演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采用"假定性"舞台上的叙述方式,但又超越了"假定性"舞台的时空结构.在对新的舞台叙述方法探索、创造出诗化的演出时空的同时,也在审美的层面上对"诗化情感和人生哲理"进行直接、深刻、强烈的表达,使戏剧的整体表现达到一种诗化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被学界以经典命名.金庸小说的成功之处很多,其中有三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在继承中创新;二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创作的根本;三是对文化的展示与传播.这对出现于新世纪之初的"大陆新武侠"而言,具有莫大的启示意义."大陆新武侠"若要取得比目前更大的成就,并担当起使武侠小说在当代乃至未来社会继续发展、繁荣的重任,需要向金庸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多加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影会  姜波 《理论观察》2014,(4):122-123
近年来,穿越小说当之无愧的成为了网络上最流行的小说题材之一。穿越小说在新世纪文学里异军突起、方兴未艾,大众对小说文本的喜爱趋之若鹜,创造者们敏锐的抓住了读者群体的时代性社会需求。随之而来,一种颠覆传统精英模式写作的全新创作模式——"非经典"写作应运而生,"言志"、"载道"不再是穿越小说的主导思想,而是力求一种轻松的、游戏性质的、文本交互式的文学创作方式,展现出人文关照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杨超  张萍 《理论观察》2012,(1):167-168
微型小说短小精悍,在其创作中空白技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空白艺术在微型小说中的审美意义及其如何运用的阐释,力图找到空白艺术更为广阔的适用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悬崖上》自发表后争议不断,在其不断被重读的过程中,可以窥见小说丰富而独特的社会教育意义与审美价值。《在悬崖上》这一文本包含着潜在主题。小说呈现了"我"的自我意识从萌芽到消弭的过程,体现出"我"的人生悲剧;在叙事层面采用了不可靠叙述策略,暗示了潜在主题的存在:以一个"小我"消弭于"大我"的悲剧主人公形象对压抑人性的社会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8.
黄莎 《重庆与世界》2013,(10):67-70
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经典影视主题,又以多维的社会文化元素、高超的影视艺术表现手段,凸显了战争中的普遍人性之美和女性之美,具有符合大众审美接受特性的显著特征,从而成为战争题材片中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9.
刘吉尧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9):151-152,157
文章结合具体电视节目形态进行分析,将当前电视审美取向概括为"审美泛化"、"审美消费化",并分析了二者产生的社会影响,从电视媒体对电视审美的把握切入,着力于电视审美"为提升人的素质服务"这一论点,提出当今电视审美应向审美异化和审美内涵化相结合的新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丁·艾米斯是英国当代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牛津新才子"。他的小说时间观念很强,他深知时间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对叙事时间非常敏感和讲究,并且巧妙地处理好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关系,体现了独特的叙事时间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